作者:主創團·向陽
一檔真人秀節目里有個帥氣男孩,父母是高知,家境優越。
按理,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應該非常優秀。
沒想到,這男孩小小年紀就輟學、抽煙,對人沒禮貌,還經常跟父母吵架。
原來,男孩曾經對自己的未來很有想法:考上心儀的學校、讀喜歡的專業、發展興趣愛好、跟朋友交往、去遠方冒險……
然而,每當他向父母提出自己想法時,得到的都是父母的否定。
因為,父母已經為他規劃好了一切。
為此男孩一直很壓抑,為了跟父母對抗,最后只能選擇憤怒和叛逆。
現實有很多父母,自以為是地為孩子決定一切,想象著孩子長成理想中的模樣。
通常,結果都事與愿違。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不領情。
要培養出獨立成功的孩子,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放手。
特別是這3件事不干涉孩子,越不管,孩子越有出息。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多管
作家付小平有一次參加女兒幼兒園的親子活動,參觀孩子們吃午飯。
午餐比較豐盛,有一道菜是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吃的蝦,這些蝦沒去殼,需要孩子自己用手剝。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不會剝,甚至有的開始準備動手幫助。
老師卻阻止了這些父母,說:“請放心,每個小朋友都會剝蝦,你們只要看著就可以了,讓他們自己剝。”
付小平一開始也擔心,但他發現女兒很快就剝好了蝦,動作還非常熟練。
令他驚訝的是,班上三十多個小朋友居然人人都會剝蝦。
回家路上,他問女兒:“在家為什么要我們幫你剝蝦呀?你不是自己會嗎?”
“爸爸,你知道嗎,剝蝦是很累的,而且手也要弄臟。在幼兒園,老師不會幫我們,所以只好自己剝啦!”說完,女兒還沖他做了一個大大的鬼臉。
其實對孩子來說,很多日常的事情都可以自理,或者父母稍加協助,他們也能自己解決。
但是父母總喜歡事無巨細地親自代勞,根本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孩子就難以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貝勃定律”:如果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會讓他習以為常,最后成為事事都依靠父母的巨嬰。
孩子自己能干的事,父母不多管。孩子才能在做事中慢慢培養出自主性和獨立性。
如果不知道哪些可以放手讓孩子做,可以參考《人民日報》提供的不同孩子年齡段該具備能力的自查表:
2歲:讓孩子自己拿湯匙吃飯;
2-3歲: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學會刷牙,幫忙鋪床,把疊好的衣服放進衣柜;
4-6歲:自己穿衣服,洗小件衣服,收拾好書包;
6-12歲:慢慢獨立完成家務,清潔、整理、煮飯做菜;
13歲以上:孩子已經能幫忙父母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
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很多看似瑣碎的小事,都能教會孩子責任與獨立。
給孩子嘗試、經歷、體驗的機會,讓他在生活的細節中,在自己做事的過程中,發現價值,收獲成就感。
孩子遇到的挫折,不亂管
有對母女找心理導師尚致勝咨詢。
這個女孩很膽小,有嚴重的焦慮癥,不敢交男朋友,工作也是換來換去。
一番咨詢后,尚致勝發現問題的根源在媽媽身上。
從小到大,她媽媽就像母雞護小雞一樣,一直張開翅膀把她護住。
從學校求學到交朋友、談戀愛、找工作,但凡遇到一點困難,媽媽就幫她解決,不讓孩子經歷一點點挫折。
如今女孩26歲了,依舊害怕失敗,不能接受犯錯,什么都不敢嘗試。
如果父母一直管著、護著孩子,孩子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以后生活會很艱難。
教育孩子,要讓他們明白,挫折和失敗是人生路上的常態,關鍵是如何勇敢面對。
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父母要給孩子獨自承受挫折的能力,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既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可以試試這2種方法。
1.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常常看到一些孩子,遇事自己還沒弄清,就急著找媽媽:“媽媽,怎么辦?”
當孩子說“我不會”,父母可以說“試一試”。
如果孩子一時做不好,父母也不要急著插手幫忙。
讓孩子多嘗試,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
2.不干涉,讓孩子承擔必要的責任,在錯誤中成長。
比如孩子上學忘帶課本、作業等學習用品,父母不能一邊數落孩子丟三落四,一邊又擔心他們被老師批評,第一時間將物品送到學校。
正確的做法是,由孩子自己承擔后果:或被老師批評,或自己想辦法和同學共用一本書。
父母培養孩子受挫后的恢復能力和自信心,讓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獨自面對困難時,也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孩子的學習和愛好,不急管
有些父母會將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如自己小時候沒好好讀書,就希望孩子學習好;小時候沒有條件學的興趣愛好,就想孩子替自己完成。
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安排孩子的一切,不讓孩子有一點自主性。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內心會不斷積累不滿,然后在某個點爆發。
在親友聚會中,有個親戚向我哭訴。
她兒子從小讀當地名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時候非常乖巧懂事,鋼琴、畫畫、跳舞都很好。
但是,考上大學后,兒子就像變了一個人,天天晚上泡酒吧,不跟父母交流。
我還記得,在那個孩子很小的時候,不管什么時候,只要跟親戚朋友見面,他的父母就喜歡把孩子的成績掛在嘴邊,無論孩子是否愿意,總是樂此不疲地讓他展示各種才藝。
像親戚這樣的父母,把孩子的學習和興趣當成炫耀的資本,孩子學習好、興趣多,就能為自己長臉。
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自作主張幫孩子安排一切,很少了解他們內心的真正想法,喜歡和想做的又是什么。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有一對父母的做法讓我印象深刻。
他們的兒子與其他男孩不同,喜好安靜,不愛喧鬧,與運動和游戲相比,更偏愛藝術和舞蹈。
他們雖然也很希望兒子能像其他男孩子一樣,表現得更活潑好動一些,但是他們控制住了自己的焦慮,耐心培養他對音樂和舞蹈的興趣。
兒子最終長成了一個善良、自信、健康的人。
他們沒有用兒子成全自己的夢想或實現憧憬,也沒有利用兒子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只是讓孩子能勇敢做自己。
心理學的“瓦拉赫效應”: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長處,只要找準自己的舞臺,就能發揮潛能,取得驚人的成績。
奧數、鋼琴、舞蹈、畫畫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也不是成績好、特長多才是好孩子。
在孩子的學習和興趣上,父母要放棄那種“應該怎樣”的想法,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接受他本來的樣子,善于發現孩子的獨一無二之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
“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們在探索中成長。過度的保護只會讓孩子失去獨立的能力,真正的愛是放手,讓孩子學會面對生活的風雨。”
養孩子要糙一點,父母要學會享福和“偷懶”。
把孩子穿衣、做飯、學習、擇友這些事的主動權交回給孩子。
溫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風暴雨的侵襲,讓孩子適當磕磕碰碰,學會承受失敗,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
從今天起,當個“少管事”的智慧父母,培養一個內核強大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