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頭條/印度
沒有不被水流過的土地
沒有不被商業塑造的城
吾球商業地理:
當班加羅爾程序員敲擊鍵盤的節奏與孟買貧民窟的生存掙扎形成交響;當TATA納米汽車與牛車并駕齊驅;當仿制藥工廠的流水線旁瑜伽師在冥想;當德里體育部長在貧民窟投影奧運場館效果圖時,22公里外的建筑工人正用智能手機觀看寶萊塢翻拍的《摔跤吧!爸爸》……這個14億人口的文明體正在多重時空維度中尋找平衡。也許最值得它深思的是:如何在現代性進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范式?
采寫/朱亞棟
主編/王千馬;
圖片/網絡;
編制/大腰精+牛兒響叮當+喲嚯
這段時間刷視頻,中印之間的對比,比中美之間的話題似乎還要火熱。
有中國博主拍印度的視頻,無不像那恒河水一樣,透著混亂、骯臟,尤其是印度人的美食,讓人看到了食物從人體出來后的模樣,而且是腸胃不好的那種;
而印度博主也開始熱衷往中國跑,在他們印象中,這個要落后他們幾十年的國家,一定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只可惜頻頻被高鐵、城市里的高樓大廈,以及潔凈的街道打臉,最后,他們在北京二環的胡同中終于得償所愿,原來中國的城市還是有很多“貧民窟”的。但等等,為什么這種貧民窟會停了那么多豪車,墻上還到處掛著空調的外機?
【印度菜肴之所以很多是糊糊狀,跟香料使用、氣候炎熱、宗教信仰和主食偏淡有很大關系|來自網絡】
每次看到這種視頻,都會叫人樂呵。這種貌似熟悉的鄰居,在串門時才發現你不懂我,我不了解你,由此而產生的滑稽,不免讓人感嘆,這個世界原來是如此的不同。只是,我家的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擁抱過就有了默契,你會愛上這里。
事實上,我也很想去印度看看。這個早在公元627年,就有玄奘和尚到達過的地方,有著眾多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胡馬雍陵、拉賈斯坦邦的雄偉城堡、科納拉克太陽神神廟以及名聲在外的泰姬陵,但是多年來與西方和美國的往來,常常讓人忽略了這位鄰居的存在。很多人對印度的了解,也許只剩下佛教,以及讓中國都嘆為觀止的人口出生率。直到有一天,“吾球商業地理”特約觀察員周為筠在中東走過一圈之后才發現,中國制造趕緊要出海,不然世界有被印度人占領的“趨勢”。事實也正如視頻上所表現的那樣,以前感覺還很陌生的印度人,現在也頻繁出沒在我們身邊了。
不過人多了也有煩惱,就業壓力、資源緊張,這些問題夠政府喝一壺的。尤其在各方面建設跟不上的情況下,出行都是個困難。中國高鐵可以實現一日千里,他們只能掛在火車上,跟著火車蠕動。所以,每個來中國的印度人,如此關注中國的高鐵,就非常能理解了。事實上,印度政府對如此高的出生率也并非無動于衷。早在1952年,印度首創并正式實施人口控制計劃。初期以宣傳避孕和自愿節育為主,但效果有限。而在1976年至1977年的一年時間內,由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強硬主導并推行的強制絕育手術,更是稱得上是印度版的“計劃生育”——就像我們不曾了解這位鄰居的愛,也不曾了解這位鄰居的痛。直到最近一部名叫《黑白魔女英迪拉》的電影面世,我們才得以一睹這個熱衷于生育的國度,原來是如何掙扎在人口發展的泥沼之中。與此同時,將英迪拉稱為“黑白魔女”,可見她那手段,絕對不是菩薩心腸。
【一提印度火車,大家很容易就想到這樣的場景|來自網絡】
這是一部還沒有上映,就得到印度男性捐款10.8億盧布,并得到3000萬人點贊支持的印度紀實電影,反映的正是當年慘絕人倫的印度大絕育事件!
01
手術刀“揮向”印度男人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第一位女總理,同時也在1966年1月24日—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1984年10月31日期間兩度出任過總理。原名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尼赫魯,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她是印度如假包換的“官二代”,她的父親正是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所以行事相當“硬朗”。所以,當她簽署《國家人口政策決議》時,這位被稱為“印度鐵娘子”的總理也許早已預見,她將開啟人類史上最激進的男性絕育計劃——與后來我們針對于女性不同,印度的計劃生育針對的是男性,認為男性絕育更簡單,20分鐘就能完成且恢復快,規定生完二胎的男性必須強制絕育!
