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蔚來碰撞起火的新聞上了熱搜。
很多人評論,電車是真不能買,自燃概率遠遠大于油車,很多實驗室的數據拿到真實碰撞過程中就失效了。
碰撞這個話題,非常復雜,尤其是放在“脾氣暴烈”的鋰電池上,具有非常明顯的不可控性。
很多企業想要證明自己的電池包非常安全,做了非常高強度的測試,比如說穿刺、碰撞、擠壓等等,的確在測試的過程中沒有產生著火問題。
但為什么一部分電車,碰撞之后的確會著火。
一個是,碰撞是具有不可預見性的,比如說電池包電量,滿電情況下電壓最高,電芯“脾氣更不好”,再比如說碰撞的角度、速度,被撞物體是車輛還是樹樁,都不確定。
另一個,自燃的部位可能不是電池包,有可能是短路引起的,連帶著整車一塊燒了。
但實驗室里的數據,車輛的狀態都是最佳,所以能避免以上我所說的問題,畢竟實驗室的碰撞角度、速度、對象障礙物都是設定好的,電路系統也是最佳狀態,不存在附帶引燃的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電車的問題會在無意間放大,且,電車著火之后被撲滅的難度非常大,一般都只能等電池包燒干凈之后自行熄滅。
這里提一個額外知識,電池包好不好、穩不穩定,和技術存在絕對的關系。
影響電池包可靠性的,是生產工藝,電芯內部的雜質、封裝、用料等等,這些都是影響電池包可靠性的關鍵因素。
所謂的能量密度、充電速度、電池包容量,根本不能影響電池包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工藝這個東西,想要做好全靠良心。
但有些尷尬的是,工藝的好壞無法通過參數呈現,這也是為什么一些電池包的技術非常先進,但極其不穩定的原因。
車企的宣傳,客觀來看就行,車企一直想要證明自己的電池包不自燃,本質上就是不穩定。
所以穿刺、碰撞、擠壓等測試,本身就是車企想要證明自己的電池包比較安全,這其實就是一種想要縮短短板的行為,但事實上這很難。
和油車比穩定性,電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至少目前來看,在固態電池沒有裝機,且一切都停留在實驗室的情況下,鋰電池的不穩定性是很難遏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