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云南漫記】34. 到官渡古鎮探尋獨特的千年古韻
2月15日,開啟了我的一日五游,官渡古鎮、云南省博物館、庾園、昆明大觀公園、朱德舊居、盧漢公館云南起義紀念館,皆是我今日的探尋之所。
清晨,我在手機上約好了優惠的滴滴車,踏上旅程。司機是一位來自昆明周邊安寧市的年輕帥哥,他自豪地提及,安寧是全國文明城市。
我不禁好奇問道:“那你為什么還要來昆明跑車呢?”
他無奈一笑:“安寧人太少啦,跑一天出租也掙不了多少錢。”
得知我獨自出游,他滿臉驚訝。
我笑著解釋:“一個人多自由啊,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就算是兩個人一起,臨時改變行程也得和對方商量。”
他聽后,點頭稱是。
我又聊起:“本來想報個團去撫仙湖,李健的那首歌讓撫仙湖名聲大噪,網上的照片美極了!”帥哥連忙說:“哦,原來李健唱過撫仙湖啊。撫仙湖還是夏天去好玩,現在去有點冷。而且云南旅游市場有些亂象,不光坑你們外地游客,連我們本地人都不放過,到處都是坑。”
說著話,便抵達了官渡古鎮。帥哥提醒我:“來太早了,很多店都還沒開門呢。”我卻滿不在乎:“沒事,我就喜歡這份安靜。”
但凡對三國有所了解的人,大多知曉那場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然而,在距離官渡之戰發生地幾千公里之外的云南,也有一個名為官渡的地方。這里雖不是那場著名戰役的發生地,卻同樣歷史悠久,作為古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十年前,我曾到訪此地,深知官渡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曾是云南滇池地區的商貿重鎮,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不僅是古滇文化的搖籃,更是譽滿滇中的古渡口與佛教圣地。
官渡原名“蝸洞”,本是滇池岸邊一個螺絲殼堆積如山的漁村。早在唐代,“蝸洞”便是南詔王公游覽滇池時心儀的駐足之處。到了宋大理國時期,高氏在此設置治所,并設立通往高峣的渡口,“官渡”之名由此而來。
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如今看來,整個古鎮進行過修復,那氣派非凡的大門牌坊,與往昔相比煥然一新。
所幸,古鎮依然保留著濃郁的歷史韻味。寬闊的步行街兩側,仿明清時期的建筑鱗次櫛比,售賣的商品琳瑯滿目,文玩奇石、旅游紀念品、特色美食小吃,應有盡有。
踏入古鎮,蛇年的喜慶氛圍仍未消散。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瞬間吸引了我的目光,青瓦白墻,飛檐斗拱,每一處細節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散發著歷史的韻味。沿著街道緩緩踱步,似乎能聽見往昔的繁華喧囂在耳畔悠悠回響。
記憶中,古鎮里有兩座塔,可此刻卻不見蹤影。一番探尋才發現,我走進的竟是美食街。那各式各樣的美食招牌令人目不暇接,只是時間尚早,許多店鋪還未開門營業。
美食并非我的首要目標,當務之急是尋覓古跡。
轉身抬頭,瞧見前方矗立著兩座寶塔,我快步朝它們走去,熟悉的感覺涌上心頭,終于找回了十年前的記憶。
妙湛寺,作為官渡“六寺之首”,其所在之地原是滇池的一部分,地下螺殼堆積如山,因此妙湛寺也被稱作螺峰寺。它始建于公元1290年,后因遭水淹而倒塌,公元1325年遷建于現址。寺內的佛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一處砂石構筑的典型喇嘛式佛塔。
明英宗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云南鎮守太監羅圭大規模擴建寺院,在山門內建造了兩座密檐式磚塔,同時在山門外中軸線上,修筑了一座金剛寶座式石塔,即金剛塔。“乃即寺之前辟地復造浮圖一規”,這“浮圖一規”指的便是金剛寶座塔。在我國現存的十余座金剛塔中,妙湛寺金剛塔建造時間最早,歷史最為悠久。
