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志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
來源:總裁讀書會
企業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場博弈等都會有風險,風險會緊跟企業的腳步,零風險的情況從來都不存在。也就是說,企業無論大小,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風險,這是客觀規律。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風險一旦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給企業帶來危機。因而,企業要建好風險防火墻,及時發現,重視危機的早期應對,在風險處于萌芽狀態時就積極化解、妥善處理,實現風險可控、可承受,防止小危機演變成大危機。
防范周期性風險
企業一般都會面臨三個周期性風險:一是經濟周期風險,二是產業周期風險,三是企業發展周期風險。
通常,經濟周期包括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等階段。這些階段都會對企業產生一定的風險,在一般情況下,經濟繁榮時大部分產業需求都會擴大,普通的經營者對此也會信心十足;而經濟蕭條時,絕大部分產業需求都會面臨萎縮,如果企業不能順著經濟周期優化產能,就會出現經營危機,特別是企業如果預測不到經濟蕭條期的來臨還盲目擴大產能的話,那就會更危險。
歐美經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1965年經歷了20年的繁榮發展,但1965-1985年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期,歐洲經濟開始衰退,而美國經濟卻出現了繁榮,成功打破了康德拉季耶夫長周期理論的“魔咒”。德魯克將此歸功于,美國進入了企業家社會或創新型經濟的時代。
我國也是如此,從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開始,1992-2012年差不多也是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而后進入了新常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創新的驅動力來緩解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激發經濟增長的動力,創造就業的機會。
產業也是有周期的,最終是由科學技術進步決定的,新科技會帶來新產品,新產品會創造新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會有一大批產業走向消亡,當然也會有一批新的產業發展起來。也就是說,當有了更新的技術之后,一些產業就會被其他新的產業替代,比如外賣沖擊了方便面,手機沖擊了相機、手表等。企業家一定要能預測到各種新科技對自身所在產業帶來的風險,不然就會打垮了競爭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無論處于哪個經濟周期階段,還是身處哪個產業,企業都有發展的極限,產業也都有衰亡的可能。一個產業當發展到極限時就會出現競爭過度的狀態,而當一個產業開始衰亡的時候市場就會處于收縮期。因而,企業一定要辯證地看待經濟周期和產業周期,重視周期性變化,有進有退,也要注意自己的發展節奏。當周期上行的時候,企業可以走得快一點;當周期下行的時候,企業要走得慢一點,無論快和慢都要突出一個“穩”字。做企業前進打沖鋒、攻城略地,那當然好,但是也得學會轉移,學會保留實力,這也非常重要。
其實,企業發展也是有周期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當一項業務如日中天時,就要適時發展新業務,用老業務的利潤去培育新業務,當新業務做起來后逐漸代替老業務,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穿越企業生命周期、實現持續增長的第二曲線。
2016年年初,受第二曲線理論的啟發,我對中國建材的原有戰略做了調整,將產業升級的路徑概括為傳統業務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發展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新業態的“三條曲線”,并對中國建材的產業單元做了相應劃分,制定了各自不同的發展策略。
按照三條曲線的布局,中國建材構建起水泥、新材料、工程技術服務“三足鼎立”的業務格局,形成了一大批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勁的支撐和強大的動能,引領了產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三條曲線的劃分,讓中國建材各企業都處在某一曲線的發展范疇,清楚各自的轉型升級任務,創新的目標和路線也很清爽,避免打亂仗。
減少決策性風險
決策往往是兩難選擇,不重視發展而過于看重風險,企業會止步不前;不重視風險而一味地發展,則很可能會轟然倒下,所以好的決策應是在保證企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把風險降至最低。
