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魏晉南北朝是最混亂也最痛苦的時代,但也是最開放和最自由的時代。
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一時期,人們就能夠得出不同的評價。
窮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成為了貴族追名逐利的工具,毫無尊嚴和自由。但是權貴之家卻能夠在社會生活中游刃有余,在滿足物質需求之余,追求精神享受。
正是在混亂的背景之下,一種新的社會社交形式出現了,那就是嘲戲。
這是一種打破了傳統禮法觀念的社交形式,也突破了許多的社會限制,彰顯了社會成員對自由風尚的追求,也體現了大家對快意人生的享受。
在動亂與險惡的社會之中,嘲戲一度成為了大家發泄精神壓力、尋求精神滿足的重要途徑。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何會刮起這股風尚?歷史上有哪些可以代表嘲戲的文學作品?
物質精神,懸殊極大
在社會經濟狀況并不理想之時,人們一定會首先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因為溫飽得不到保障,所以生存和生活就成了很大的難題。越是貧窮的社會,物質層面的發展成果就越多。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追求便逐漸發生了變化。
當大家發現無法從物質世界中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時,他們的心理便會產生極大的落差,有人甚至對現實世界會感到完全的失望。
但是人是不能沒有理想和寄托的,那些懷才不遇之人,只能把理想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當中。
正是因為如此,在魏晉南北朝這個政治混亂、生活秩序混亂的年代里,各類學術思想和文化藝術才會迎來如此繁榮的發展。
亂世之中,精神層面的文化成果往往會發展得更為興盛。因為文人總是會在亂世中產生更為復雜的社會情感,這些就是思想與文學源源不斷地創作源泉。因此不同的人對于魏晉南北朝會有不同的看法。
社會學家在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會看到底層百姓的辛酸悲苦,看到易子而食的無可奈何,看到人口買賣的道德淪喪。
這就是黑暗的社會現實,它不會因為任何繁榮的表象而發生改變,只會成為人們心中的一道深深的傷疤。
但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在研究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往往又會看到其繁榮的精神文明發展成果。
竹林七賢的美名,王謝家族的發展歷程,各類藝術加工手法的興起,都讓這個時代成為了一顆璀璨的文化明星。
而在這樣一個動亂和險惡的社會環境之中,一種新的社交形式產生了,那就是嘲戲。
《世說新語》這本書,對嘲戲有過相當詳細的描述。
作者認為,這是時代特征發展之下必然的結果,也是老百姓發泄內心情緒和現實生活壓力的重要途徑。嘲戲,顧名思義,其實就是在追求打破禮法之后的自由心靈,追求快意人生的態度。
大多數人在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層面上產生了巨大的落差,他們只能將內心無處宣泄的情緒通過嘲戲表達出來。
所以這其實是一種社會議論和社會辯論的形式,而大家議論的主題五花八門,但中心思想都是對于傳統禮法的反抗。
在漢武帝執政時代,儒家思想就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想。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沒有受到過任何一種其他體系思想的劇烈沖擊。
而在越發安穩的社會環境里,這一思想也逐漸喪失了創新的活力,變得越發僵化。
儒家思想往往更加注重個人對于集體的奉獻意識,他們在家國情懷方面對社會成員有著相當高的要求。
但是儒家學者往往會忽略掉個體作為人的自我成長和發展需求,個人價值觀無法從中得到體現,個人的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
長此以往,社會個體必定會與主流學術體系產生沖突。
而就在這個時候,其他類別和體系的思想又逐漸流入了社會當中。
比如說佛學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相比起愈發僵化的儒家思想來說,往往更貼合社會現實,也更符合普通老百姓對于社會發展的期待。
多種學術類型的混雜,讓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文化魅力。傳統的儒家禮法,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沖擊,其存在的根本性與合理性也蕩然無存。
當大家意識到循規蹈矩的生活已經無法讓大家實現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時,人們便會想要跳脫到框架之外,想要在更為靈活的基礎之上去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所以他們要反抗禮法,傳統的禮教制度對他們的約束越重,他們的反抗自然也就越強烈。
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賢,嵇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一位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歷史人物,他對這個現實社會充滿了一系列的不滿,但他又沒有加入到權力體系中去改變現實的欲望。
所以他選擇隱居山林,浪費自己的社會影響力,以個人的選擇和態度來反對統治者的壓迫。即便是站在斷頭臺上,他也依舊臨危不懼。一曲已經絕唱的《廣陵散》,代表了他最理想化的追求。
嵇康是一個內心世界相當堅定的人,所以他不會被朋友的勸說所動搖,也不會因為上位者的威懾而妥協。他總是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因此在歷史長河當中才會顯得那么耀眼。