妙湛寺雙塔屹立在廣場之上,分別名為東塔和西塔,始建于元代。其中西塔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地震中被毀,如今已復建完成,東塔則是原物保留至今。東塔為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13.6米,塔頂四周各立著一只迦婁羅,俗稱金雞,故而又被叫做金雞塔。雙塔之間,一座巨大的香爐靜靜佇立;雙塔前方,一座古戲臺承載著當地人的休閑時光,人們在此曬太陽、聊天,愜意十足。雙塔宛如忠誠的守護者,默默見證著古鎮的興衰變遷,它們高大挺拔的身姿,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令人贊嘆不已。
妙湛寺金剛塔同樣坐落于妙湛寺廣場前,在我國現存的十座金剛塔中,它的建成時間最早。金剛塔由一座主塔和四座小塔共同組成,下面的基座在四個方向都設有門洞,行人與車馬均可通行。整座古塔飽經滄桑,盡顯古樸陳舊,歷史感撲面而來。
官渡土主廟始建于唐南詔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官渡現存最為古老的建筑遺存,廟內供奉著南詔三大保護神之一的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土主廟的外門,上檐角飛翹重疊,恰似燕子展翅欲飛,單從外觀上看,便極具吸引力,讓人難以忽視。走進土主廟內,更是別有一番天地,四合大院與四個小院巧妙組合成“八卦”形狀,整體布局錯落有致,構思相當精巧。
廟門外還立著一塊石碑,上面記載著土主廟曾是官渡小學的革命據點。解放戰爭時期,這里也是云秀中學的革命據點。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這兩所學校在地下黨組織的引領下,積極投身于各類學生運動,教唱革命歌曲、秘密傳閱進步書刊、成立“學生自治會”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十年前好像不知道這里是革命據點之一。
法定寺最早建于宋代,由大理國高氏所建,寺內建筑至今仍保留著宋代的建筑風貌。寺內樹林繁茂,綠樹成蔭,享有“螺峰疊翠”的美譽,是官渡的著名勝景之一。該殿最大的特色在于斗拱處伸出45度翼形拱,正面外檐裝飾精美華麗,明間檐下雕刻著“雙鳳朝陽”的透雕圖案,檐柱頂端裝飾著木雕麒麟,四角梁出頭雕刻成鳳鳥形狀,造型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后期修復時,依舊延續了宋代的建筑風格,房檐斗拱高高翹起,雕梁畫棟,裝飾精致,廟宇樓閣整體給人一種清麗秀氣的感覺。
古鎮內的狀元街以特色美食為主,穿過牌坊,便踏入了一個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天地。在這里,除了各種口味的米線,炒餌塊、燒餌塊、燒洋芋、鮮花餅等當地特色小吃也都能一一品嘗到。
古鎮的街道上,彌漫著誘人的美食香氣。從傳統的官渡粑粑到香氣四溢的小鍋米線,每一口都能讓味蕾盡情領略地道的昆明風味,沉浸在一場美妙絕倫的美食盛宴之中。
十年前我曾光顧過的李氏憨粑粑店面依舊還在,不愧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由于毗鄰邊境,古鎮上有不少東南亞特色商品,非洲鼓、緬甸大象擺件、泰國銀飾……種類繁多,應有盡有。還有那些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店,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承載著當地的文化與傳統,只是難以分辨究竟是來自義烏的批量產品,還是本地貨真價實的手工藝品,估計是前者。
面積不大的官渡古鎮,巧妙地將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筑匯聚一堂,宛如一座露天的歷史博物館。走過古老的廟宇,穿過巍峨的牌坊,經過高聳的古塔,仿佛穿越了千年時光,翻開了一部云南的古老史書,令人回味無窮。
如今,官渡古鎮里的老街舊巷、青磚瓦礫,以及用螺螄殼和著黏土夯筑而成的院墻,依舊在風雨中傲然挺立。它在喧囂中保持著靜謐,于繁華的鬧市里獨自訴說著千年的歲月故事,滿是悠長的韻味。在這里,古鎮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瓦都深深烙印著歷史的痕跡,生動地展現出當地城鎮的歷史脈絡與人文氣息。
昆明官渡古鎮,它已不單單是一處旅游景點,更是一個能讓心靈得到休憩與慰藉的精神家園。在這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讓人得以盡情享受這份寧靜與美好。
(2789 圖47 2025/2/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