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姚俊倩、余俊茹
責編:余俊茹
受訪者:
王振彪
北京盈科(武漢)律師事務所律師
LegalMVP律海芒芒法律服務產品專家
編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律海芒芒的創始人姚俊倩CoCo。
今天我們律師故事的主人公,是王振彪律師。
他在大學時期打過各種各樣的雜工,畢業工作后,第一個月的工資是1600,被帶教師傅分配到醫院骨科去跑案源,而現在他帶著團隊,年創收穩定突破100萬。
他說,如果滿分是10分,他會給自己的執業狀態打7分。
這得的7分好在哪里,缺的3分又缺在哪里呢?
以下,是他的故事。
01 大學時,我搬過磚、當過保安、在電子廠打過工,直到備考法考,真正體會到法學的魅力,我決心做律師,為當資深前輩的助理寫自薦信02 機緣巧合留在武漢盈科,實習第一個月就跟著師兄,去醫院骨科跑案源發宣傳單,做過各種雜活03 拿到執業證后就獨立,我靠同行律師的合作案源活了下來,第一年創收6萬,第二年10萬,第三年就買房交首付04 疫情下逆勢增長,我帶領團隊創收突破100萬,穩中求變,嘗試業務轉型和新的拓客方式
剛畢業實習的他 vs 現在執業13年的他
01
大學時,我搬過磚、當過保安、在電子廠打過工,直到備考法考,真正體會到法學的魅力,我決心做律師,為當資深前輩的助理寫自薦信
高中的時候,我就對法律比較感興趣,所以在大學填報志愿時,沒有猶豫,就選了法律。
大學期間,我一直在勤工儉學,掙一掙生活費。日常上學期間,在食堂做過幫工,送過外賣和宣傳頁,賣過門票,做過考研代理,在火鍋城做過服務員。寒暑假期間會找機會到外面打工。
第一年的時候,我跟著我爸,去了鄭州的一個工地,干了一個月的小工,做各種雜活兒。
在工地上干活其實挺煎熬的,當時我身體很瘦弱,干起活來很吃力。
第一天搬磚的時候,腿都抖得不行,手上也磨出了水泡。后來,帶班叔叔就幫我換了個輕松點的活兒,讓我去推灰,就稍微好了點,但第一次,我也差點整個人都被推灰的車給翹起來。
雖然體力勞動比較苦,但是每天我早上5點起來,干完一天活之后,我會窩在工棚里看書。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自己一直在看《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現在看來,這本書,對我日后做律師,怎么看待營銷和銷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當時一日三次閱讀其中的羊皮卷的文字,給了我堅持的力量。所以,即便我開始做律師的第一年,師傅指派我去武漢各大醫院骨科跑案源,我也沒有立馬退縮。
圖源豆瓣
第二年暑假,我和同學一起報名去北京做保安,被分配到房山區的一個企業。
那段時間特別忙,白天有白班,晚上有夜班,最夸張的一次,因為人手不夠,我一個人頂了24小時班,基本上沒時間出去玩。而且,做保安,你就得一直守在崗位上,不能休息,也不能玩別的,很容易犯困。
所以,那段時間,我也一直在鍛煉自己的身體,讓自己能在那種狀態下撐得住。
大三的寒假,我去到了昆山的一家電子廠打工。
這是一家臺資企業,雖然簽的是短期協議,但也提供住宿和伙食,工作環境也相對安全,不用風吹日曬,整體感覺比前面兩份工作安心不少。
不過,工作內容確實還是有點枯燥的。我當時有一項工作,是測試觸屏筆的性能,要在平板上反復點擊,每一百次記錄一次,不能有絲毫分心,一分心就忘記點擊了多少次。那個時期的工作,我覺得也磨練了不少自己的心性。
