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的錦州戰役,國民黨副司令張作相被我軍俘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軍首長竟然下令將他立即釋放,這一出乎意料的舉動,放在張作相的身上,仿佛并不突兀。
知道他過往事跡的將士們,也完全能夠理解首長作出的決定。不僅釋放,我軍戰士還親自將他護送上了去天津的火車。
張作相
蔣介石知道張作相回了天津,第一時間給他發出邀請,請他跟著自己去臺灣,并且還向他許諾了高官厚祿。
老蔣派出的特使,一次又一次地拜訪張作相的家,將老蔣的承諾悉數講出,展示了國民黨十足的誠意,盼望著張作相能點頭。
為何一個國民黨將領,會受到我軍首長的特別照顧?老蔣發出的誠心誠意的邀請,張作相會接受嗎?
錦州戰役,釋放對手
1948年,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依次拉開了帷幕。排在首位的遼沈戰役,給三大戰役開了一個好頭,也奠定了解放軍在戰爭之中的勝局。
東北的局勢一直十分混亂,上世紀三十年代,這里被日本人霸占,關東軍和偽滿洲國,是一代人心中永遠的創傷。
好不容易趕走日本人,國民黨反動派卻盤踞在這里,把舊社會的種種惡劣制度與政策帶給了東北老百姓。
要想解放國家,要想驅逐反動勢力,我軍必須先把東北收回自己手中。所以,遼沈戰役的重要性和意義都不言而喻。而在遼沈戰役中,錦州戰役又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在1948年3月之前,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已經遭到了我軍沉重的打擊。他們的集中性軍隊都已經被我們打散,但是一部分負隅頑抗的勢力還是給我們制造了不小的壓力。
長春、錦州和沈陽這三個地方,是國民黨占據的主要地帶。尤其是錦州,這里的敵人,可以非常順暢地與關中地區進行交流,還能夠遏制東北野戰軍的行動,搜刮我軍的整體規劃。
因此不管付出什么代價,我們都得把錦州這個棘手的問題解決掉。
1948年10月,中央軍委給東北野戰軍的指揮部發去電報,作出了明確的指示,接下來的工作,需要首先攻克錦州。
第四縱隊的程子華將軍,直接接管了整支作戰部隊,在戰場之上便宜行事,運用戰略戰術,與錦州的守軍展開了殊死對抗。
指揮部給出的命令是,我軍不能采用一貫使用的運動防御的戰術,也不能邊打邊調整,必須做好克難攻堅的準備,率先占領戰場周圍的高地,然后把戰場局勢轉化為防御戰。
其中,塔山的奪取和守護非常重要。足以在我軍戰斗歷史上留名的塔山阻擊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的。
敵人的飛機和大炮輪番上陣,用猛烈的攻勢給我軍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壓力,同時也制造了讓人非常痛心的傷亡。
我軍則充分利用堅固的防御工事,靠著地形地勢及人為制造工事的隱蔽,一邊化解敵人的進攻,一邊想辦法攻克敵人的弱點。
只要成功的守住塔山,錦州的解放便指日可待。只要成功拿下錦州,東北地區的太平便指日可待。
10月10日,塔山阻擊戰打響。10月15日,我軍終于取得了錦州戰役的勝利。現在看來,戰役持續的時間好像并不長,但對于戰場上的先輩們來說,每一分鐘都攸關生死,至關重要。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很難想象英雄們會怎么度過戰火漫天中的環境中的每一個日日夜夜。稍有不慎,他們就會在烈士名單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在成功攻克錦州之后,我軍展開了巡邏和搜捕工作,不放過任何一條漏網之魚。
在維護秩序、整頓環境的過程當中,我軍發現了在自己的房子里處理私人財產的張作相。雙方狹路相逢,對這樣的場景都非常意外。
我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上風,所以張作相也完全沒有再做抵抗的必要。況且,他也沒有抵抗的打算。
張作相的身份與職級很高,可不是敵人隊伍中隨隨便便的軍人。
他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副司令,在東北擁有極高的威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并不負面。俘虜張作相,這簡直是老天爺送來的禮物。
不過,俘虜他的我軍戰士們,對他的身份并不知情。將他帶回之后,我軍首長才得到消息,原來我們竟然在不知不覺間把張作相這個大人物也抓住了。
首長當即下令,馬上將張作相釋放,并且在與他交流的整個過程中必須保持有禮有節。
張作相并不是一個危險的人物,至少對于我軍而言,他的危險系數并不高。俘虜他,我們沒有足夠的立場;釋放他,我們也不會有什么損失。
不僅要還他自由,我軍戰士還親自負責他的安全問題,把他護送到了火車上,送他去天津。
首長有令,戰士們自然是非常用心,在去火車站的路上,隨時注意著周圍的環境,也提防著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把張作相的人身安全放在了首位。
在他面前,戰士們也沒有多說不該說的話語,哪怕有人不理解首長的命令,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都做到了盡心盡力,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我黨的做法和態度,讓張作相也產生了很多思考,對于值得保護的人,我黨一向是非常上心的。我們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權,也總是用包容的眼光和胸懷去對待所有擁有愛國之心的同胞。
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我黨的原則和作風,自始至終都未曾變過。
正因如此,我黨與國民黨相比,先進性才會展現得如此突出。
任何一個接觸過我黨與國民黨的黨外人士,都會下意識地把兩個不同的政黨進行比較。而比較之后,但凡是思想正直的人,都會知道哪一邊才是值得支持的對象。
我軍首長之所以對張作相如此客氣,那是因為,他是一名有原則、有氣節、有風骨的中國軍人。在面對外敵之時,他的做法讓所有人敬佩。
民族氣節,始終堅守
張作相這個名字,和東北王張作霖以及他的兒子張學良一直緊密聯系在一起。
很多人都以為,張作霖與張作相是擁有血緣關系的親生兄弟,但實則不然。他們二人,曾經是上司和下屬的關系,后來又變成了親如手足的朋友。
