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AI生成
華為把IVD(體外診斷)市場激活了。
就在3月初,華為正式宣布組建第二十一軍團,也就是醫療衛生軍團,消息一出,塞力醫療、迪安診斷等診斷領域上市公司股價又漲了一波,甚至有單支股票單日大漲10%以上。行業媒體報道稱,構建AI輔助診斷解決方案,是華為醫療衛生軍團的主攻目標。對此,華為方面還沒有進一步官方回應。目前情況顯示,建立醫療衛生軍團屬實,而主攻方向尚未明確。
投資市場上,人們對IVD的熱情也沒有繼續翻涌。不過,從行業的表現看,診斷、檢測領域又看到了生機。包括邁瑞、東軟等大集團在內,又有多個巨頭在AI+診斷領域出手了。
華為更是頻繁落子,在瑞金醫院的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以后,又發布了“迪安醫檢大模型智能體”、“東軟&華為臨床醫生助手一體機解決方案”等產品。就在3月16日,他們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潤達醫療又聯合發布了“急性胸痛大模型”,主打多模態風險評估,“精準診斷”是其中關鍵一環。
診斷是醫療器械最大的細分市場,僅其中細分的體外診斷產業就有千億美元以上的規模——Kalorama Information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IVD市場估摸達到1092億美元,到2029年將突破1300億美元。龍頭企業羅氏診斷年收入140多億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幣超過1100億元,幾乎是中國IVD市場的總和。
在AI涌入醫療的熱潮中,診斷也是非常擁擠的賽道,大型設備廠商、IVD產品供應商、醫療機構,以及華為等科技公司,都希望能夠在這個賽道有所作為。據QYR(恒州博智)預測,接下來的6年時間里,AI+醫學影像和診斷的市場規模將實現20%的復合增長率,遠超診斷本身。
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華為醫療衛生軍團的戰略目標是怎樣的,診斷都是繞不開的一環,而且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隨著華為正式在醫療領域集中發力,不止IVD,整個傳統診療活動都面臨變局。
數據來自:Kalorama Information
千億機會來了?
華為等醫療AI相關企業,大舉進軍醫療診斷背后,疾病診斷模式也正面臨變革,在醫療費用瘋漲、“早診斷、早治療”深入人心的背后,醫生們也急需更加精密的儀器,來看到各種隱秘的疾病。
山東省某縣城醫療機構急診科的一項報告顯示,2014至2023年,針對某一傳染性疾病的初次誤診率45.1%,感染期間的誤診率也可以高達67%。
這固然也與病原體不常見有關,但是過于依賴醫生直覺和經驗的診療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也是事實。
在中國醫改進入深水區的現實背景下,嚴肅醫療中,精準診斷與合理用藥、醫療反腐、降本增效緊密相連;在院外市場,蓬勃發展的大健康、慢病管理等,也需要更加精準的、可以把健康相關指標數據轉化成有助實踐的可操作信息的算法支撐。
這些都需要醫療機構、藥械企業、科技公司等相關方的共同努力。華為也早就入局了。
就在前不久,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刷醫保卡買華為的手表(Huawei watch D2)的事情曾引起過一輪討論。后來,寧波醫保局直接叫停了這種行為。
這其中的主角Huawei watch D2是一款有二類醫療器械認證的產品,可提供自動檢血壓、心電分析等服務,而這類產品的主要推動者就是成立于2022年的華為運動健康軍團。
根據華為運動健康軍團CEO 張煒等相關負責人的介紹,生活方式、可穿戴設備、健康管理、慢病等是該軍團發力方向,可穿戴設備監測得來的數據,也可以同步給醫生工作臺,實現醫院內外的持續管理,以補足醫療領域診前和診后的薄弱環節。其終極目標還是要助力早診斷、早治療。
而從醫保部門叫停用醫保基金購買華為手表的事實看,該軍團已經探到大健康管理與嚴肅醫療的邊界。華為,需要更名正言順地進入嚴肅醫療診斷場景了。
瑞金醫院發布的瑞智病理大模型顯示出了快速、準確診斷的潛力,也初步展示出了華為在服務醫療領域客戶方面的實力。
根據第一財經等媒體消息,華為醫療衛生軍團的負責人將由華為DCS(分布式緩存服務)領域總裁張偉力出任。其所屬的數據存儲產品線,是從數據中心轉化而來的業務條線,所謂的DCS AI全棧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可以用搭積木的方式來疊加組建,具有兼容性,適合生態構建。這也是瑞金醫院的瑞智病理大模型的主要技術支撐。
從華為官方消息看,DCS AI是去年8月發布的,相關技術團隊是同年11月份接到任務著手執行,到今年年初就推出了瑞智病理大模型——這也被總結為2個月完成了醫生需要10年苦讀完成的知識儲備。產品發布正好趕上了DeepSeek接入醫療的風口,相關團隊也可謂是立了大功。