決策正確是規避企業風險尤其是重大風險的重要基礎。不過,在企業里,做決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誰也代替不了企業領導者做決策,而一旦決策錯了,那可能就是滿盤皆輸。在這個方面,多年來我一直遵循一條重要的決策原則——見人見物,這也是我在國藥和建材兩家企業做董事長時進行決策的原則,主要是避免紙上談兵,盲目決策。
針對一個選擇、一個決策,我經常是成百上千次地思考,如影隨形、不能釋懷。有的時候本來做了決策,但是突然又有了不對稱的信息,或是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決策出現了問題,這時還得學會懸崖勒馬,即使在決策前的最后一分鐘,還是要改變主意的。所以,企業領導者不僅要有定力,還得有應變力。坦率地講,我之所以能將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帶入《財富》世界500強企業行列,就是“經營”這兩家企業的結果。
企業在經營決策層面的風險,主要表現為經營失誤,包括戰略、用人、決策、管理等方面的失誤。有效的經營者認為,任何經營行為都是一個風險管理的過程,最高超的經營藝術就是把風險降到最小,即使有風險也要可控可承受。風險可控可承受是我一直堅持的經營原則之一,有風險是正常的,關鍵是要知道風險可能發生在哪兒、企業的承受力有多大、有沒有強大的“防火墻”和“滅火器”。
風險發生后,不能逃避,也不能掩蓋,要正視并迅速切割風險部位,降低風險造成的損失,絕不能盲目投入更多資源進行補救,否則風險點和出血點就會越來越大,最終“火燒連營”。實踐證明,任何一家大企業如果在風險控制問題上出了紕漏,一定會險象叢生,甚至是瞬間崩塌。
吉姆·柯林斯在《再造卓越》一書中總結了企業衰落的五個階段:狂妄自大,盲目擴張,漠視危機,尋求救命稻草,被人遺忘或瀕臨死亡。企業倒下時可能全部經歷了這五個階段,也可能只經歷了其中的幾個階段;有的企業走完這五個階段要用幾十年,有的只用短短幾年,諸如雷曼兄弟幾乎就是一夜之間倒下的。做企業就像爬山,爬上去可能需要10天時間,但是從山上掉下來只需要10秒。所以,從來沒有強者恒強的道理,即使今天很強的企業,也要思考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自己,因為當下外部環境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
今天的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倒下對社會的影響會更大,怎么做才能避免衰落呢?只要企業沒有深陷柯林斯所說的第五個階段,仍有可能逆勢翻盤。企業要想避免衰落、再造卓越,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 一是規模做大以后要有憂患意識,嚴防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士氣低迷、效率低下、投資混亂、管理失控的“大企業病”。規模是把雙刃劍,企業患上“大企業病”,會降低自身的競爭力,進而走向衰落。
- 二是在擴張時要突出主業,要有取舍,不做與企業戰略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業務。
- 三是出現危機時,不能掉以輕心,要全力應對,防止風險點和出血點繼續擴大。風起于青萍之末的時候,就應該去解決,千萬不能大意,更不能采取“鴕鳥政策”,如果不直面危機,危機就會越來越大。
- 四是解決問題時,不能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僥幸心理,要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癥下藥,有效地解決問題。
警惕資金鏈風險
在檢查身體時,主要手段是X線透視和血液常規檢查,而為什么要進行血液常規檢查呢?因為血液是反映人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通過對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人的許多生理狀況。那么,企業的血液是什么?那就是現金,掌控了現金也就把握了企業的命脈。人死亡的主要標志是肺部停止了呼吸,那企業死亡的主要標志是什么呢?實際上就是資金鏈斷了,現金流出現了問題。因此,做企業的一個底線就是要守護好自己的資金鏈。
現金是企業的血液,一個企業能否維持下去,不取決于它的賬面是否盈利,而取決于它有沒有正常運營所需要的現金,現金流動狀況更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真正實力。華為任正非當年到日本大阪調研,望著大阪城中的一口古井出神。大阪城曾遭遇過圍攻,因為有井水才能守城,所以任正非說,企業的“井水”就是現金流,現金流就是企業“過冬的棉襖”。
在經營方面,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至關重要,而現金流量表又是重中之重。企業要關注經營活動的現金流,追求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有效的經營者一定要特別重視現金流,不能出現資金鏈風險。
第一,要重視財務預算,量入為出。財務預算如果做得過緊,實施不下來,最后形同虛設,如果做得過松就會多花錢。有人說,管理是干毛巾也要擰出三滴水,但若在做項目投資的時候,先多花了“三桶水”,最后擰出了“三滴水”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財務預算是一項硬功夫。到底有多少錢,到底做多大的事,千萬不能“寅吃卯糧”,入不敷出。
