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小米)在中國馴化完成,中國成為世界粟作起源中心。在中唐之前,粟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被稱為“五谷之首”,古代“貴粟”便是重農的代言。具有超然地位的粟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新石器時代以來以粟為中心的農耕生活,決定了其比稻更早地深刻影響世界。
粟和黍(黃米)的栽培、食用較為相近,種植也常常混雜,因此在中東、近東、歐洲歷史上常常將二者統一稱呼,在文本中難以區分,增加了傳入時間分析的復雜性,但是黍的重要性要遜于粟。
公元前4500年,粟從長江流域轉經中亞,傳入亞洲西南部(印度)。公元前2000年,粟從黃河流域傳入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粟和稻幾乎同步傳入東南亞地區,然而在公元前,粟比稻應用得更加廣泛。粟很可能是由川、滇的夷人通過陸路經緬甸、泰國和馬來半島傳入南洋群島。早在公元前1700年,粟就在法國的阿爾卑斯地區引種栽培,但是經過青銅時代晚期的精耕細作之后,在鐵器時代初期,由于氣候惡化(主要是降雨量減少),粟的種植歸于沉寂。直到羅馬時代、歐洲中世紀,粟再次迸發巨大活力。由此可知,粟傳入歐洲的時間并不晚于亞洲其他地區。目前,粟在歐洲的意大利、德國、匈牙利栽培較多。
關于粟的西傳路線,有人認為到達西亞以后,又分為兩個傳播渠道:一是沿地中海北岸,從希臘到南斯拉夫、意大利、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西班牙一線;二是沿多瑙河流域,從東南歐穿過中歐,直到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地區。粟開創了歐洲原始農業的先河。
粟經山東半島或遼東半島,傳入朝鮮和日本,與中國的云南、臺灣等邊疆地區處于同一時間序列。日本在繩文文化末期已經栽培粟,在水稻傳入后,粟的地位才有所下降。臺灣地區的情況和日本類似,種粟先于種稻,直到今天,高山族土著刀耕火種的主要農作物依然是粟,可見粟在傳統農業形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在史前至遲到中古時期,粟已經在當時世界上已知的大部分地區種植。粟在大移民時代由歐洲人帶入美國,20世紀初已占美國黍類作物的90%。(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