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霸榜的"白幼瘦"審美早不是選擇題而是KPI,這讓當代城市人的共同話題里減肥肯定算一個。
只不過誰都知道,減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無論是拖著一身“班味兒”還能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還是堅持頓頓只吃“飯縮力”的減脂餐,都是減肥大業上任重而道遠的一環。
但在社交媒體上,一些有著極低的體重,骨感的四肢、看不見血色的面龐,她們每天吃著以液體為主的極少量食物,進食的目的僅僅是維持生命體征,而無法從食物中獲得快樂與滿足感。
她們追求極致的瘦削身材,卻不知這背后隱藏著一種致命的疾病——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ED)。
01
什么是進食障礙(ED)?
ED,全稱飲食失調 (Eating Disorder) ,是一種對飲食、體重和身材產生極端關注,并由此引發不健康甚至危險行為的精神疾病。
常見的飲食失調主要分為三類:
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AN)
的餐廳
極端限制熱量攝入,對體重數字過度敏感,即使已嚴重消瘦,仍執念于“太胖”的認知。
會通過極端節食、催吐、過度運動等方式刻意降低體重,甚至拒絕維持正常生理需求的最低體重標準。
數據顯示,神經性厭食癥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20%,是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神經性貪食癥(Bulimia Nervosa,BN)
的餐廳
在短時間內暴飲暴食后,通過催吐、過度運動、使用瀉藥等方式進行補償,以消除罪惡感或控制體重。
間接性暴食癥(Binge-Eating Disorder,BED)
的餐廳
無法控制地暴飲暴食,但不采取補償行為,通常伴隨強烈的自責、焦慮和抑郁情緒。
ED患者的日常就是每天僅攝入極少量液體或低熱量食物 (如一杯黑咖啡、幾片菜葉) ,對卡路里計算近乎偏執。
像是最近一種新穎而獵奇的搭配在日本社交媒體上爆紅:魔爪泡飯,再拌入一整盒透心涼的薄荷糖。
這一 “下飯combo” 迅速傳入國內,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掀起模仿熱潮,眾多女孩爭相嘗試。在這些出圈的視頻下,一個特定的標簽頻繁出現:#ed。
點開這個標簽,映入眼簾的是一連串極端飲食的分享,例如一天只吃一顆蛋配一罐魔爪、長時間斷食、對極低體重的炫耀,甚至有人公開交流如何通過藥物濫用來抑制食欲。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發布者中,許多僅是十幾歲的女孩。ED在某些社群中已悄然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甚至被包裝成“自律”與“堅持”的象征。
她們對身材產生不可控的焦慮,頻繁稱重、照鏡子,對體重輕微波動感到極度恐慌。
拒絕聚餐,將食物切成極小的塊,一次吃一塊;將食物藏在餐巾中;把食物藏在口中甚至喉嚨里,然后再嘔吐出來;將食物分成不同的組成成分;在食物上撒滿鹽、胡椒或醋;甚至在用餐時快速反芻食物。
更有甚者會用衣袖遮住雙手,以免看到自己進食的事實。
這樣長期的營養不良不止會導致閉經、骨質疏松、心律失常,甚至器官衰竭。
不知道大家看過減肥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
港星鄭艷麗,就曾經因為減肥減出了厭食癥而進了ICU。
先給不認識她的小伙伴們簡單介紹一下,鄭艷麗是香港演員,曾經和梁朝偉一起演過《俠客行》。
因為是混血兒,又是模特出身,年輕時的鄭艷麗相當漂亮,完全不輸一些我們所熟知的老牌香港女星。
只是后來她因為過度節食,一度瘦的脫相,不復當年的容貌,數次生命健康垂危。
因為長期減肥,導致的身體排斥食物;由于排斥食物,身體就沒辦法吸收營養,嚴重到吃東西就會嘔吐出來。
雖然鄭艷麗這種屬于極端情況,但是娛樂圈中過度減肥的例子,還有很多。
韓國歌手IU,曾經在節目中公開自己的減肥食譜,一個蘋果+地瓜+一杯蛋白質飲品,你以為是一頓的?不,這是人家一天的量,分三餐吃。
無獨有偶,工作一整天的舒淇一天也只吃一份雞肉沙拉,當時在綜藝桃花塢中,舒淇也是離美食最遠的那個,能站著基本不坐著。
著名的美容大王大S,減肥起來也是個狼人,兩口白飯+豆腐乳的尖尖+半瓶零度可樂,也是她一天的飯量,就這種吃法,維持了好多年。
張天愛,只吃白水煮蛋加生黃瓜,天天堅持這樣吃,一周能瘦10到15斤。
張靚穎為了瘦只吃水煮菜,同樣的還有蔡依林和鄭秀文。
這些只是吃得少的,更別說多少減肥藥中含有藥物禁用成分了。
這些極端的減肥方法,真的不提倡!
