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維修 洗衣機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家電維修行業的亂象。
家庭維修平臺啄木鳥存在無病亂修、小病大修、亂收費、坑騙消費者等問題。啄木鳥家庭維修暴露的問題并非孤例,萬師傅、魯班到家等維修平臺,在黑貓投訴網站上的投訴也高達7061、3329條。
不少消費者向記者反映,此類維修平臺同樣存在亂收費、收費不透明的亂象。
啄木鳥的經營機制,是平臺化的,這些維修師傅并非雇傭制,公司僅向他們提供平臺接單服務,類似于外賣員和快車司機。
但啄木鳥平臺與他們的綁定顯然更深。平臺有著強烈的業績導向,有意識地引導維修師傅報更高的價格,甚至進行欺詐。
根據媒體報道,平臺的訂單管理系統實時監控報價數據,對“客單價低于150元”的師傅發出預警,區域經理會以“影響片區業績”為由約談。
某次晨會錄音顯示,主管當眾批評一名更換水龍頭僅收費120元的員工:“這種單子根本不該接!下次遇到必須拆開檢查,至少報出疏通劑清洗服務。”
針對這個現象,找到解決辦法,還得從行業特征來分析。
首先,家電維修是一個典型的非標準化行業。打個比方,網約車是標準化的,起點和終點明確。但貨拉拉則相對非標準化一些,因為貨物的大小、體積、清潔程度、干濕程度都不一樣。
而且,還可能涉及搬運服務,是否上樓等等,就得消費者自己和司機商量,一事一議。對于服務對體力的消耗量,雙方起碼有一個差不多的估計。但是對于維修行業來說,冰箱壞了、洗碗機漏水、熱水器異響、空調不制冷,這是沒辦法標準化的。可能是一個零件松了,擰緊就好;也可能是壞了好幾個零件,那需要多配多補。
這就形成了另一個特征,信息不對稱。所謂信息不對稱,就是一方知道是怎么回事,另一方不知道。家電維修刺客絕大多數是非原廠官方售后,他們的漫天要價主要就是因為消費者缺乏家電維護的相關常識。
有人去應聘類似的公司,負責人說,分兩個板塊,家電清洗和家電維修。都是底薪加提成模式,但是清洗的待遇比家電維修低不少。因為清洗技術含量低,應聘的人多,相對飽和。
而且,清洗是標準化的,洗一臺空調是多少錢,報價不會變。人多又沒辦法和客戶談價,收入自然不會太高。
家電維修則不一樣,收入跟師傅談的維修價格掛鉤,你能跟消費者把維修價格談得越高,收入也越高。
維修人員的待遇一般都是保底7000元往上走。如果人很老實,收入就會低一些。清洗和維修的差異,正是非標準化與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其實,醫療行業也是一個非標準化的、信息不對稱的行業。病人的病千奇百怪,而且,病人缺乏醫學知識。這些特征,也造成了醫療行業的一些亂象。
不過,醫療行業對標準化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手術的指征,抗癌藥物的一二三線方案等等,都是標準化的。
醫療行業是一個高頻消費,服務數量眾多。大病的話,整個醫療服務的時間也長,單個病人的消費額也非常高,所以,醫療行業,承擔得起對行業進行標準化。
醫療行業還有一個特征是,它不是單打獨斗的,需要經過多人合作,這就形成了多人相互制約,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程序、痕跡、工作手續等等。
此外,醫療行業的準入資質非常昂貴,讀到博士,要苦讀20多年。還要不斷地再學習,發論文獲得職稱等等,這都決定了醫生的行為不會短期化。
但家電維修、日常維修行業,并不具備這些特征。
首先,它投入小,無法負擔建立標準化的成本。
而且,它一般只有一個師傅上門,哪里壞了,要多少錢,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第三,這是一個沒有資質的行業。
網約車司機犯錯,會被吊銷網約車執照,但維修師傅,本身就沒有資質,犯錯了,沒有什么代價。不過,反過來,如果實行資質化,這必然會推高價格。
所以,這樣一個行業,注定是充滿了各種欺詐,小病大修,無病亂修。其實,這一行自古都是這樣,并不新鮮。以前瓦房漏雨,維修的人,會往瓦的小眼里塞黃豆。那么,消費者該怎樣辨別?有什么解決辦法呢?
