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陷入困境的本質,是傳統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陣痛。
留不住年輕人,也留不住民營企業。
東北高等教育資源豐富,有哈工大、吉林大學等知名高校,但畢業生留存率極低。高學歷人才在本地難覓匹配崗位,傳統產業以工廠、銷售為主,薪資水平停滯,高端崗位集中于體制內,競爭激烈。
東北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重工業與資源型經濟。新興產業如互聯網、電子信息業發展滯后,難以提供足夠的高附加值崗位。2019年,東北三省研發投入強度僅為1.3%,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2023年,東北僅3個縣城躋身全國百強縣,且全在遼寧,黑龍江、吉林經濟活力可見一斑。
東北國企占比高,市場化改革遲緩。數據顯示,74.1%的專業技術人員集中于事業單位,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加之營商環境不佳,審批繁瑣、隱性成本高等問題長期存在,民營企業難以扎根,經濟活力被進一步抑制。2024年,東北民營經濟占比不足50%,而浙江超70%;大連實際利用外資增速居全國前列,但本地民企孵化率僅為蘇州的1/3。
沒有超級城市,跑不出一個萬億GDP城市。
除去港澳臺地區,我國已有27座萬億GDP城市,東北這片曾貢獻全國1/4工業產值的黑土地,卻仍在等待第一個萬億城市誕生。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這三大省會+一個計劃單列市組成的“東北F4”最有希望,然而卻步履沉重。
這4座承載了莫大希望的城市在產業經濟方面各有各的問題。
比如大連,2024年,大連高技術制造業增速11%,但占GDP比重不足15%;新能源汽車產量僅為深圳的1/10。大連長興島石化基地貢獻全市近30%工業產值,恒力石化年產值超2400億元,但石化產業鏈附加值低,萬元GDP能耗是深圳的3倍。
又比如沈陽,沈鼓集團、沈陽機床等企業掌握核電壓縮機等核心技術,但2024年沈陽汽車制造業增速僅13.9%,遠低于杭州數字經濟30%的增速。沈陽70%規上工業企業為國企,決策鏈條長、市場化不足,對比杭州90%民企占比,創新活力差距顯著。
數字經濟時代,地理區位的劣勢被放大。
東北地區冬季長達半年的供暖期使企業運營成本增加15%-20%,哈大高鐵沿線城市年均氣溫比長三角低10℃,這種氣候劣勢在數字經濟時代被進一步放大。
當粵港澳大灣區形成3小時產業圈時,東北城市群內部鐵路平均運行時速仍不足120公里。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東北的地理位置更顯尷尬。距最近出??诖筮B港600公里的長春,物流成本比蘇州高40%。
最后轉一個提問:
從2004年第一輪東北振興計劃開始,國家已經累計向東北投資將近1萬億元。平均到現在的居民身上,差不多一個人一萬塊錢。
關鍵在于,這些錢投到哪些領域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