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領域備受矚目的QS世界大學排名,向來是衡量高校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尺。近日,QS官網發消息稱,將在2026年的排名中引入新指標——國際學生多樣性,這很可能會對世界高校的整體排名帶來很大影響。
就如去年,QS世界大學排名增加了“可持續發展”、“就業成果”、“國際研究”三個新指標的同時,還對已有指標的權重進行了調整。這讓不少高校措手不及,因此排名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些高校排名出現明顯下滑,但也有些高校進步飛速。例如百年名校同濟大學,便在2025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首次躋身全球前200,位列世界第192位、中國內地第8位,穩居“中堅九?!鼻傲?。且與2024榜單相比,同濟內地排名上升1位,世界排名進步24名,是中國內地前十高校中提升最大的。
我們回顧同濟近年來的QS排名軌跡,其上升趨勢堪稱“崛起神話”。2023年,同濟位列全球第212位,2024年雖有小幅下滑,但在2025年實現24個位次的跨越,直接沖入前200名,刷新歷史最佳成績。這一變化與中國內地高校整體表現形成呼應——71所上榜高校中,近七成排名上升,五所沖入全球前50,而同濟正是這股“中國高校崛起潮”中的典型代表。
橫向對比國內“雙一流”高校,同濟的排名提升幅度遠超同期985傳統強校,成為“進步最快選手”。這一躍升不僅是對同濟綜合實力的國際認證,也對注重“學校發展紅利”的考生具有強烈暗示——選擇正處于上升期的院校,未來可能享受更大的“學歷增值效應”。
畢竟,對于即將參加2025年高考的考生而言,同濟排名的躍遷并非是簡單的數字變動,而是關乎個人發展的三重機遇。其一,“雙一流”標簽與全球前200強的雙重加持,使同濟學歷的“國際通行證”含金量倍增。學生無論是申請海外名校深造,還是進入跨國企業,全球排名的提升都將顯著降低學歷認證的隱性門檻。
其二,同濟“工科為主、多學科協同”的特色,與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等國家戰略產業高度契合。其土木工程、車輛工程等王牌專業經過“智能化”重生后,更是將國家戰略產業需求轉化為人才培養標準,進而使畢業生起薪較傳統工科提升30%以上。而這也是QS新增“就業成果”指標后,同濟排名躍遷的原因之一。
其三,是國際化校園生態的完善。同濟設置大量全英文授課的專業和課程,與國際標準接軌,使學生能夠在本土接受國際化的高質量教育;還將國際化程度輻射全世界,為學生提供了海外學習、研究和交流的機會。通過這些項目,同濟學子可以深入了解國際學術前沿和不同文化背景,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從QS世界大學排名的變化中,我們不難發現,同濟大學排名的大幅提升,不僅是該校在教學質量、科研能力、國際合作等多方面的持續發力,還有其在學術界和就業市場上的出色表現。所以對該校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重點關注,入手絕對不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