在德里塵土飛揚的街頭,軍警用配給卡作誘餌,將低種姓勞工拖往臨時手術室——那里日均完成2.2萬例輸精管結扎術,它們有些在沒有麻醉的條件下實施,消毒棉短缺時甚至以恒河水替代。13個月間,810萬男性在強制絕育中失去生育能力,相當于每天有2個整編師被“解除武裝”。當政策執行者陸軍上將杰恩的勛章因超額完成百萬指標而叮當作響時,北方邦的婦女們正用紗麗邊緣擦拭丈夫手術感染后的膿血。這讓人不由得感嘆,在男女地位上占據絕對優勢的印度男性,沒想到會在這方面“栽跟頭”。
常常想,為什么印度會有這么多人。它的面積頂多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卻裝上了14億人口。這與它相對優越的地理條件有關。這個從北至南分別是山地、平原和高原的國度,大部分地區都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印度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適宜農業生產,而且在熱量豐富的條件下可以實現一年三熟。印度的耕地面積達到1.6億公頃,比中國的1.2億公頃還要大。
但進一步了解印度你才會發現,這其實和印度自身的“混亂”有關。熟悉印度歷史的可能都清楚,印度自古以來都只是地理名詞,而印度成為國家概念還得等到現代社會。盡管它位于南亞大陸,北部緊貼喜馬拉雅山脈,西部和南方則是高原和山地,再往外就是海洋,可謂具有十足的安全感,然而,這種地形使得印度在陸地上缺乏戰略縱深,容易受到外部威脅。
更要命的是,北邊本來嚴絲合縫的山脈,卻有一個開伯爾山口——這個位于興都庫什山脈與蘇萊曼山脈之間,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的山口,一如傳統中國的河西走廊。來自西北的游牧民族通過河西走廊,入侵中原,同理,很多外來勢力不斷通過開伯爾山口入侵印度次大陸。如公元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帝國,以及16世紀初的蒙古人——占據印度次大陸330年的莫臥兒帝國就是他們所創立。
很多人不免疑問,為什么印度人不在開伯爾山口那里設立關卡,就像漢朝在河西走廊往那里進行移民實邊,并設立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等五郡,而在朱元璋手上,更是修建了600年未被攻破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但是多年來被多種勢力染指、一直四分五裂的印度次大陸,顯然并沒有統一的政權來做這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統治印度次大陸的政權也不會將開伯爾山口給關起來,因為它們本就來自外面。關起來豈不是連后路都被斷了。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英國人于1947年退出、印度于1950年1月26正式建國。但讓印度人無奈的是,英國人走了,卻留下了印巴分治。今天的開伯爾山口,是在巴基斯坦的手中。
【開伯爾山口地形|來自網絡】
也正是歷經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蒙古人、以及英國人來回翻烙餅,給了這塊土地苦難的同時,也給這塊土地帶來了諸多的文化,和信仰。這里不僅有佛教,還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教派多了也會暗自競爭。所以有些教義普遍鼓勵生育,認為多生孩子有助于自身的傳播和擴大影響力。
【這就是傳統的印度式家庭|來自網絡】
一脈相承,今天印度上層認為人口多是優勢,在國際上說話也更有底氣,而普通民眾也認為多生孩子多有福。
當然,和中國過去一樣,孩子中必須得有兒子,沒有兒子就不斷地“招娣(弟)”“望娣(弟)”“盼娣(弟)”,所以人口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02
糧食增長下的人口沖天
更重要的是,西方殖民者不僅讓印度這個南亞次大陸國家走向了全世界,東印度公司還引入了鴉片貿易與發展新型農業經濟模式,導致印度人口結構發生根本性逆轉。
在英國人推行的種植園經濟中,印度人雖然被備受剝削:比如改種小麥等作物,就像18世紀孟加拉棉花種植園里,英國監工用皮鞭將稻田改造成經濟作物區;又比如糧食也被英國大量收購進而運回英國,讓印度農民改變了糧食儲存習慣,進而在遇到自然災難時,只能聽天由命——1770年,罕見的干旱造成1000萬人死亡,比二戰期間被殺害的猶太人還要多幾百萬。這場大饑荒讓當時孟加拉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一。John Fiske在他的《未見的世界》一書中寫到: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死亡人數要比14世紀歐洲黑死病的死亡人數還要多。
但話又說回來,因為殖民者在剝削的同時,也會多多少少引進一些技術,加上在印度建立了鐵路和蒸汽船運輸系統,雖然主要是為了滿足英國的需求,但客觀上推動了印度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1911年人口普查官霍頓在報告中寫道:“3億人口是我們的資產,更是他們的枷鎖。”這種被刻意維持的高密度人口,既為殖民者提供廉價勞力,也埋下獨立后的發展隱患——當尼赫魯推行綠色革命創造糧食奇跡時,6.3的生育率正將新印度拖向馬爾薩斯陷阱。
