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報道“75歲老太到處領免費雞蛋,突然被起訴!只因一個動作”。
75歲的張彩鳳因在菜市場領取免費雞蛋時被要求提供身份證并進行人臉識別,導致個人信息泄露,被騙子利用其身份開設網店銷售假冒產品,最終因民事糾紛成為被執行人,銀行卡被凍結,目前已向法院提交再審申請書;無獨有偶,山東德州詐騙團伙以"7天免費領10個雞蛋"為誘餌,前兩日發放禮品取得老人信任,后以"交錢買高檔產品全額返現"為幌子,在第七天卷走百余名老人少則100元多則4000元的錢款;82歲的李先生則因參與免費聚餐領取蔬菜,被"托兒"營造的緊俏氛圍誘導,花費23800元購買無藥品批文的"神藥"(進價僅200元)。這些案例均揭示騙子通過免費雞蛋、聚餐等活動收集老人身份信息,利用人臉識別進行網絡認證,結合虛假營銷、角色扮演等手段實施詐騙的套路。
政策紅利與執行斷層的撕裂,讓產業陷入“口號式繁榮”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政策雖明確萬億級銀發市場藍圖,但地方實踐中“重規劃輕落地”現象突出。一方面,康養用地審批、醫保對接、稅收優惠等配套政策分散在民政、衛健、發改等多部門,“九龍治水”導致企業跑斷腿;另一方面,基層醫養結合機構床位利用率不足40%,與海南國際康養旅游島、山東醫養結合示范省等頭部案例形成鮮明對比。當政策停留在文件層面,社會資本因“玻璃門”“彈簧門”望而卻步,最終演變為“政府熱、市場冷”的尷尬局面。
虛假營銷透支行業信任,“專家”亂象淪為詐騙溫床
從“免費雞蛋”到“私域直播”,從“抗癌神藥”到“量子床墊”,健康產業已異化為騙子的“狩獵場”。據統計,2024年涉老健康詐騙涉案金額超300億元,僅山東德州一地就有百余名老人因“7天領雞蛋”被騙。更嚴峻的是,行業內滋生出“假專家+托兒+話術”的完整黑產鏈:高中文化者被包裝成“航天營養專家”,三無產品通過PS體檢報告虛構療效,直播間設置密碼形成封閉洗腦空間。當正規企業苦于“一粒藥不如一顆蛋”的信任危機,整個行業的公信力正在被“騙老經濟”拖入深淵。
供需錯配加劇結構性失衡,“高端夠不著、普惠看不上”成死結
一邊是北京、上海高端養老社區排隊數年一席難求,另一邊是三四線城市公辦養老院設施陳舊、服務單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康養市場中高端服務占比超60%,但真正契合普通老人需求的普惠型服務供給不足30%。更諷刺的是,部分企業盲目復制“康養+旅游”“康養+地產”模式,導致項目同質化嚴重,而農村地區連基本的健康監測設備都難以覆蓋。這種“既要賺富人錢,又想拿政策補貼”的投機思維,最終讓產業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數字化轉型陷入“偽智能”陷阱,技術賦能淪為營銷噱頭
盡管AI、大數據等技術被寄予厚望,但多數企業的“智慧康養”停留在安裝智能手環、搭建數據平臺等表面功夫。某省會城市智慧養老平臺數據顯示,超70%的設備監測數據未與醫療機構共享,所謂的“遠程醫療”不過是視頻問診的低配版。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業利用老年人對新技術的陌生感,將普通產品包裝成“高科技養生儀”,售價高達成本的50倍。當技術創新脫離“適老化”本質,所謂的“科技賦能”反而成為新的收割工具。
監管滯后與行業自律缺失,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惡性循環
現行《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對虛假宣傳的處罰上限僅為20萬元,遠低于詐騙收益,導致企業“違規成本低、違法收益高”。同時,行業協會缺乏有效自律機制,某省健康產業協會會員中竟有32%企業存在投訴記錄。這種環境下,正規企業陷入兩難:不搞“買贈套路”就吸引不了老人,堅持合規經營就難以在低價競爭中存活。正如某連鎖養老機構負責人所言:“我們在努力做‘人’的生意,而騙子在做‘人性’的生意,這根本不是公平競爭。”
老健康產業的亂象,本質是快速老齡化與社會準備不足的深層矛盾的縮影。要破局需跳出“頭痛醫頭”的思維:政策端需打通“最后一公里”,讓紅利真正落地;企業端需回歸“健康為本”的初心,摒棄賺快錢思維;監管端需建立“全鏈條追責”機制,讓騙子無處遁形。唯有如此,方能讓“銀發經濟”真正成為“幸福經濟”,而不是“坑老經濟”。
素材來源:光明網、福州日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