現在回想起來,這三段打工的經歷都很有意義,在我當律師之后,給我提供了很珍貴的財富。
比如,我當時親眼見過工地上有人受傷,自己也差點出事,所以在遇到處理工傷、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這些案子的時候,我就非常有同理心,能感同身受,當事人也會覺得我很理解他們。
當保安的時候,我和同學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有的在商業樓,有的在小區巡邏,我在工廠里。我就了解到,雖然都是保安,但不同地方、不同崗位的保安,工作內容、職責、作息時間和待遇都不一樣。
現在我們在幫企業做人力資源管理,擬定崗位職責的時候,這些經歷就幫了我不少忙。
不管當時是為了賺錢、體驗生活,還是了解某個行業,這些當“藍領”的經歷,這些走過的路,都在無形之中成為了我的人生財富。
大學期間法學的學習,大一大二的學習并沒有期待的那樣吸引人,也沒怎么深入拓展性學習。直到開始準備司法考試了,我才開始系統學習。
當時備考,要啃三大本,我看到書里那種有內在邏輯的文字表述特別吸引人,很有說服力,讓我有種血脈噴張的感覺。
后來我又去圖書館借閱一些名家寫的書,這個時候,我的思維才真正打開,真正感受到法學的魅力。
畢業前,我離開了學校,我從圖書館借了幾本書,其中有兩本是《窮律師富律師》和《從實習律師走向大牌》。
圖源豆瓣
當時,我對律師這個行業還沒什么了解。但看完這兩本書后,我對律師的現狀有了很直觀的認識。
我的性格比較內向,當時還在想,自己適不適合進入律師行業,有沒有勇氣去面對律師前幾年的艱辛?
我不認識別的律師,就給書的作者寫了封信,自薦做這位律師的助理,鼓起勇氣邁出了這一步。
02機緣巧合留在武漢盈科,實習第一個月就跟著師兄,去醫院骨科跑案源發宣傳單,做過各種雜活
后來,那位律師給我回了一封信,雖然婉拒了我的自薦,但也非常真誠地給了我一些建議。
我當時臨近畢業,其實是打算南下到廣州或者深圳去做律師的。他提到,廣東那邊的實習律師挺苦的,建議我考公務員或者考研,亦或者先找一份工作。
而我那個時候正好是在武漢中轉,停留了一段時間,到處逛了逛。
我就想著,反正武漢這邊的大學還是比較多的,我要不先工作一段時間,等經濟上有點支撐了再去讀研?
于是,我就順便在武漢投了幾份簡歷找工作,偶然搜到武漢的盈科律所,有一位石律師在招助理,我就給他發了消息。
就這樣,我通過了面試,在機緣巧合之下留在了武漢,而這位石律師,也成為了我的師傅。
剛留下來第一個月,師傅就安排我去醫院發宣傳冊。
我本身是很內向,但當律師肯定要主動開口說話、學會表達。而去醫院發宣傳冊,對我來說就是個鍛煉的機會,因為我得學著主動跟人打交道,不能悶著不說話。所以,沒想太多,我就去做了。
剛開始我不太了解醫院的情況,就跟著師兄去學習,看他怎么做,我就跟著做,順便幫幫忙。
第一個月,我拿到的工資大概是1600塊錢,其中包含500塊錢的基本工資,再外加提成。雖然不算多,但比我預想的要好一些。
后來慢慢地熟悉流程之后,我就開始獨立去跑醫院了。
當時醫院大多對外開放,只有個別醫院管得嚴。我們發的宣傳冊是師傅做好的,內容主要是工傷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相關的信息,主要針對骨科和手足外科,因為這些科室的病人大多是工傷或者交通事故受傷的。
分發的時候,我發現有很多同行,有時候去得多了,就會看到病人抽屜里已經有好幾本其他律所的宣傳冊了。后來,我也會留意別人的宣傳冊,看看內容、設計和質量,了解其他律所的情況。
你可能會問,我性格這么內向,而且在律師的傳統認知里,跑到醫院去發宣傳冊,會不會覺得不合身份、有點low?