所謂綠色革命,是印度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盡可能提高糧食產量。這是印度在土地改革未見成效之后的次優選擇。在這場綠色革命中,學習引進歐美先進農業技術和種子是一種途徑。尤其是來自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育種家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培育出的高產矮桿小麥,在他極力抗衡印度當權派中守舊的傳統主義者并取得勝利后,被廣泛種植。自此,矮桿小麥與矮桿水稻一起,在化肥以及擴大灌溉的推動下,被認為徹底革新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避免了饑荒——尤其是在人口過剩的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只能靠成船的美國小麥維持生存。此外,印度還對全國適宜種植的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推廣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并為農民提供農業信貸和技術培訓。這些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印度的糧食產量,使印度從糧食進口國逐漸轉變為糧食自給國,甚至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尤其是錫克人居多的旁遮普邦,更是被他們打造成了“印度的糧倉”。
【1966年,林登·約翰遜與英迪拉·甘地(時任印度總理)在白宮|來自網絡】
在這場綠色革命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英迪拉·甘地的作為。毋庸置疑,她讓很多印度人重新端起了飯碗。除此之外,在她執政時期,印度在穩定平衡中發展,科技人才數量居全球第三,成為國際核武俱樂部的第六成員,把貧窮落后的印度打造成世界排名第十位的工業化國家。但與此同時,她在1977年前后推行的“計劃生育”,讓很多印度男人失去了“雄風”,也加劇了社會矛盾,最終,這位印度的“女王”“鐵娘子”死在了她的錫克族護衛槍下!
也因為英迪拉·甘地強制計劃生育政策的失敗,1980年代后,政策轉向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和自愿選擇,提供避孕方法和生殖健康服務。但是這樣溫水煮青蛙,沒等水燒開,青蛙則把鐵鍋蹬破了。
于是,也就有了印度人口的一飛沖天。
03
不可忽視的“印度力量”
就像至今我們依舊還有很多人認為,存錢不如存人。也正是巨大的“人口紅利”,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以及城市化。
這也一度給了印度人迷一般的錯覺。他們相信巨大的人口規模,一定會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存在。但問題是,靠人海戰術并一定能實現經濟騰飛,如果這是真理的話,那么,非洲不少國家早就是世界強國了。
一方面,它需要教育的提升,光有人口,沒有人口素質,一切白搭;
另一方面,得有政治上的平等。當很多中國大山里的娃娃可以靠著高考改變命運,大批中國農民在上世紀洗腳上岸,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也能在珠三角、長三角創業當老板,今天的很多印度人還陷在種姓制度中,導致至今很難改變不平等和階層固化。
也正是印度普通人缺失出路和選擇,所以很多印度本土培養的人才在1991年經濟自由化,以及印度IT產業崛起后,涌入硅谷、倫敦、新加坡。目前全球有超過3540萬印度人定居海外,每年約250萬人移民世界各地。而這些移民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中東和澳大利亞。在美國印度裔人口達540萬,是第二大移民族群;在阿聯酋有356萬印度人,99%是外來務工人員;
在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印度裔是僅次于白人的第二大族裔。
【在中東出沒的印度人|攝自周為筠】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通過早期技術移民在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成長起來的印度裔開始從技術工程師,壟斷商界職業經理人,如今,硅谷30%的科技公司由印度裔創立,硅谷科技公司中印度裔高管占比超15%,TCS、Infosys等外包巨頭雇傭超100萬員工,為全球企業提供低成本服務;美國每3個醫生中就有1個是印度裔,英國40%的注冊會計師來自印度移民;而標普500公司中印度裔CEO達12%,例如微軟、谷歌、Adobe、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萬事達卡、諾華制藥等科技和非科技企業,可謂在銀行、制藥、快消、能源等領域全面滲透。
另外,這些印度裔還紛紛進軍所在國的政界,例如新加坡現任總統尚達曼、英國現任首相里希·蘇納、美國前任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等,印度正在通過移民拓展自身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一種另類的“農村包圍城市”。可以想想,當這些印度裔不斷取得非凡的成就和影響力之后,他們一定會反過來改變現在的印度。所以,盡管我們對今天的印度還充滿著“揶揄”,但我們不能懷疑它的未來。
何況今天的印度也在突飛猛進當中。班加羅爾“硅谷”聚集了Apple、Google等科技巨頭研發中心,培育出InMobi(估值10億)、Snapdeal(估值5億)等本土獨角獸。塔塔集團則以35億英鎊收購英國鋼鐵廠,Reliance集團在非洲布局石化產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35%的零部件來自印度供應商(The Economic Times, 2023)。米其林、三星等跨國企業已在印度建立完整供應鏈體系,形成“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產業生態。印度程序員主導全球開源社區(GitHub印度開發者占比12%),為Meta、谷歌等巨頭提供核心代碼,印度外包產業每年創造1500億美元出口!