首先,消費者直接辨別,是辨別不了的。如果能辨別,就意味著要具備相關知識,但這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性的能力。比如,LED不亮了,上網去查,網上說,可能是變壓器壞了,但什么叫變壓器又會難住消費者。
變壓器搞懂了,還得繼續去查24V是不是安全電壓。所以,判斷哪里故障了,其實是一個綜合能力,消費者很難在東西壞了之后,立馬獲得這些知識。
更何況,有了相關知識,很多時候就可以自己動手了,也不用和維修師傅斗智斗勇了。
間接的辨識,其實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問幾家;或者報價之后,立馬問具體什么零件,然后上網查詢。
但對很多消費者而言,未必做得到這一點,這需要一個強勢的性格。更何況,當時不定下來,就要給上門費。這也是為什么啄木鳥堅決要求上門再報價的原因:有了上門費,就會形成一個沉沒成本,一定程度上迫使消費者立馬下單維修。
監管是一個辦法,但作用也有限。
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消費者自己都沒意識到被坑,政府部門或者平臺進行主動監督。每個維修師傅都有提高收費的動機,那么,就要監督到每個人、每次維修場景,每個人的小動作都能完美監測到,起碼要工作留痕,能夠留下足夠證據。
每個人帶一個攝像頭全程記錄似乎很好辦,但客戶愿意有人在自己衛生間里錄像嗎?有了錄像,還得有人巡查,去看錄像。這種非標化的場景,得用人去一分一厘地去看。顯然這個成本很高,平臺沒有這個動機,政府部門負擔不起,消費者也不會愿意承擔這個成本。
如果是消費者舉報,那就屬于事后監督、懲處機制。事后監督是一個概率問題。被發現的概率×被發現后的懲罰帶來的損失,這個乘積的結果,要大于獲益。
但很多事情很難取證,取證之后,因為法律本身的內在邏輯,不可能罰很高。簡單地說,一個師傅欺詐了200元,總不能拘留半個月吧。
近年來,啄木鳥在電梯廣告、高鐵座椅廣告、地鐵站內廣告、抖音廣告等線上線下渠道大量投放,公司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相當高,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44.3%、48.9%、48.9%和48%,幾乎占到一半。
當啄木鳥把一個維修生意做成了引流生意,成本就會大幅增加,最終,壓力就會傳導到師傅身上,進而報出一個虛高的價格。
這個現象反映了現在這個行業還處于早期階段,總體來說,競爭還不充分,頭部不集中,沒有形成穩定的競爭態勢,行為就會短期化。
截至2023年,按總交易額計算,啄木鳥是中國最大的線上家庭維修企業,后面四名根據相關推算,是58到家、京東到家、蘇寧幫客、閃修俠。
但啄木鳥的線上市場份額也僅有2.4%,線上線下算在一起的市場份額,也僅有15.7%。隨著平臺的競爭,向頭部集中,平臺行為會長期化。
從消費者的感受來看,京東維修的服務就相對好一些。其實撇開道德,僅從商業規律來看,也不難解釋。京東體量更大,有上游家電銷售支撐,業務、資金、業績,都沒有壓力。而且,京東商譽更值錢,京東維修的經營行為自然更加穩定、長期化。
所以,隨著市場演化,這個問題會在競爭中慢慢解決。但是,價格透明,不欺詐,未必意味著價格會便宜。
現在中國的體力勞動價格已經漲起來了。維修工總比快遞小哥有技術含量,快遞小哥辛辛苦苦一個月1萬,維修工沒那么辛苦,但有技術,也算一萬元的工資,再加上五險一金企業,一個月的成本就是14000元。按照勞動法,每周五天八小時,一個月200 時,也就是一小時70元。
一次上門,平均路程來回算一小時,在消費者家里半小時,一個半小時人工,算下來至少就是100塊錢。哪怕上門什么都不做,換個螺絲,也要這個錢。
另外,還有平臺抽成,平臺也要成本,那么,起步成本就是130~140元,都是合理的。但消費者會認為多少錢合理呢?估計他們的心里價位只會在二三十元。
有人在網上說,窗戶把手有點卡,從啄木鳥上找的人,沒上門的時候問多少錢,死活不說,說必須看過了才能報價,來了報價460元,后來討價還價到180元。
消費者認為:“10分鐘不到,把螺絲給我拆下來,擰擰,調調就完事了。”消費者認為錢太好掙了,但其實,這個價格是合理的。
所以,消費者的一個長期辦法是儲備一些相關家庭維修的知識,再買一些基本的工具,萬事不求人,自己搞定也很有成就感的。
一些國家維修工有嚴格的資質管理,維修價格透明、操作規范,絕不會欺詐,不然搞掉了自己的資質,得不償失。但反過來,價格就很貴,所以外國人修東西都靠自己,自己家里買全套工具備著。
中國號稱全球工程師最多,全球產業工人最多,但家電維修,卻是一大坑人產業,這有些諷刺。
中國人應該是世界上最會動手的人啊!
No.6268 原
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遠舉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