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李嘉誠旗下長和實業宣布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港口。這一交易瞬間引爆國際輿論,被指威脅中國“一帶一路”布局及全球貿易安全。面對國家利益與資本逐利的激烈碰撞,中國政府迅速啟動多維度反制,央企中遠海運釋放收購信號,李嘉誠次子李澤楷亦緊急赴京參會。這場交易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中美戰略博弈的縮影,其結局或將重塑全球化時代的政企關系。
巴拿馬運河承擔全球6%海運貿易,中國22.7%貨物依賴此航道。美資控制運河兩端港口后,可通過征收單次150萬美元“政治附加費”、限制中國商船停泊或截取物流數據,直接威脅中國年逾300億美元的貿易安全。更危險的是,美國可能以此次交易為模板,聯合盟友構建“對華航運封鎖鏈”,扼住“一帶一路”咽喉要道。
中國外交部、港澳辦及官媒《大公報》連發15篇檄文,直斥交易“損害國家戰略利益”,國務院港澳辦更罕見轉發評論,定調事件涉及國家安全。法律層面,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啟動審查,重點核查交易是否構成“境外壟斷行為影響境內市場”;外交上,中方代表團與巴拿馬政府達成主權共識,為否決交易埋下伏筆。市場端,中遠海運港口高調宣布“對符合戰略的資產感興趣”,釋放接盤信號。
3月23日,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現身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與國務院總理李強同席。此舉被解讀為李氏家族尋求政治溝通的“破冰之旅”——李澤楷雖未在長和任職,但其盈科集團與內地科技、基建領域深度綁定,此行或為試探政策底線,爭取交易轉圜空間。而中遠海運的介入,更讓交易走向撲朔迷離,若形成中企與美資競購局面,港口資產或被拆分,部分回歸中國掌控。
交易公布后,長和系股票遭遇11連跌,市值蒸發781億港元。市場用腳投票的背后,是對“李嘉誠模式”的深度質疑:2013年拋售內地資產轉投英國,2020年低價甩賣上海中環項目,再到此次“戰略資產大甩賣”,其“商業避險”邏輯被批為“利字當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痛斥:“無國界商人終成無根浮萍!”
面對美資滲透,央企中遠海運迅速構建反制防線:一方面加速中歐班列、北極航道布局,降低對傳統海運節點的依賴;另一方面啟動南美、非洲港口并購計劃,以“國資出海”對沖美方地緣圍堵。其董事會主席朱濤直言:“凡符合國家戰略的資產,我們都有興趣。”這種“以攻代守”的策略,不僅可能截胡貝萊德交易,更將強化中國對全球物流網絡的掌控力。
貝萊德收購面臨12國反壟斷審查,歐盟已質疑其地中海航線壟斷風險,巴拿馬政府迫于中方壓力宣布重新評估港口主權條款。更致命的是,長和港口智能系統涉及中國60%外貿數據,若交易觸犯《香港國安法》第33條“勾結外國勢力罪”,港府有權凍結資產。多重絞殺下,美方“不戰而控咽喉”的圖謀正瀕臨破產。
這場228億美元的交易,撕開了全球化時代最尖銳的矛盾:當資本利益與國家戰略激烈沖突,商人究竟該扮演何種角色?李嘉誠自稱“純粹商人”,但其發跡于中國改革開放紅利,壯大于香港特殊地緣地位,最終卻將戰略資產拱手讓于美國——這種“經濟抽血”與“政治逃逸”的雙重性,使其淪為民族主義情緒的靶心。
然而,另一組數據耐人尋味:交易可為長和帶來190億美元凈收益,相當于其市值的30%;而中遠海運2024年凈利潤僅58億元,接盤需舉債千億。蛋糕雖好,可交易截止日期很快就要到了,中遠海運能吃得下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