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影視劇當中深入人心的“母親”形象,曾多次扮演母親角色的已故演員張少華肯定是其中的一位。
她出生于1946年,曾經在電視劇《大宅門》、《闖關東》、《我的丑娘》等影視作品中塑造母親形象。
因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精湛的演技給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是這樣一位總是扮演命運多舛卻堅強不屈母親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著凄慘的晚年經歷:
她在2021年去世,這時已70歲,直到去世之前,仍然在堅持接戲、拍戲;
即便是身體狀態不佳也并未放棄,理由竟是為了兒子的生活和房貸而奔波。
她之所以如此堅持,是因為在她和丈夫年輕時,兩人工作太忙;
曾經長時間將兒子托付給兒子的奶奶來帶,導致兒子成長經歷中缺少了很多來自父母的愛。
但直到她因病離世,葬禮上兒子都未曾出現。也許張少華在彌留之際會感受到即便是家人,也仍然會有實際的一面。
這種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并不罕見,雖說在中國傳統的家庭和親屬觀念當中;
血緣是高于一切的,但還是有互為親人的人因為種種事情或者利益而變得十分現實。
比較常見的情況往往出現在代際和家庭當中。
比如兄弟姐妹贍養父母,或者因為彼此之間財產分配等具體紛爭,很多人會因此“認清”一段親戚關系,甚至出現“斷親”的現象。
關于這些出現在代際和家庭親人中的“現實”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幾種情況。
誠然,家庭是承載一個人成長和社會化的最初和最恰當單位,但人總是要成熟;
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下,基本上成家之后的子女就會脫離原生家庭,獨立生活。
但又會牽扯到贍養父母等問題,在多子女家庭中還會有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和關系要處理,所以難免有個人與家庭之間意見不一的現象。
比如在某些事情的開支上,如果產生了分歧,就自然而然會有“都是親人,怎么這么現實”的想法。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能夠很好地解釋這種情況。
組織的和諧需要外在驅力、內在需要和個人情緒的統一;
當家庭的要求和自我的實際情況以及個人需求之間存在矛盾時,個體自然會產生抵觸情緒。
所以需要在各種事情上多和家人溝通,避免彼此之間需求和提供之間不均衡。
雖說親情一般無法以具體的物質來衡量,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疏遠近總還是有個度的。
對于那些家中出了人才的家族來說,總有一些遠方親戚會嘗試著來獲得些什么,唯一的理由就是彼此的這層親戚關系。
比如我們熟知的草根明星“大衣哥”。
自從出名以來,一個村里的鄉里鄉親、遠親近鄰就踏破了門檻,想讓“大衣哥”給他們錢,導致其都不太敢在老家露面。
這些所謂的“親戚”忽視了一點:
社會交往也是一種社會資源的交換,從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來看;
人際關系中的互動本質上是一種交換行為,哺育與贍養、孝敬與疼愛、尊重與贊揚,這些都是需要相互交換以達到平衡的。
對于“大衣哥”而言,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名,獲得了一些收入,親戚們在這個過程中對他鮮有幫助;
所以之后再來索取是不科學的,而不是“大衣哥”不懂得感恩,太過現實。
以子女對父母的贍養來說,這種行為從道義上來看是為了償還父母對自己的撫養情感;
從文化上來看是遵從孝道,但這種關系的維系也要取決于現實情況。
比如在電視劇《都挺好》主角這樣的多子女家庭中,長子在海外,有較高收入;
次子在父母身邊,生活情況也還可以,但為人毛糙,無法很好地照顧父親;
女兒也在身邊,生活條件相對還可以,并且有照顧老人的能力。
在這樣的家庭中,最好的情況就是兄弟姐妹根據彼此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分工規則:
收入最高且不在國內的老大提供經濟支持;老二提供住處;老三提供精神上的照護和陪同。就像制定了契約一樣。
一旦有一方或者多方無法按照約定好的來做,那么原本的契約就會被破壞,自然會有人覺得親情過于“現實”。
所以在譴責“現實”的“親情”之前,最好先形成深刻的認識。情感并非一蹴而就,有時也經不起折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