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大地風云變幻,蔣氏王朝的統治已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
在這一年4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這是一次從極寒到酷暑的跨越,從東北的冰天雪地到江南的炎炎烈日,四野大軍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但他們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東北,四野戰士們早已習慣了北方的低溫環境,但極端嚴寒仍給他們帶來了巨大挑戰。
在小荒溝戰斗中,戰士們在零下40℃的冰雪中行軍作戰。由于當時積雪沒過了膝蓋,有不少戰士的雙腿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凍傷,更有7名戰士因為嚴重凍傷而不得不截肢。
除了造成非戰斗減員,低溫對武器裝備的影響也是致命的。
據參加過那場戰斗的趙興元中將回憶,當時極低的溫度凍住了槍支,只有少數槍械能正常使用。戰士們沒有辦法,只能用體溫捂熱凍住的槍栓,結果導致了近一半的戰士凍傷。
南下后,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剛開始,戰士們對南方溫暖氣候充滿期待,他們想象著在陽光下輕松行軍,遠離北方的嚴寒。然而,現實卻給他們當頭一棒。
到達武漢后,高溫天氣如火烤般襲來,東北戰士對南方濕熱氣候的不適應讓他們苦不堪言,汗水浸濕了衣衫,皮膚被烈日灼傷。
要知道,當初在東北時,氣溫最低時有零下40多度,而到了南方之后,氣溫最高時接近40度。對于來自東北的戰士們來說,這種感覺就像是凍梨瞬間掉進了熱水里。
眾所周知,凍梨化凍需要慢慢放在冷水里化,如果直接放進熱水里,就會因為內外溫差而發生爆裂。彼時從東北疾行南下的四野戰士們,所體會的就是這種“爆裂”的感覺。
除了酷暑,疾病也給四野大軍帶來了嚴峻考驗。
在北方時,由于天氣寒冷,蚊蟲生存困難,戰士們生病也不外乎是感冒。
但是,來到南方后,他們生的病就千奇百怪了。中暑、瘧疾、濕疹、登革熱、腦膜炎等,每天都有戰士因為不同的問題倒下,非戰斗減員急劇增多。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時任40軍118師354團政委李洪奎奉命組成了一個收容隊,一路收容病倒的戰士,幾天下來竟然裝了十幾輛大卡車。
盡管面臨極端環境,四野戰士們依然堅持作戰。他們為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給敵人有喘息的機會,以最快的速度解放全中國。許多戰士都因酷熱和疾病犧牲了,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這些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忠誠、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犧牲。
四野大軍在從東北到江南的南下過程中,經歷了從零下40℃到零上40℃的巨大溫差,這是一次跨越極寒與酷暑的壯麗征程。
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的尊嚴,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正是這些戰士的付出,讓我們今天能夠生活在和平與繁榮之中。
我們應當銘記他們的功績,傳承他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