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流名士的追求。大家的現實情緒無法得到補償,便通過嘲戲來體現自己的反抗精神。
同樣在《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魏晉時期的社會成員放蕩不羈的鮮明形象。
男子突破了傳統刻板印象的限制,他們也可以涂脂抹粉,也能夠在頭上佩戴鮮花,可以陽剛,也可以柔弱,傳統印象的束縛對于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
女性同樣也能穿著男裝,去做任何男人可以做的事情。甚至那個時代的小酒館,部分顧客都是女性。
社會外在化具象的表現,代表的其實就是社會思想的解放。正是由于人們追求對傳統制度的反抗,生活解放和思想解放才有生存的空間。
選擇緣由,風格鮮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之所以會選擇嘲戲這一風格鮮明的活動,那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其實息息相關。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生活的變化已經讓大多數文人都失去了希望和追求。與之對比明顯的,是之前的漢朝。
漢朝是一個統一的王朝,文人能夠通過固有的人才選拔方式進入到官僚體系和統治階級的視線當中,他們總有機會能夠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階級的跨越。
一切現實條件的改變,都是他們發展的動力,所以他們才會擁有建功立業的決心。
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裂已成定局。各類政權林立,政權與政權之間只能互相制衡,但是不能實現吞并。
統治階級自己都已經喪失了從政的熱情,他們的態度也會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文人群體的態度。
當建功立業已經成為奢望時,大家便開始展望虛無縹緲的生活狀態了。他們對現實社會極度不滿,對統治者和官僚體系極度不滿,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更是極度不滿。
而通過嘲戲,他們能夠發現那份內心的不滿,這就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另外,多元文化的沖擊也對他們的選擇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儒家思想已經逐漸喪失了主流地位。多元化的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讓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量逐漸減弱。
既然儒家思想已經不是主流,已經無法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那么社會成員也就沒有必要再盲目地去追捧它。與其堅持被約束,不如尋找更為靈活,也更為創新的精神食糧。
三教合流,恰恰能夠滿足大多數社會層面的需求。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嘲戲中,儒家思想的學術內容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小,許多其他種類的學說出現的概率越來越大。
這種內在化的精神追求與外在化的社會現實的結合,讓魏晉時期的人們直接產生了思想觀念上的徹底轉變。
他們更加關注個人的欲望,更加關注個人對于整個社會的感受,關注個體的三觀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至于傳統思想所強調的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已經沒有辦法再對他們實現精神控制。
三綱五常,男女大防,尊卑有序,嫡庶有別,這一系列傳統的思想內容,也被大多數文人視為無稽之談。
他們在嘲戲中批判這些傳統思想,并通過個人的言語和行動來對其作出反抗。他們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無視他人的眼光,真正實現了內心世界的平和。
嘲戲的存在,其實更像是他們在令人無奈的現實世界當中所做的最大的努力。
代表作品,流傳千古
《世說新語》這部作品,是劉義慶畢生的心血,也是魏晉時期的文化潮流和審美意趣最核心的體現。
有不少社會評論家說,《世說新語》完全可以被當成是嘲戲的代表作品。
其中反映出來的鮮明的社會現實,作者坦誠披露的種種社會矛盾,以及人物和角色的言行舉止,都代表了嘲戲所追求的精神風尚。
而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審美意趣。
過去人們的審美總是會被條條框框所束縛,審美這種私人化的東西,往往會演變為一種社會評價的標準。
如果你的審美無法與社會整體審美吻合,那么你就會被整個社會視為異類,甚至被其他同胞所拋棄。
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審美多元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男人可以涂脂抹粉,女人也可以彎弓射箭,尊重每個人自由選擇生活的方式,那就是尊重別人的人格。
而這一點,正是嘲戲想要強調的問題。在魏晉南北朝之后的社會中,這一審美意趣同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結語:
嘲戲的出現和發展,往往可以看作是社會文人和底層人士對于傳統禮教制度的反抗。
他們深受壓迫與剝削,渴望追求自由的靈魂,也渴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所以他們在用精神層面的舉動去反抗現實社會的無奈,這更像是一個時代獨特的文化體現。
參考資料:
《魏晉風尚》
《世說新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