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乘風破浪的姐姐》系列開播以來,節目始終標榜“無劇本、全紀實”,強調展現女性突破自我的真實成長。然而,第六季《乘風2025》的播出,卻讓觀眾愈發質疑:所謂的“真人秀”是否早已淪為一場精心策劃的劇本表演?從選手名單的爭議到淘汰機制的“巧合”,從極端環境的戲劇性到輿論熱點的精準操控,種種跡象表明,這場“女性勵志大戲”的背后,隱藏著更復雜的商業邏輯與敘事套路。
一、選手名單的“煙霧彈”:從否認到官宣的輿論操控
早在第六季籌備階段,節目組便通過“網傳名單”制造懸念。例如,Angelababy、李若彤等明星曾多次被傳加盟,甚至登上熱搜,但最終均被本人否認。李若彤直言“不懂唱不乘風,不會跳不破浪”,而楊穎團隊更直接辟謠稱“假消息”。然而,這些否認恰恰為節目組提供了話題熱度,官宣時名單中雖無爭議人物,卻成功收割了前期流量。這種“先放料后辟謠”的操作,與影視劇的宣發套路如出一轍,本質上是利用觀眾的好奇心為節目造勢。
此外,最終官宣的30位姐姐中,既有葉童、鄧萃雯等資深演員,也有VaVa、吳宣儀等新生代偶像,甚至包括烏克蘭職業Coser卡琳娜、泰國演員努恩Nune等國際面孔。看似多元的陣容實則是精心設計的人設拼盤:資深藝人負責情懷,跨界選手制造反差,國際成員吸引海外關注。這種“角色分配”與電視劇中的人物群像設定高度相似,旨在覆蓋不同觀眾群體的情感需求。
二、“極端環境”的劇本化:低溫錄制與“美麗凍人”的沖突美學
第六季首次將舞臺搬至戶外,昆明石林3℃的低溫錄制成為節目最大噱頭。姐姐們身著薄紗演出服在寒風中表演,被冠以“凍姐”稱號,節目組更將這一場景包裝為“專業態度與自然挑戰的碰撞”。然而,這種“意外”實則充滿設計感:戶外錄制的選址(如石林“山路”主題)提前規劃,極端天氣的“突發性”被刻意放大,甚至姐姐們的“凍紅指尖”也成為宣傳物料中的重點鏡頭。本質上,這是通過環境沖突制造戲劇張力,與影視劇中“主角逆境奮斗”的經典橋段并無二致。
更耐人尋味的是,節目組將此類場景定義為“真實感加分項”,卻回避了背后的安全隱患與倫理爭議。若真為追求真實,為何不提前為姐姐們提供保暖措施?答案或許在于:苦難敘事更能激發觀眾共情,而“美麗與嚴寒的較量”恰是劇本預設的高光時刻。
三、淘汰機制的“意難平”:歷史劇本的延續與觀眾情緒的收割
盡管第六季尚未播出淘汰結果,但回顧前幾季的爭議,可窺見劇本痕跡。例如,《乘風2023》(第四季)被曝淘汰名單提前泄露,最終成團的楊蓉、汪小敏等選手因表現與結果不符引發質疑。網友直呼“劇本明顯”,甚至喊話節目組“快改劇本”。此類爭議在往季中屢見不鮮,而節目組僅以“公正公平”回應,卻從未公開詳細評分機制。這種信息不透明,恰恰為劇本操作提供了空間。
在第六季中,“意難平”可能以更隱蔽的方式呈現:例如實力派演員因“綜藝感不足”被淘汰,或高人氣選手因“賽制突變”意外離場。這些情節既能制造話題,又可引導觀眾為“意難平”選手打抱不平,從而維持節目熱度——正如電視劇通過“虐心劇情”留住觀眾。
四、從“真人秀”到“劇作”:節目組的敘事野心
第六季的革新進一步暴露了其劇本化傾向。節目以“三十而歷,天地她行”為主題,通過“海路”“山路”等場景串聯劇情,甚至引入“旅拍”模式,讓姐姐們在云南石林等自然景觀中完成“角色成長”。總導演謝娜將姐姐們的表演形容為“石縫間起舞的野生生命力”,這一表述本身已充滿文學隱喻,與影視劇的導演闡述高度相似。
此外,節目組對“女性互助”“突破自我”等價值觀的反復強調,實則是為劇本服務的主題升華。例如,寒風中堅持表演的姐姐們被塑造為“當代女性精神縮影”,但這種“精神”是否真實?抑或是剪輯與旁白引導下的虛構敘事?答案或許藏在一組數據中:據業內人士透露,綜藝劇本雖無需像影視劇一樣逐句審核,但需通過“大方向”備案,節目組對核心敘事框架擁有絕對掌控權。
當“真實”成為劇本的注腳
《浪姐第六季》的爭議,本質是娛樂工業中“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消融。節目組通過環境設計、人設分配、沖突制造,將姐姐們的個體經歷轉化為集體敘事,最終服務于流量與商業利益。觀眾所見的“意難平”,實則是劇本精心編排的情感爆點;所謂的“無劇本”,不過是更高明的敘事策略。當綜藝與電視劇的界限愈發模糊,我們或許該反思:在追逐“爽感”與“話題”的同時,是否早已失去了對真實的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