第二,要合理利用財務杠桿,資產負債率不能過高,一般在50%左右比較合理。如果經濟或產業周期上行、企業效益良好,資產負債率就可以適當高一點;如果經濟或產業周期下行、企業效益欠佳,資產負債率就得降一點,因為資產負債率過高就會增加企業財務費用和償債風險。其實,發債的利息往往比銀行貸款的利息低,但是發債有一個剛性兌付的風險,要特別注意。
第三,要控制好“兩金”占用。這里的“兩金”,主要就是存貨占用資金和應收賬款。“兩金”不僅占用了大量資金,還產生了一定的財務費用,同時應收賬款還會帶來相當大的資金風險。一些企業的利潤表看起來還不錯,但如果看它的現金流量表,就會發現現金入不敷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存在大量庫存產品和應收賬款。
第四,要學會歸集資金。做企業往往會存貸雙高,既有大量的存款又有大量的貸款。企業應該把有限的資金歸集起來,不要分散在各個子公司的不同角落。由于石油、天然氣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中石油發展資金需求巨大,如何統籌使用資金資源、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至關重要。正是在這一需求的推動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石油結合各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探索了內部結算中心、財務公司、商業銀行等方式,經過反復權衡,最終選取了財務公司與結算中心并存的組合管控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財務公司擔負中石油的集團理財職能,目標是通過資金運營,保證企業資金供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創造利潤;成員企業通過財務公司與結算中心,在整個集團公司需求總量平衡的基礎上調節結構差異,將暫時閑置資金集中起來,在整個集團公司范圍內統籌合理調配。這樣,不僅提高了中石油的整體資金運營效率,還大大緩解了外部資金需求壓力,從總體上降低了籌資成本。
規避大企業病風險
很多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普通經營者可能認為,大企業病與自己無關。其實,大企業病不見得必須是大企業才會有,只要企業有成長,就可能會得大企業病。因為一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有盲目性,如果不去干預它,它就會瘋長,甚至出現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士氣低迷、投資混亂、管理失控等狀況,這是我給大企業病歸納的六大特征。
那么,企業該怎么防范“大企業病”呢?那就要通過管理有意識地去控制機構膨脹、縮小人員規模,給企業“瘦身健體”,在“減”字上下功夫。企業的邏輯是成長的邏輯,不成長就會消亡。我們一方面必須讓企業長大,另一方面在成長過程中也要對企業進行“剪枝”,這與對果樹進行剪枝的道理是一樣的。
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不“剪枝”就會膨脹,所以企業要不停地“剪枝",控制組織層級、機構數量、人員規模。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組織競爭力,提升組織活力。
自2016年以來,中央企業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要求,一直在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活動,讓企業“減肥消腫”,增強主業的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自身的運行效率。而反觀這段時間,個別民營企業卻借助影子銀行和銀行表外業務快速舉債發展,最后陷入債務的泥潭。有不少民營企業總結認為,它們的主要問題是發展速度超過了自身的可承受能力。
今后,我們可能不一定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企業的規模了,或者說那個追求規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而不倒”和“大到不倒”的邏輯有著根本性的錯誤,有效的經營者應該追求適度的企業規模,而不是用規模作為攀比的砝碼。做企業要根據市場空間、自身能力等量力而行,無論做幾億、幾十億元還是做幾百億元的規模都是不錯的。企業還是要穩健成長,不宜總講跨越式發展,更不能拔苗助長。企業越大,風險越多,一旦倒下對社會的危害也會越大,就像多米諾骨牌那樣,一家企業倒下會砸垮一連串的企業。
因此,企業當大則大,當小則小,不一定非要做成“巨無霸”,得心應手才叫最好。追求活得更好、活出質量,這才是企業存在的真正意義。
企業要警鐘長鳴,有效的經營者也會在風險防范上狠下功夫。第一,把風險管理納入企業經營的全過程,把全面風險管理與戰略規劃、項目發展、日常經營管理結合起來。第二,堅持并完善管控體系,提高企業運行質量。第三,建立規范的治理結構,形成真正權責明確的制衡機制。第四,建立強大的內審機構,定時定點進行審計。第五,強化依法治企、依法監督,強化內控體系建設,加強對業務流程的管控,確保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