我當時在心里給自己暗暗定了個目標。
我去醫院的時候,看到那些受傷的人,心里很有觸動,回想到我之前在大學時去工地兼職的艱辛,看到這些受傷的人,我就特別想幫他們一把。
如果能轉化為案源當然最好,但就算不能,我也覺得有價值。至少我可以去跟他們講解怎么維權,維權的方向和成本是怎樣的。這其實也算是一種公益活動了,跟我當律師的初衷很契合。
所以,在當時,轉化案源反而成了第二位的考慮,支撐我堅持做下去的,是那種能幫到人的感覺。
在正式辦理實習證之前,大概從2012年4月底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左右,我大部分時間都在跑醫院,當時武漢市各大醫院的骨科,我都跑過好幾遍。
那段時間,我的主要任務是把潛在客戶引過來,然后由師傅去談具體的案子。不過,我的成交量確實不算好,跟其他師兄比起來,我做得差不少。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我的思維方式上。
我那時候太局限于法律思維,只想著就法律講法律,沒有太多銷售思維或者商業思維。有時候別人打電話來咨詢,我解答完法律問題之后,可能就沒了下文,沒有進一步跟進或者引導客戶。
后來,我拿到實習證之后,能做的事情多了,工作重心也跟著調整了。
那段時間,我們團隊也在招新人,一些師兄師姐陸續執業了。師傅不常在辦公室,下面的人需要有人統籌安排工作。
在師傅不在的時間里,我就充當起了師傅的秘書,一方面要完成師傅交代的任務,另一方面要根據師傅的交代安排下面人的工作,還要反饋事務進展。師傅不在的時候,我就負責整個小團隊輔助性的管理工作。
當時我正好看的一本書叫《在路上》,這本書讓我對律師這個職業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圖源豆瓣
我也明白,從實習律師到執業律師,再到更高的發展,這個成長過程是很漫長的,總得先做些基礎工作。
所以,當我面臨一些委屈或者工作安排上的困難時,我心態還是比較平和的。我覺得這些情況都是實習律師可能會遇到的,既然發生了,我就去面對它、調整它、做好它。
在當下,我就只想著做好助手的工作就好了,師傅需要我做什么,我就盡力協助好。
我那時候就比較喜歡出差,因為出差能報銷,這樣開支相對就少了些,哈哈。
玩笑話,不過總體來說,實習期雖然收入不多,但自己省吃儉用,也能過下去,記得當時實習結束拿到執業證的時候,我自己手里還能剩下5000塊,當時還借了部分給同學了。
03拿到執業證后就獨立,我靠同行律師的合作案源活了下來,第一年創收6萬,第二年10萬,第三年就買房交首付
在2013年的平安夜,我拿到了律師證,就面臨著是否要獨立執業的選擇了。
我當時問過所里已經獨立的師兄師姐,他們說如果想更快成長,獨立執業可能會更好。
因為獨立執業后,依賴性會更低,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獨立面對,直面風險會讓你成長得更快。
再加上我的師傅也轉型了,所以,我也沒太猶豫,選擇了自己獨立執業。
獨立后,案源焦慮絕對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我看著師兄拿證獨立執業之后,好像做得還不錯,但我自己心里沒底。我來武漢一個人也不認識,實習期間主要都在學習技能,沒有什么案源積累。
所以當時就一直在想,獨立之后該怎么辦?
好在因為我在實習的時候經常去跑案源、發宣傳冊,在律所大樓的電梯口經常會碰到很多律師。雖然大家一開始不認識我,但后來慢慢熟悉了,見面都會打招呼,還會問我是哪家律所的。
我一介紹,他們就會說:“哦,原來是你啊,我聽別人說過你,以為你已經執業了呢?!边@種無形中的曝光,讓大家認識了我,在同行律師面前混了熟臉。
因為我跟著師傅做勞動法這塊,他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所以大家也都知道我的業務。有些律師在我獨立執業之后會找我合作。
獨立執業的前兩年,我基本就是靠著零星的同行合作撐著的。畢竟這些合作案子,數量確實比較少,也是偶發的。所以,整體來說,我基本上沒有什么穩定的收入。
雖然焦慮,但我也知道,案源這事急不得,只能是慢慢學,慢慢攢。
直到2014年9月,我才有了自己單獨拿下的第一個案子。
我差不多花了三年時間,我的業務才真正穩定下來,在自己辦的案子比例提高的同時,也繼續維持著和其他律師的合作。
這三年里,我自己第一年創收大概6萬塊錢,第二年大概有10萬。第三年情況就好很多了,銀行卡余額也多了起來,攢了點錢,付了房子的首付。
復盤下來,我覺得自己做對了幾件事:
第一是學習。
我買了不少書,自己鉆研。后來互聯網推廣逐漸興起后,我也抓住機會,通過各種渠道學習。
第二是參加活動。
我當時積極參加律所的各種活動,讓所里的律師認識我、了解我。這樣,大家對我的印象就慢慢深了,也因此收獲了不少的同行案源。
而且,經過長時間的合作,我和很多律師都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大家對案子的分配也有了一定的默契,比如這類案子找誰,那類案子找誰,都會互通有無。因為我們知道對方人品靠譜,專業能力也強,所以有事都會優先考慮合作。
第三是調整心態。
我意識到,自己做律師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純法律思維上,缺乏商業思維。所以,我在跟別人合作的過程中,觀察別人怎么談案子,怎么跟客戶溝通,自己也在思考,為什么別人能談下來案源,到我這兒就沒戲?
