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斯拉在德國市場遭遇史詩級潰敗:銷量同比暴跌70%,94%的德國消費者明確拒絕購買。這場崩盤不僅是產品力的滑鐵盧,更是馬斯克個人政治立場引發的“信任核爆”。
從公開支持極右翼政黨到爭議言論觸碰納粹歷史傷痕,馬斯克將企業家IP與政治立場深度綁定的策略,在價值觀敏感的歐洲市場徹底失效。
諷刺的是,同為德企的寶馬卻逆勢加碼中國,反對歐盟對華電動車加稅。這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企業戰略的差異,更是全球化競爭中商業邏輯的終極碰撞。
供應鏈的“中國濃度”:60%與85%的生死分界線
2025年前兩個月,特斯拉在德市占率僅3.7%,同時期德國整體電動車市場增長27%。
盡管特斯拉收購德國自動化公司Manz提升電池產線效率,但其柏林工廠本土化率僅60%,遠低于寶馬沈陽工廠85%的水平,導致成本控制力薄弱。
60%,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與其同時,寶馬董事長齊普策公開反對歐盟對華電動車加稅,因其在華供應鏈已實現電機、電控系統100%本土化,十分依賴中國稀土和電池原料。
圖片
2024年,寶馬在華銷量占比超全球30%,沈陽生產基地每42秒下線一輛新能源車,比特斯拉的上海工廠快了15%。
特斯拉在德潰敗與寶馬在華崛起,再次驗證了地緣政治風險下的新生存公式:本土化率=抗風險能力。
圖片
“鋼鐵俠”跌落神壇:馬斯克的極右翼言論引爆信任雪崩
在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任后,馬斯克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這位科技億萬富翁的言論也越來越極端。最近馬斯克在X平臺上公開支持德國極右翼政黨選擇黨(AfD),建議投票給德國選擇黨,稱其為“國家最后的希望”,這一言論在德國社會引發強烈抵制。
圖片
巴登-符騰堡能源公司、連鎖日化品牌Rossmann等企業立即宣布停止采購特斯拉車輛,建筑公司Viebrockhaus立刻取消了原本計劃安裝的特斯拉家用電池項目。
消費者的憤怒迅速蔓延至社交網絡,#NotMyCar話題在24小時內閱讀量突破10億,直言“開特斯拉等于支持極端主義”。
這種情緒也直接反映在市場數據上:特斯拉品牌凈推薦值(NPS)從+32暴跌至-45,94%的德國消費者在調查中明確拒絕購買該品牌汽車。
德國《明鏡周刊》評論稱:“當特斯拉車主多為環保主義者時,馬斯克卻與否認氣候變化的極右翼結盟,這如同給素食主義者賣牛排。”
這種信任崩塌甚至波及資本市場,德意志銀行分析師指出:“馬斯克每發一條支持AfD的推文,特斯拉股價就蒸發2.3億美元市值。”
圖片
特斯拉與德國車企的政策卡位戰
特斯拉上海工廠曾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標桿,但2025年,這家企業卻越來越陷入被動。
最新版《鼓勵外資目錄》將長三角經開區的新能源汽車稅收減免門檻提升至“研發投入占比超5%”,特斯拉上海工廠卻因政策誤判,被排除在外。這意味著每輛Model Y的生產成本將增加約1.2萬元,而比亞迪卻能通過深圳深汕合作區的政策優惠,每輛車最高可獲8000元的補貼。
圖片
特斯拉臨港基地周邊僅有120家配套企業,主要集中在電池和車身制造領域,而比亞迪深汕合作區聚集了400家供應商,卻能涵蓋智能駕駛芯片、車聯網系統等高端環節。
這種產業集群的差距,直接反映在技術迭代速度上:比亞迪新車型搭載的第三代刀片電池,從研發到量產僅用11個月,而特斯拉4680電池項目因依賴海外供應鏈,落地周期長達18個月。
反觀德國車企,它們精準捕捉到中國政策風向。2025年德國在華汽車業新增投資的78%流向長三角和珠三角,形成“東技西產”布局——長三角聚焦智能駕駛研發(如寶馬與寧德時代聯合實驗室),珠三角主攻電池回收技術(如大眾在惠州建設的閉環回收工廠)。
這種策略讓德國車企既能享受地方政策紅利,又能深度融入中國新能源生態。
圖片
特斯拉的德國潰敗與寶馬的中國崛起,像兩面鏡子照出當下全球化的企業生存法則。
當馬斯克為政治言論付出94%消費者抵制的代價時,寶馬們正在中國書寫新的商業規則。
用錢投票的企業不需要愛國口號,它們只相信深耕本土的供應鏈、謹慎克制的品牌形象,以及政策風向里的生態位爭奪。
在這場商業較量中,沒有輸贏,只有適者生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