如果媒體報道屬實,相關經驗預計會快速在醫療行業內復制。IVD作為與診療活動各方都有連接的行業,勢必首當其沖。
事實上,就在過去幾年,IVD行業剛剛經歷了一場驟然起落。從行業統計數據看,新冠疫情期間,在核酸檢測、抗原試劑盒等需求高漲,以及國產替代等推動下,中國IVD產業在2020年首次沖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75億元,隨后國產占比沖到45%,幾乎與進口產品平分秋色了。
然而,疫情結束后,疊加IVD集采落地等政策,行業又感受到了寒潮,據業界統計,安徽、江西牽頭的5次多省市集采就直接砍掉了230億元的市場份額。羅氏診斷等跨國巨頭的中國區業績下滑,本土龍頭也在經過2021年、2022年的高峰后快速回落,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企業也在倒閉、裁員。
對于IVD領域玩家來說,AI是解藥,也是“催命符”。從公開信息看,迪安診斷、萬泰生物、亞輝龍、圣湘生物,乃至邁瑞醫療、華大智造等都在接入AI。這實際上也是在推動產業的整體升級。
IVD也就是體外診斷,一般通過對人體樣本,如:血液、體液、組織等的檢測,來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有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微生物診斷、血液診斷和凝血診斷等類別。大眾熟知的核酸檢測、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以及癌癥早篩、產前檢測等在內的基因測序等,都屬此列。
從官方統計數據看,中國的IVD企業只有1000家左右,遠少于制藥企業和醫療器械企業,有技術門檻高、行業分散、規模小等特點。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胡宏偉撰文,IVD領域的獨家品種占比高達83%,獨家規格占比86%。這意味著,與制藥界相反,這一領域的競爭是不充分的,集采前部分產品的毛利率高達90%。質量評價也缺乏統一的標準,這給定高價、利益輸送提供了空間。
集采后,IVD試劑出局、被替代等成為常態。有業內人士指出,IVD企業開始仿制成熟產品,很多企業在砍掉在研的新項目。比如股價一直大漲的熱景生物,2024年研發投入1.1億元,同比2023年的1.3億元減少了約18%。可以說,過去兩三年里,在大眾看不見的地方,這個千億市場正在悄悄重構。
此時,AI成為“標配”,對于很多IVD企業來說是沉重的負擔。而這對于有雄厚資本支撐的企業來說,也是絕佳的機會。此前,IVD產業已經出現了并購潮,2024年甚至被稱為“IVD并購元年”。在AI的助力下,這個進程無疑會加快。
醫療檢測收費與IVD價格相關,研究者認為,各地收費差異巨大也體現出市場亂象。
來自:《中國醫療保險》雜志
又是鯰魚?
華為組建醫療軍團,引發了多個行業從業者的驚慌。
華為“提著刀來了”。百川智能員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傳遞出了DeepSeek、華為等科技巨頭下場,給整個AI+醫療行業帶來的壓迫感。這種壓迫感在IVD行業也同樣存在。
華為這樣的實力戰將加盟,給戰局增加了不確定性。
從瑞智病理大模型的特點看,華為在AI+診斷領域至少已經有了幾個法寶。包括在數據上,覆蓋了全周期;在技術架構上,從單模態轉為影像、基因數據等多模態;在技術生態上,實現了從孤立模型向開放工具鏈轉變等。最關鍵的一點還是成本大幅降低了。
根據華為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產品線總裁周躍峰介紹,AI的圖像訓練,如果不做優化,訓練一輪所需的算力就要上萬GB,到了推理階段,分析一張完整的40倍鏡下的胃鏡切片,所需的算力也要上千萬token。這種情況下,要滿足100多家醫院的訪問需求,就需要TB級的顯存了。
按照周岳峰所說,DCS AI解決方案,引入了多個專家模型的Moe架構,在執行一次推理任務時,被激活的專家參數可以降到總參數的6%。這也是16張算力卡支撐起整個大模型系統的基礎之一。
這意味著,IVD+AI的成本將大幅降低,這使很多地方龍頭機構有機會開發定制版大模型,原本無力入局的IVD企業也有了更多“上桌分蛋糕”的機會。可以預見,接下來的戰局將更加激烈。
客觀來說,相比其他科技公司,華為兼具硬件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很多行業人士傾向合作的對象,“如果我要做AI+醫療,華為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合作方。”有IVD行業人士告訴虎嗅。不過,他也同時指出,基礎技術能力是必需品,卻不是全部。
“我也還會看變更,看應變能力。”前述行業人士進一步表示,因為醫療相關的場景太復雜了。
這種應變的能力,某種程度上,也就是隨時根據醫院的需求調整產品功能、解決實際操作中的各種問題。這種能力曾經幫助邁瑞醫療、聯影醫療等在跨國巨頭的壟斷中殺出一條路來,如今華為能接住這個挑戰嗎?
