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時間漸近,高三學子在課桌前翻閱志愿填報指南時,可千萬別忽視了大學學科競賽對人才培養的反映程度。這些在實驗室徹夜調試的方程式賽車、在機房反復迭代的建筑模型、在國際賽場唇槍舌劍的辯論交鋒……全方位地檢驗了參賽學生專業、創新等等綜合能力。因此,大學生的競賽成績完全可以作為檢驗高校育人能力的試金石,尤其是頂級名校。
以同濟大學為例,在備受矚目的2024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智能制造賽決賽現場,該校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參賽隊大放異彩,共獲本科生組一等獎9項,創下歷史最佳。
并且,參賽團隊在該項賽事的多個方向均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無論是生產系統集成與調試、智能生產管控,還是工業互聯網、工業人工智能,都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出色的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贏得了評委的高度認可和贊譽。
在不久前公布最終結果的國際大學生物理競賽中,同濟更是開啟了"獎牌收割機"模式,派出的參賽團隊一口氣狂攬40枚獎牌。要知道,這一競賽可是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高水平本科生物理學競賽之一,能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可見同濟學生的卓越實力。
學科競賽的價值遠超獎杯與榮譽,畢竟它要求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以賽促學”的過程,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抗壓素質。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優秀的競賽經歷能夠成為名企招聘和深造選拔重要參考的原因。
看到這里,相信同學們都已意識到學科競賽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才能將其轉化為評價院校的一項具體指標呢?小編認為,看人才培養模式足矣!仍以同濟大學為例,在辦學過程中,該校形成了"跨學科融合+實踐創新"的雙輪驅動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都知道,在當前社會,學科交叉融合已成必然,傳統的院系壁壘正在逐漸被打破。而同濟大學在2024年就出現了兩次學科融合的大動作:該校將原交通運輸學院、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為新的交通學院;融合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件學院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并且,在此過程中,同濟大學還主動對接產業需求,進行產教融合。比如,與臨新港片區合作共建了創新學院,目前已有十幾家央企國企入駐,成為該校的首批重點合作企業。
總結來說,該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構建了更立體的知識體系。因為,跨學科課程設計讓學生既能深入本專業核心領域,又能接觸其他學科方法論;資源共享后的綜合實驗室、導師團隊,以及校企合作也培養了學生解決系統性問題的能力。相信,在“復合型人才”“實踐性人才”更受歡迎的當前,這種培養模式不僅加速知識迭代,更能讓學生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競爭力。所以,這也成為了報考同濟不可不知的一大優勢亮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