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清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
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現身“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
此時距離他父親李嘉誠賣港口風波不過半月,他的出現是否另有深意?
如果是,那他究竟是在向世人傳遞什么信息?
李嘉誠絕對不是泛泛之輩。
他很清楚那些被納入安全戰略網絡,又被他賣掉的港口,對角力中的大國角竟有什么意義。
所以,當他和貝萊德集團簽署下228億美元轉讓框架協議時,也一定很清楚自己接下來將面臨多大的暴風雨。
但他不怕。
不是因為心無所懼,而是因為他早為自己做好了風險對沖設計:
多個兒子多條路!
2018年,李嘉誠精心設計了“分家方案”:
長子李澤鉅繼承的長和系資產超萬億港元,負責守住原有的港口、房地產等傳統業務;
而次子李澤楷獲現金支持獨立創業,通過盈科系開拓輕資產、低敏感性的新賽道。
一個兒子守基業,另一個兒子打天下。
這個“分軌策略”布局不僅有助于分散經營風險,更重要的是在守住與西方資本合作基本盤的同時,也通過展示與內地政策的深度協同,弱化公眾對其立場的質疑。
也就是說,在東方和西方的博弈中,無論誰勝出,無論什么階段,他李家都有機會分一杯羹。
因為,李嘉誠的雞蛋,從來沒有放在一個籃子里。
果然,在李嘉誠因為港口買賣被卷入巨大漩渦的時候,次子李澤楷的盈科拓展又成了扭轉不利局面的奇兵:
李澤楷在悄然間已經完成三項關鍵布局——控股東南亞最大數字銀行SeaMoney、投資廣州人工智能產業園、與華為共建東盟5G智慧港口系統。
這種“脫虛向實”的轉型,與北京“新質生產力”戰略形成奇妙了的同頻共振。
李嘉誠一定很清楚:
只要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將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既能實現企業更穩健的發展,又能重塑家族企業形象。
關鍵時刻,或許還能化解面臨的巨大危機。
這種風險對沖的策略安排并不陌生。
1982年中英談判期間,李嘉誠一邊參與深圳特區建設,一邊將30%資產轉移至加拿大規避可能的風險。
1997年香港回歸前,李嘉誠將倫敦金絲雀碼頭項目持股比例提升至52%,形成了“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風險對沖格局?。
2020年,李嘉誠一邊投資英國電網,另一邊卻又投資珠海橫琴人工智能島,兼顧東西方的生意和滿意。
2025年,長子李澤鉅要把港口賣給了西方,而次子李澤楷則把事業和祖國的戰略深度捆綁在一起。
多一個兒子的好處,可能就在這里。
但是時代變了,很多道理也不再是之前的道理。
2015年,李嘉誠從大陸撤資,引發輿論的極大不滿。但人民日報一篇名為《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的文章清清楚楚表達了官方立場。
十年之后的2025年,李嘉誠要賣港口,官媒卻轉載了一篇名為《莫天真 勿糊涂》的銳評,發出了“某些交易要過政治體檢關”的呼聲。
十年前,無論數額再大,那也不過是多多少少的生意。
十年后,事關國家安全,無論如何掩飾和狡辯,都不能再自欺欺人,把那說成是單純的生意。
拿破侖輸掉了滑鐵盧戰役,起因僅僅是一顆該死的馬蹄釘。
而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短兵相接,角力或許就在幾十公里的狹長運河里。
錙銖必較,是為了勝利。
李嘉誠曾經告誡兒子:
作為一個商人,首要責任是要讓資本安全。
但時代已經變了:
企業家要有穿越周期的智慧,也要有順應潮流的勇氣。
不要以為“腳踏兩只船”就能避風躲浪。
在圖窮匕見拳拳到肉的大國競爭中,超人也得講政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