02
為什么會有ED?
在如今“白幼瘦”被包裝成“自律”和“高級感”象征的情況下,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充斥著“斷食挑戰”“一天一頓”的內容。
這些帖子通過視覺沖擊 (如骨感身材對比圖) 和情緒煽動 (如“連體重都控制不了,如何控制人生”) ,潛移默化中讓女性將自我價值與體重綁定。
在小紅書中搜索“進食障礙”“ed”“厭食”“暴食”等關鍵詞,其結果觸目驚心。截至2024年10月16日,“ed”話題的瀏覽量為5517.1萬次,“ED”為3355.3萬次,“暴食”為“11.2億次”,“暴食癥”為3億次,“厭食癥”為1.1億次,“進食障礙”為2.8億次。
無論是夏天流行的“短緊露”BM 小碼女裝、互聯網上層出不窮的“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短視頻挑戰,還有類似“好女不過百”的口號,都在無時不刻強調這樣的認知:
瘦才是美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大數據和算法正在制造信息繭房。
只要搜索過“如何瘦身”,平臺便會不斷推送極端節食、禁食挑戰等內容,讓人被困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身材焦慮被無限放大,甚至演變為強迫行為。
老話說“人是鐵飯是鋼”,長期拒絕進食,人自然會嚴重營養不良,這對身體是最直接的摧殘。
這樣長期饑餓導致大腦神經遞質紊亂,加劇抑郁、焦慮情緒,進一步強化對食物的抗拒。
其實,飲食失調的本質遠不止“吃”,更折射出我們在快節奏生活中對掌控感的渴望...
對許多人而言,嚴格計算卡路里、控制體重,似乎能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讓他們在生活的不確定性中找到秩序。
部分患者通過極端控制飲食,彌補生活中其他領域的失控感(如學業、職場壓力)。
然而,這種短暫的“掌控感”往往會演變為對食物的極端依賴,甚至發展為病態的飲食行為。
開始時,或許只是想“更健康一點”,更“自律一點”,但慢慢地,吃多少、怎么吃,變成了一種執念……
03
健康才是終極美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 ICD (國際疾病分類) 規定,要么是 BMI 顯著小于 18.5kg/m2 ,即身高 1 米 7 的成年人,體重明顯低于 53.5kg;要么是半年內體重大幅下降超過了 20%,就滿足了確診厭食癥的條件之一 。
客觀上的瘦還不夠,這些人還得主觀上強烈害怕變胖,或者一直堅持刻苦的減肥計劃。
此外,還出現對個人身材的扭曲認識,永遠覺得自己太胖了。
這些行為可能是潛在的危險信號(Red Flags) 。 長期不吃早飯、一天只吃一餐,都是飲食失調的早期跡象。
而在“減肥”行為中,也隱藏著許多容易被忽視的誤區,例如:
計算卡路里:每一口食物都要精確計算熱量,稍有超標便焦慮不安。
拒絕主食:將碳水視為“罪魁禍首”,甚至完全不吃米飯、面包。
強迫性運動:為了“消耗熱量”,不顧疲憊地超負荷訓練。
這時候若出現長期食欲減退、體重驟降、閉經等癥狀,請及時至精神科或心理咨詢科就診。
我們需要重建與食物的關系,識別扭曲的體重觀念,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模式。
在醫生指導下制定漸進式飲食計劃,優先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電解質,避免驟然增加熱量引發身體不適。
取關讓你焦慮的博主吧,減少單一的身材審美標準,關注更多元的美。你會發現,世界遠比濾鏡下的“白幼瘦”更精彩。
真正的美,是旺盛的生命力——紅潤的面頰、有力的肌肉、充沛的精力。
均衡飲食:無需恐懼碳水或脂肪,多樣化的食物才能提供全面營養。
科學運動:選擇跳舞、瑜伽等愉悅身心的活動,而非強迫性消耗熱量。
自我接納:身體的形態千差萬別,健康的標準應由醫學定義,而非社交媒體的濾鏡。
愛美的心每個女孩子都有,但是為了身體的健康,還是要選擇健康的減肥方式才行!
希望我們都能從今天開始,盡情享受每一頓飯!
作者/策劃:Gogo 監制:Judy
排版:熊仔
審稿:言安堂研究院
本文由言安堂內容團隊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支持原創,抄襲可恥,轉載請聯系
本期互動獎品
你身邊有厭食癥的朋友嗎?你對白幼瘦審美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