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經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如今卻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困境。
又一家備受關注的國產新能源車企傳出噩耗,3年狂虧180多億,工廠停產,員工大規模離職。
甚至有員工爆料,公司已經走在了破產的邊緣。
那么這家企業從昔日的"明日之星"到今天的困境,背后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轉折?
哪吒汽車“爆雷”
在新能源賽道的高光時刻,哪吒汽車曾經是一匹跑得最快的“黑馬”。
短短幾年間,從一個相對冷門的品牌沖上銷量榜首,2022年年銷15.2萬輛,一度超過蔚小理,成為當年新勢力中的“領頭羊”。
彼時的哪吒,就像那個熱血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樣,展現出不服輸、不認命的姿態。
但誰都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這家曾經站在風口上的車企,如今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墜落。
公開數據顯示,哪吒汽車在2024年年銷量斷崖式下滑,同比跌幅高達40%。
而進入2025年1月,國內零售銷量直接滑落到僅有110輛的水平。
這已經不能用“業績波動”來解釋,而是徹底進入了“暴雷區”,更尷尬的是,這種暴跌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從2023年下半年起就已經有跡可循。
根據有離職員工透露,早在他剛入職哪吒上海研發團隊的第一周,HR就私下提醒:“公司賬上沒錢,別留太久。”
這種話看起來像笑談,其實已是企業風雨欲來的先兆。
到了2024年9月,哪吒開始發半薪,不同部門被迫執行降薪50%,甚至更低。
有員工稱,他最后拿到的工資也許只有上海最低標準的2690元,這個數字對身處大城市的工程師來說,幾乎等于失業。
而細看哪吒的財務報表,更能直觀感受到這場危機的重量,從2021年到2023年,公司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80億元。
其中2023年一年的凈虧損就達68.67億元。
雖然表面上營收在漲,但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銷售毛利率也始終是負值。
那么,新能源汽車“新銳”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的地步?
哪吒電車的戰略失誤
說白了哪吒是在“賣得越多虧得越多”,而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繼續擴大產能,只會把資金鏈繃得更緊。
其實哪吒并不是唯一一家陷入泥潭的新勢力,過去幾年像威馬、拜騰這樣的“前浪”,也早早栽在了類似的路徑上。
但哪吒的問題尤為典型,特別是在“火力全開”之后快速耗盡資金、決策混亂、組織失控,以及產品和品牌的雙重掉隊。
有人說哪吒死在了“想得太多、賺得太少”上,這個說法也許并不夸張。
為了沖高估值,公司在2024年明顯加快了產品節奏,想在上市前拉一波數據。
但問題是,市面上早已不缺低價新能源車,比亞迪、埃安、小鵬甚至新來的小米都壓著價格搶市場。
而在這樣的紅海中,哪吒不但沒有品牌壁壘,連性價比也慢慢失去了優勢。
再加上買車也是個大事情,消費者根本沒必要,也不會選一個“可能明天就倒”的品牌。
畢竟電車不同于一般消費品,它需要穩定的售后體系、持續的軟件更新,以及長達數年的質保服務。
當車主們發現哪吒門店一家家關閉,售后配件因為供應商追債被扣留時,信心自然就崩了。
再加上員工在社交平臺爆料工資拖欠,在3月又被爆出解散研發團隊,雖然公司在3月19日的時候,發布了聲明,這是不實的消息。
不過記者從已經離職的員工那里得到了不少的消息,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策略在哪吒汽車發生了顯著變化。
公司選擇將智駕業務交由外部合作伙伴,同時內部負責智駕算法和座艙軟件的團隊成員大部分已經離開崗位。
可以說隨著這些內部混亂消息持續發酵,這家公司看上去就像一臺失控的機器,很難給消費者安全感。
最諷刺的是,在企業深陷危機、員工降薪自救的同時,哪吒的高管卻依然領著幾百萬年薪。
根據招股書披露,哪吒創始人方運舟2023年的薪資是305.6萬元,前CEO張勇則有232.3萬元。
這種收入水平在企業高速增長期或許可以理解,但員工爆料這個時候公司連廁紙都停供了,然而高層已經在領取高額的薪酬。
所以整體來看,哪吒暴雷不是意外,而是長期“透支未來”的后果。
它就像一個在山頂狂奔的人,一邊往上爬,一邊把繩索剪斷,等到真的需要支撐時,早已失去著陸的機會。
現在它的問題已經不只是銷量下滑或資金緊張這么簡單,而是全面的信任危機、系統性崩塌。
陷入困境的哪吒也開啟了自救,那么它的自救可能成功嗎?
哪吒的“自救”更像是拆東墻補西墻
眼下的哪吒汽車,已不是那個可以依靠市場信心翻盤的品牌了。
銷量跌到谷底、員工大量離職、供應商集體討債,公司只能靠一項“債轉股”計劃勉強維持表面秩序。
這個計劃在官方口徑里被稱作“自救方案”,本質上卻更像是被逼無奈的“最后一搏”。
具體來說,哪吒提出將欠供應商的債務中,70%轉化為母公司合眾新能源的股權,剩下30%作為無息債務,分期償還。
在聽起來像是一種“多贏”的方案里,實則藏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債轉股之后,如果公司破產清算,這些股權的價值可能就是零。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場債轉股背后,其實只是為了推動下一輪融資——E輪融資。
哪吒的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正在試圖融資40-45億元,但投資方早就提出條件,想投錢,先把債務問題處理好。
也就是說,如果不化債,這筆“續命錢”一分錢都拿不到。
所以眼下的局面,不是哪吒主動想給供應商一條出路,而是為了讓新資本安心入場,被迫動手的拆東墻補西墻。
哪吒汽車的問題,從來不只是“沒錢”,當一家公司在組織、管理、產品等多個維度同時失控,缺錢只是導火索,真正把它推向深淵的,是系統性崩塌。
哪吒創始人方運舟
到了2025年,這種“內傷”已經到了很難遮掩的地步。
最直觀的信號來自員工端,曾經擁有8000多名員工的哪吒,到現在飛書群里只剩下1700人左右,且絕大多數是“觀望”狀態。
有員工透露,他們之所以沒走,不是因為公司留得住人,而是因為還沒找到下家。
研發團隊的離職潮最為密集,哪吒的智駕算法、座艙軟件等核心部門已基本“清空”,大部分業務外包。
工廠層面的問題同樣嚴重,截至2月底,哪吒在國內的三大工廠全部停產,員工早已分流或離職。桐鄉智慧工廠大門緊閉,訪客記錄顯示已經幾個月無人進入。
一位保安透露,現在廠區連保潔都撤了,只留了值守人員,“說是3月底有可能復工”。
這場暴雷讓人清醒地意識到,新勢力造車的“風口紅利”已過,靠燒錢、靠融資的模式已走到盡頭。
拼融資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拼的是活下來的能力。
而哪吒,這家曾經高呼“我命由我”的車企,在經歷連續三年的高投入、重虧損、再到如今的組織潰散,是否還有命由自己,答案其實已經顯而易見。
魯中晨報2025-03-20——“確實沒錢了”!知名車企三大工廠已停擺,高管現場爆料:我們工資也欠著!公司此前3年虧超180億元
紅星新聞2025-03-23——直擊漩渦中心的哪吒汽車:智駕部門解散,子公司無可執行財產,“起死回生”面臨諸多挑戰
金融界2025-03-14——哪吒汽車,生死難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