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洋河股份正處艱難轉型分水嶺,第七代海之藍推出但市場反應冷淡
來源丨九州鳳凰
撰文丨九裘
編輯|鄒貓
“第七代海之藍上市了,但市場反響似乎并未激起太多浪花。”這是多位洋河經銷商在第112屆糖酒會上給出的真實反饋。
曾經憑借“海天夢”三大單品一騎絕塵的洋河股份(002304.SZ),正處于一道艱難的轉型分水嶺。一邊是營收與利潤增長疲軟,一邊是渠道信心動搖、品牌口碑下滑。在行業復蘇明顯、競品高歌猛進的背景下,洋河的遲緩顯得格外刺眼。
第七代“海之藍”:一場“自我保衛戰”
在成都舉行的糖酒會上,洋河高調發布了第七代海之藍:外觀更具現代感,酒體用3年陶壇基酒+5年調味酒升級。據稱,此舉將為“百億級大單品”注入新生命力。
然而,市場反應冷淡。批發價雖略有上漲至129元,但遠低于建議零售價188元,且部分電商仍有102元低價銷售,價格體系倒掛依舊。此前,為給新品讓路,洋河強制停售第六代海之藍,并暫停線上供貨,但終端動銷依舊滯緩,升級更像一次被動的價格管理動作,而非產品力真正的躍升。
渠道改革未果,經銷商“吃力不討好”
洋河從深度分銷模式起家,在渠道管控上有一套成熟打法。但這一模式也埋下隱患:庫存高企、價格失控、經銷商利潤攤薄。
過去兩年,洋河試圖推行“一商為主、多商配稱”策略,整合渠道網絡、壓縮庫存,但成效甚微。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同比下降9.14%,成為白酒上市企業中少數營收負增長的龍頭。
“發貨慢、動銷差、返點低”,這是部分經銷商對洋河目前合作模式的總結。改革周期長,信心恢復難,洋河的渠道“軍心”仍未穩住。
省內被追、省外受阻,洋河腹背受敵
洋河曾是江蘇白酒一哥,但如今優勢正在被快速侵蝕。今世緣2024年省內營收已逼近90億元,增速遠超洋河,未來三年或將實現超越。而洋河江蘇營收占比已從2019年的47.6%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41.9%,失守根據地幾成定局。
與此同時,洋河的省外拓展也不順利。安徽有古井貢,四川有瀘州老窖,貴州有習酒……各省酒企紛紛崛起,本地認知優勢+渠道護城河,使得洋河的全國化步伐寸步難行。
品牌力焦灼,高端夢“走得太快”
洋河曾經是大眾酒的代名詞,但在高端化趨勢下卻顯得“用力過猛”。
夢之藍手工班定位高端,價格直逼五糧液,但品牌力與消費者認知明顯脫節。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關于海之藍的負面評價頻現:“廣告酒”“喝完頭疼”……消費者的真實感受與洋河想塑造的高端形象存在嚴重背離。
更令人憂慮的是,頻繁曝光的假酒案件(如2023年5.3億元假海之藍案)雖非洋河直接責任,但也反映出品牌在渠道末端的管控力不足,影響品牌公信力。
資本失望,估值體系全面崩塌?
在白酒板塊全面回暖的2024年,洋河卻成為“異類”:今世緣股價漲超20%,汾酒、古井貢頻創新高,而洋河卻被動下行,估值跌至行業中下水平。
背后原因很簡單:缺乏增長確定性。洋河曾依賴“渠道驅動+大單品復制”的打法,但當前消費者對品牌和品質的要求在升級,粗放擴張難以為繼。品牌影響力不敵茅五,渠道下沉不敵劍南春、習酒,創新速度不敵汾酒、古井貢,洋河正處于一個“尷尬的中位”——上不去,下不來。
洋河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但也并非不可逆轉。它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遍布全國的經銷網絡、以及仍具消費力的大單品。
但現在,洋河最需要的不是“再推一個產品”,而是真正懂品牌、懂市場、懂消費者的掌舵人。
“第七代海之藍”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考驗。它能否帶洋河走出增長困局,資本市場仍在觀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