自始至終,張作相對張作霖都十分尊敬,尤其是在張作霖主政東北之后,他更是對這位有著深厚交情的大哥言聽計從。
對于權勢滔天的東北王而言,身邊的所有人接近自己,或許都別有用心,別有目的。只有張作相,他值得成為自己的心腹。
在東北的那些年里,張作相有過很多次與侵略者打交道的經歷。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底線。
張作霖
20世紀初,日本侵略者入侵東北之時,就已經瞄準了這片土地上的交通運輸資源。如果能夠徹底把鐵路交通的主動權掌握在手中,那么日本人會進一步在東北站穩腳跟。
所以后來的十多年里,日本的株式會社一直汲汲營營,為了這明擺著的野心而打通各方關系。
清政府還存在時,懦弱又無能的統治者無法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清政府倒臺之后,擁有最大話語權的張作霖就成為了他們攻略的對象。
1927年,張作霖在日本人擬定的協議之上,寫下了一個“閱”字。這就意味著,日本人拿下了鐵路交通軌道的承建權限。在以后的日子里,協議中提到的哪些線路,都得由他們說了算。
1928年,這群不知饜足的侵略者又找到張作相,希望他能在承建合同上面簽字。只要拿到合同,日本人的工程就能順利開啟。
擺在自己辦公桌上的合同,張作相是一眼也不愿意多看。如果他真的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么他就對不起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對不起東北老百姓,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張作相影視劇形象
所以,不管對面的日本人怎么說,他都拒絕簽字。軟磨硬泡,威逼利誘,對他來說都沒有一點作用。
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他守住了心中的紅線,也守住了自己的人格尊嚴。
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國民政府的不作為,以及蔣介石提出的消極抗日和積極反共的主張,讓張學良極為不滿。
雖然此時在國民黨陣營當中擔任要職,但少帥已經有了下野的打算,張作相同樣十分不滿,不作為,不干涉,不反抗,這不是他的風格,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風格。
侵略者的屠刀已經舉到了我們的眼皮子底下,侵略者的武器已經收割了無數中國同胞的性命,我們的土地被踐踏,我們的財富被掠奪,我們的尊嚴被漠視。
若是得過且過,聽之任之,總有一天,中華大地之上的所有人都會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身為一名中國軍人,張作相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正因為痛心疾首,他才會對蔣介石和國民黨非常失望。
因此1933年,在張學良宣布下野之后,他也主動辭去了自己的職務,從東北回到了天津。
對他來說,天津是復雜局勢之中唯一的一處港灣。在這里,他可以暫時忘記那些煩心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外界風風雨雨,飄搖不定,這里成了他給自己構造的一處烏托邦。雖然,這烏托邦其實也是搖搖欲墜。
在隱居期間,日本人多次找到他,想讓他為自己辦事。憑他在東北的聲望,以及工作的能力,日本人相信,只要把他爭取過來,侵略征程便前進了一大步。
然而,助紂為虐,數典忘祖,這可不是張作相的風格。就算掉腦袋,他也不可能與侵略者為伍,他的堅守與大義,令人欽佩不已。這樣一位愛國將領,我黨當然會報以絕對的尊重。
拒絕反動,正道滄桑
張作相是一個極有原則的人,無論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他都會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當年跟著張作霖在東北呼風喚雨之時,由于得到張學良的信任,他有很多次平步青云的機會。
但每一次張學良提出要升他的官,或者給予他更多的權力之時,他都會首先考慮,有沒有人比自己更加適合那個位置。
他舉薦過非嫡系的吳俊升和汲金純,給過很多人才機會,把自己的位置擺得端端正正。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在張作霖死后,成為張學良最大的“競爭對手”,哪怕他自己根本沒有爭權奪利的心思。
因為張作霖意外身死,東北一片亂局,他在危急關頭力排眾議,扶張學良上位,展示了自己高風亮節。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之后,南京國民政府告知張作相,他需要到東北擔任政治委員會的委員。
當時的張作相很不情愿,因為他了解蔣介石的為人,也根本不想與這樣的人打交道,只是,他家七十多口人還需要生活,他必須去東北處理自己被偽軍私吞的房產,因此不得不出行。
對于蔣介石,對于國民黨反動派,他一直沒有好感,在反動工作當中也并不配合。
1948年回到天津之后,國民政府又上門打擾他,想要邀請他去南京。老蔣更是得寸進尺,要求張作相和自己一起去臺灣。
這些無理的要求,張作相自然不會同意。已經看透了國民黨虛偽面目的他,只想為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愿再摻和國民黨的渾水。
他對蔣介石的邀約置之不理,這是他在大事面前亮明的態度。受到他的影響,東北的軍政上層同樣對國民黨保持觀望態度,沒有應承蔣介石的邀請。
可以說,失去了張作相的信任之后,蔣介石失去了很多的助力,遺憾的是,1949年,張作相因為突發疾病而離世,當時距離新中國成立,還剩下半年。
結語:
張作相一生秉持正直的風格,在家國和民族問題面前,總能做到不卑不亢,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也不改其志。
他是東北軍中的大人物,又是愛國將領,我黨自然會客氣待他,這位與張作霖父子關系匪淺的大人物,值得中國同胞的禮遇和敬重。
參考文獻:
《“輔帥”張作相:曾輔佐張作霖、張學良》人民網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三輯
《扼住咽喉:東北野戰軍攻占錦州之決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