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這句老話:“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那響馬大家都明白,就是靠馬搶劫的土匪,可是你知道蹚將是什么嗎?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個官職?或者你是不是想,這些蹚將究竟跟響馬有什么區別?他們又是怎么從普通人變成了恐怖的土匪,橫行鄉里?
01
先來說說響馬,咱們得從明朝聊起。山東那地兒,地勢遼闊,氣候也多變,糧食好,災難也不少。每年災荒一來,老百姓可就受不了了,流民、貧民滿街走。可不是所有的流民都會乖乖等死,有些人餓得狠了,索性破釜沉舟,搶劫起了富商和過路客,漸漸地,山東就出了一支聞名江湖的響馬隊。
明朝有個叫“民牧”的政策,本來是讓養馬戶供應軍隊的馬匹,結果這政策沒執行好,反而讓不少養馬戶破產,賠錢賠得傾家蕩產。馬匹倒是還得交上去,賠不起的怎么辦?一些破產的養馬戶,只能趁機上路打劫。用什么?馬!有馬就有了速度,跑得快,抓也抓不住,聽著馬脖上的鈴鐺叮當響,就知道響馬來了!
你想想,劫一趟富商的車隊,鈴鐺一響,馬兒飛奔,劫了錢就跑,根本沒時間留下證據。要說這響馬最擅長的事就是:來無影、去無蹤。幾十年前,民國時期,山東的響馬做大了,1923年臨城劫車案,響馬劫了一輛載著外國人的火車,整個事件震動了國內外。響馬的名聲可不是吹出來的,正因為他們這種機動性強、速度快的作戰方式,一度讓地方官府頭疼不已。
02
講完響馬,再說說河南的蹚將。山東的響馬依靠馬跑,河南的蹚將可不是這么簡單。他們最初是些靠手藝為生的普通工匠——鐵匠、木匠、泥匠啥的,做點兒活兒養家糊口。誰知道,這日子一天天不好過,戰爭連連、災荒不斷,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工匠也活不下去了。原本靠手藝謀生的工匠,漸漸沒了活兒,生活更是艱難,最后沒辦法的他們選擇了“改行”,從工匠變成了土匪。
蹚將的名字,最早并不是土匪的意思。所謂“蹚匠”,就是靠手藝為生的“匠人”。但一到社會動蕩、經濟崩潰,工匠們的活兒干不成,沒了收入,也就沒得活路。想吃飯?
沒得辦法,最終只能選擇搶劫為生。最著名的蹚將之一是白朗。這個白朗可不是天生的暴徒,最初他只是一個寶豐縣的普通農民。直到饑荒來了,社會動蕩了,他失去了生計來源,最后他帶著一群人起事,變成了帶領幾十個兄弟開始搶劫的“土匪頭子”。
白朗起初有200人,但靠著自己的膽略和組織能力,他逐漸把勢力擴展開來,甚至挑戰了地方的政權。蹚將的崛起,往往有一定的反抗性質,但可惜,越是反抗,就越變得暴力。像白朗的隊伍,逐漸從小規模的土匪團體,變成了幾百人的強大勢力,開始橫掃河南各地,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老百姓不是怕政府,是怕這些蹚將們。
03
雖然山東的響馬和河南的蹚將都叫“土匪”,可他們的作風可完全不同。響馬依靠的是馬,速度快、反應快,完全是打游擊戰。你想想,山東的響馬一開搶,馬脖子上的鈴鐺一響,整個劫掠過程就如同閃電般結束,劫了就跑,警察也追不上。這種方式讓他們名聲大振,不僅害怕的地方百姓連夜搬家,連政府也束手無策。
而河南的蹚將,則完全不同。他們不依賴馬,更多依賴的是人數和地形。他們占山為王,逐漸成為一股地方勢力。有些蹚將甚至像白朗一樣,不僅在某個地區作亂,還能挑戰地方政權,進行有組織的暴力活動。蹚將的活動不像響馬那么隱秘,他們是以地域為基礎,占領山頭或某些城鎮,控制住一塊地盤,慢慢地成為當地的“黑老大”。
04
聽到這,你可能想知道,像響馬和蹚將這種土匪最后怎么樣了?答案其實很簡單——被淘汰了。為什么?因為社會秩序恢復了。民國后期,法制逐漸健全,地方軍閥開始清剿土匪。原本依靠社會動蕩生存的土匪,隨著法制恢復、經濟復蘇,漸漸失去了生存空間。
尤其是政府開始清除土匪,招安一部分土匪,剩下的頑固土匪則被清剿。更重要的是,經濟回升后,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曾經靠搶劫維生的工匠和土匪不再有市場。漸漸地,這些曾經的響馬和蹚將,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響馬和蹚將的故事仍然流傳下來,成為了民間的傳說。他們代表了那個動蕩的時代,也警示著后人:無論生活如何艱難,依靠暴力與不法手段生存,最終都逃不過歷史的審判。
時勢逼人,英雄與惡徒一線之隔。無論是響馬還是蹚將,他們曾因生存的壓力走上歧途,但也因為社會秩序的恢復,最終走向了消亡。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靠暴力和非法手段,不可能長久,時過境遷,最終都會被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