通過不斷觀察和學習,我慢慢錘煉了自己的溝通和談判能力,也讓自己逐漸站穩腳跟。
04疫情下逆勢增長,我帶領團隊創收突破100萬,穩中求變,嘗試業務轉型和新的拓客方式
就這樣,我在律所做了十幾年人力資源和勞動法相關的業務。
無論是最早一批的律師,還是后來新進所的律師,只要提到誰做勞動法還不錯,很多人都會想到我。一方面是因為我在這一領域積累了不少經驗,另一方面是大家覺得我做事靠譜,值得信任。
我這個人一直比較順其自然,做了這么多年,我一直保持著和律所其他同事的合作。
積累到一定程度,總會有厚積薄發的時候。
現在團隊基本每年都會比上一年好,現在可以穩定地突破100萬創收。
不過,在穩定的增長中,我也一直有求變的想法。
首先,勞動用工確實是我的傳統強項。
現在勞資關系緊張,經濟環境不好,裁員、員工和公司之間的糾紛高發,這反而成了我業務的一個增長點。
但同時,我也正在考慮進一步拓展。
我參加過一些在勞動法領域非常前沿的律師的課程和交流活動,他們的商業模式也做得很好。我希望能向他們學習,把業務往這個方向轉化,依托團隊或其他合作律師,嘗試新的模式。武漢雖然有不少做勞動法的律師,但能達到這些前輩水平的不多,相比北上廣深,武漢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而除了勞動法,股權方面也是一個重點。
新《公司法》出臺后,公司治理結構、股權架構調整、股權糾紛等業務也有了新的機遇。
我聯合LegalMVP律海芒芒一起研發了,依托產品化的工具嘗試做新的業務拓展。
把法律體檢作為常法的增值服務,給到我們當下服務的顧問單位。在體檢報告出來后,我們會及時跟客戶溝通,提醒他們有哪些風險提示,這也成了我們和客戶鏈接和聯絡的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在私域上,我和LegalMVP律海芒芒平臺一起,發起了,每天在朋友圈進行普法,讓我微信里的所有客戶好友,都能夠天天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感知到我的專業能力。
通過朋友圈的堅持普法,我目前也確實收到了不少股權方面的客戶咨詢和案源線索。
然后,是執行方面。
雖然執行業務并不是我們的重點,但我們也在解決自己固有的執行案件問題,嘗試著適當向外拓展,時刻觀察執行領域的發展方向。
最后,AI和數據安全是當前的熱點問題,也是未來新興業務的潛在方向。
我現在也努力利用周末時間學習相關內容,參加相關考試,計劃在合適的時機能夠嘗試拓展這方面的業務。
05結語
以上,是我覺得當下,我作為律師能拿7分的原因。
剩下的3分,留給我接下來的成長。
不論是在專業技能、法商思維的轉變上,還是團隊建設方面,我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好在,我一直在路上。我對未來比較樂觀,也有意愿和動力去努力。
律海芒芒遇見你,很開心。
今晚8點,我將在LegalMVP的直播間,和大家繼續分享我的故事,歡迎大家掃碼預約,不見不散:
添加王振彪律師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