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聽人說,“想要看唐代建筑,應該去京都”,總覺得日本的傳統建筑是中國文化的復制,真的如此嗎?
飛鳥時代,佛教傳入日本,同時傳入的,還有中國大陸的寺院形制。這個時期,日本大部分的佛教建筑都與中國建筑相似,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建筑最為接近“唐風”,例如法隆寺。
但從法隆寺開始,從大陸傳來的建筑風格便開始了它的日本化過程。
圣德太子601年建立斑鳩宮, 六年后,又在附近興建斑鳩寺,不過百年,斑鳩寺不幸毀于大火,在其遺址西北處重新修建起來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法隆寺。
作為斑鳩寺的延續,法隆寺并未完全照搬斑鳩寺的結構。
原先的斑鳩寺,前金堂后塔沿中軸線配置,但法隆寺中,金堂與塔左右坐落在中軸線兩邊。
不過還是能看到大陸傳過去的“斗拱”結構,即房檐翹出去的那部分,日語叫做“組物”。
法隆寺側面
京都御所 ,最早可追溯到794年桓武天皇遷居京都,至今經歷過無數次火災與重建,一直是天皇居所。現在能看到的建筑,大多是1855年重建的。
不過御所里的紫宸殿是平安時代的建筑風格,也就是“寢殿造”。最下層桿欄式架空,且出現回廊和更多的出跳面積(斗拱),增大陰涼以應對炎熱的夏季。
寢殿造習慣用廊廡串聯單體建筑,中間的正殿與兩側殿圍出南邊的院子,正殿背后再增加住宅用宮殿,較為接近中國傳統。
同時飛鳥時代一直學習中國“瓦葺”停止使用,逐漸換成柿葺、檜葺。顧名思義,也就是用柿木、檜木的樹皮做屋頂。
到了室町時代, 足利幕府的最后一任將軍,足利義昭在城里修建起了天守閣,當時還叫做“天主”,這是日本特有的建筑,具有瞭望、指揮的功能。
江戶時代由德川幕府重新修筑的大阪城天守閣
姬路城因其優雅的白色外觀又叫白鷺城,一座大天守和兩座小天守由塔樓相連接。現在看到的大天守建于1609年,四百年時光過去,仍舊很美麗。
姬路城天守閣
念佛宗無量壽寺
二條城作為德川幕府在京都的御所,在1603-1868年間,見證了德川幕府從興盛到衰亡的歷史。
室町時代末期,崛起的武家階層慢慢發展出了一種“書院造”的建筑樣式。書院造大多不遵守幾何或者軸線,也擺脫了單體建筑群的樣子,內部喜歡用推拉門分割空間,推拉門也就是可拆卸移動的墻壁,可以直接在上面作畫裝飾。
二條城里的二之丸御所就是典型的書院造,由五棟建筑組合而成。
日光東照宮,為了紀念德川家康而建造,建于1617年。
東本愿寺,幾次遭受火災,現在看到的建筑是明治時期重新修建的。
松本山仁和寺,于888年建成,也就是平安時代,但在1467年遭受戰亂,毀于大火,在江戶時期得以重建。1887年,仁和寺再次毀于大火,最終在大正時期(1912-1926)重建完成。
實際上,日本的多處寺廟、宮殿都曾經歷過重建,在修建過程中,不停發展的技術被運用到舊式建筑中,結合日本當地的風俗,和様建筑也就逐漸成型,早已不是唐時風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