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凌晨,烏克蘭再次動用無人機對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能源中轉設施發起攻擊。這次襲擊的目標,是隸屬于里海石油管道集團的克羅波特金中轉站,雖然俄方宣稱襲擊無人機被擊落,但其殘骸墜落地點距“高加索”鐵路石油設施僅7公里。這一舉動,不僅對俄羅斯能源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更違背了之前澤連斯基承諾的30天能源設施停火協議。
近日來美俄烏三方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圍繞“部分停火”展開間接談判。我來給大家說一下這個間接談判是個什么意思,這個間接指的就是俄烏雙方不會直接見面,而是通過美國這個中間人來互傳信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烏軍發動了這次的無人機襲擊。顯然,烏克蘭此舉絕非簡單的軍事打擊,更像是一種強烈的政治表達。表達其對當前談判格局的深層次不滿,特別是對自身在這場外交博弈中逐漸被邊緣化的焦慮。
事實上,烏克蘭是否真的愿意進入當前美俄主導的和談機制,早已有跡可循。自澤連斯基政府上臺以來,其對外政策始終緊緊圍繞一個核心邏輯——捍衛主權完整絕不妥協。
而在當前談判架構中,美方更關注于快速達成技術性停火,保障黑海航運和能源通道,俄方則極力要求西方全面停止對烏的軍事援助,試圖通過戰場施壓,迫使和談進行。而烏克蘭的核心訴求——包括領土收復、經濟賠償、加入北約等議題,卻被一再邊緣化。在這種談判態勢下,烏方自然難掩內心不滿,一場低成本、高政治象征性的無人機襲擊,也就應運而生。
那么,這一行為是否意味著此前達成的談判成果將全面倒退呢?其實不排除這種可能。因為此次會談本就是一次非正式的政治協商,說白了就是一次技術性接觸。在信任基礎尚未建立之際,任何一方的突發行動都可能導致整體氛圍驟冷。
而這次襲擊目標直指俄羅斯最核心的能源體系,等同于把和平談判的桌子掀了一角。即便烏方不打算全面撤回,但這種“上頭”的行為極有可能激化俄方談判立場,使其重新回到強硬姿態。
要理解這場戰爭為什么持續時間這么久,雙方和談為什么如此困難,我們就必須要說回這場沖突背后的深層邏輯。從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開始,俄烏之間的博弈就已經超越了邊界爭端的范疇。它更像是冷戰殘余的延續,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一場關于安全秩序與地緣影響力的拉鋸。
在普京的視角中,烏克蘭如果完全融入北約體系,將意味著俄羅斯傳統安全緩沖區的喪失,這是無法接受的。而烏克蘭則認為向西轉型是其國家獨立的最終證明。兩種意識形態、兩種國家安全模型產生了深層次的矛盾,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俄烏沖突難以和解。
那么我們再說回來,美國目前的處境可以說是相當尷尬,有一句話說的好,請神容易送神難,美國作為俄烏沖突的引發者,也是調節者,他真的能搞定俄烏沖突么?其實從結構性角度看,美方的介入確實有助于“止血”,卻難以“療傷”。
其一,美國在談判中并非中立方,而是長期支持烏克蘭的一方,俄羅斯對其調停角色始終持懷疑態度;其二,美國本身戰略焦點已轉向印太,對俄烏沖突的持續介入將受到政治意愿與資源投放的限制;其三,當前美俄之間的信任赤字已無法支撐起長期和平框架所需的相互承諾與執行機制。
最重要的是,在當前大國間戰略互疑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和平協議的締結不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在于各方是否愿意真正妥協與讓步。而無論是普京政權對地緣安全的執念,還是澤連斯基政府對國家完整的執著,都注定了這場沖突即便出現“短暫停火”,也難以實現持久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