實際上,這種對客戶永遠說“yes”的打法,本來就師出華為。邁瑞就有醫療界的“華為”之稱。
時光輪轉,華為已經成了大廠,其對手,也不再是“穿著鞋”的跨國巨頭,而是“光著腳”的創業公司了。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即將突擊的嚴肅醫療領域,早就擠滿了中小競爭者,且不說DeepSeek在過去兩三個月里,已經快速在360多家醫院落地,早就布局醫療行業的科技公司就有一大把,落地應用就有約450個了。
這些競爭者中,很多已經到了生死攸關、背水一戰的程度。比如百川智能,華為剛剛宣布組建醫療衛生軍團,就有兩個聯合創始人宣布離職,此前該公司砍掉了金融條線,也在全力進軍醫療產業,無論這些事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未來的大戰都箭在弦上了。
根據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亞峰教授參與撰寫的文章,華為軍團是借鑒了谷歌的“軍團”(也稱跨BU合作模式)打法,融合既往實戰經驗形成的,其重點就是要面向產業生態和內部資源整合,更加強調管理上的靈活性和從容性。
看來,華為也做好了迎接新挑戰的準備了。
然而,不可回避的現實是,軍團也不是萬能藥。
上一個建“醫療軍團”的科技巨頭谷歌,雖然有產品力很強的醫療大模型,但是其在醫療市場競爭中一直充滿坎坷,歷經近20年,投資數十億美元,從互聯網+時代一路拼到AI+時代,如今面臨一眾強敵,如:GE醫療等大型設備廠商、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還是難分高下。
在卷翻國內外巨頭的、形勢復雜的AI+醫療戰場,華為還能帶來哪些改變,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來自:視覺中國
小心黃雀在后
除了AI+醫療領域的競爭,無論是華為還是百川智能們,都需要警惕行業玩家“黃雀在后”。
可以說,在新的形勢下,數據已經不是最大的痛點了,發現好的應用場景才是關鍵。“現在AI在IVD領域有一些應用場景了,但是,暫時還不是那么具有革命性。”前述IVD行業人士告訴虎嗅。
有首富鐘睒睒加持的萬泰生物已經高調入局AI+IVD領域,想在其中找到扳回一局的機會。他們所做的布局被行業人士認為是“在為用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
從公開出來的信息看,萬泰生物也在構建生態,目標也是從醫學數據治理、構建高質量數據資產出發,依托多模態醫學大模型,給臨床決策等提供支持。其探索范圍不僅有公立醫院內部,更是覆蓋到了疾控、快檢、輸血、消費醫療等多種專業場景。
在發現痛點、找到場景方面,行業從業者更具優勢,且兼具上下游伙伴助力,并沒有打通商業化路徑的壓力,如果不能成為合作伙伴,勢必成為有力的競爭對手。
而且,某種程度上說,醫療行業的復雜性,還只在于其專業性,更在于復雜的利害關系。華為的智能手表獲得醫保支付支持后引發爭議,甚至被地方醫保部門叫停,也從側面反映了這種復雜性。
IVD涉及血液、組織等生物樣本,AI接入后,合規風險也注定會高;在反腐風暴中,AI也有被用來輸送利益的風險。可以看到,過去幾年,已經有多個IVD公司、科技企業,因為相關問題受到處罰了,還有上市公司董事長、高管被抓的先例。
或許是早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與谷歌不同,華為從最開始就選擇了只提供硬件、技術服務等,而不直接推出產品的路線。
從企業公開的信息看,華為在醫療界的合作伙伴,已經覆蓋了醫療設備廠商,如聯影醫療、華大智造、邁瑞醫療,藥企、IVD企業,如廣藥、迪安診斷等,涉及范圍早就拓展到了中醫藥、新藥研發、醫療信息化、數字醫生、基因組學研究等嚴肅醫療領域。
通過合作伙伴加速滲透醫療行業,這或許也是華為建立醫療衛生軍團的真正目標所在。畢竟,要做醫療領域的“水電煤氣”,要先能夠滲透到盡量多的醫療活動中去才行。
經過數十年的苦撐,醫療+AI終于到達了爆發邊緣,業界預測年內這一領域的殺手級應用有望面世,英偉達CEO黃仁勛也在押注醫療保健與生命科學,認為這里有超萬億美元的AI機會和至少1000億美元的AI計算機會。年輕的華為醫療衛生軍團也出發了。
未來如何,還是走著瞧吧。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56455.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