【網絡上總結的印度工業|來自網絡】
不得不說的還有印度藥企,通過“強制許可”生產仿制藥,使艾滋病藥物價格從每年1萬美元降至300美元,拯救全球數百萬人。但這一模式也引發西方藥企的專利戰,2020年美國將印度列入“匯率操縱國”黑名單,部分原因正是針對其仿制藥競爭。俄烏戰爭后,印度承接了西方企業撤離俄羅斯的訂單,成為全球“去風險化”中的受益者。
2023年,印度對東盟出口增長28%,在電動汽車、光伏組件領域挑戰中國優勢。這一年,印度海外投資存量達1.2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中國的“全球制造中心”。其“Jugaad”(低成本創新)模式,如印度手機以10美元價格搶占非洲市場,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
寶萊塢電影覆蓋全球10億觀眾,印度餐飲(如Tandoori烤肉、奶茶)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符號。瑜伽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印度教哲學在西方新靈性運動中占據一席之地。這種“文化滲透”與經濟擴張形成合力,使印度成為不可忽視的全球存在!
也許,這是印度孜孜不倦進行多次嘗試申辦夏奧、冬奧會的雄心之所在。即使孟買的申奧計劃因貧民窟改造爭議、交通基建滯后(地鐵覆蓋率僅12%)而失敗,印度對于舉辦奧運會的壯志從未熄滅過——也許,通過奧運向世界展示“現代化”面貌,可以一舉掩蓋其種姓制度、宗教沖突等問題。但就像誰也不能無視它的發展那樣,也不要忽略這樣的“存在”:它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卻有2.3億人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擁有世界第三大科技人才庫,40%婦女仍是文盲。
這也讓我們意外發現,此前追求多子多福,即使國家強制計劃下也沒能改變的生育意愿,卻在今天的經濟發展、現實的壓力下開始意興闌珊。
04
需要找到自己的發展樣式
如今的印度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文明重構——其人口結構轉型、經濟增長模式更替、全球角色嬗變,本質上是一場古老文明對現代性的適應性變革。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所言:“印度的偉大,在于它用最多元的文化包容了最極端的發展悖論。”
當班加羅爾程序員敲擊鍵盤的節奏與孟買貧民窟的生存掙扎形成交響;當TATA納米汽車與牛車并駕齊驅;當仿制藥工廠的流水線旁瑜伽師在冥想;當德里體育部長在貧民窟投影奧運場館效果圖時,22公里外的建筑工人正用智能手機觀看寶萊塢翻拍的《摔跤吧!爸爸》……這個14億人口的文明體正在多重時空維度中尋找平衡。
也許最值得它深思的是:如何在現代性進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范式?
【這樣的印度,也似乎符合很多外人的想象|來自網絡】
在“吾球商業地理”看來,它也許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我國。它大國地位的實現程度,將更大取決于內部改革效能與外部環境互動的綜合作用。
印度的全球擴張和人口增長,既是一場經濟奇跡,也是一場生存挑戰。它像“隱形的蝗蟲”,通過技術、資本和文化的滲透改變世界,卻在基礎設施、公平分配和治理能力上深陷泥潭。印度的未來,取決于能否將人口轉化為人力資本,將全球化野心轉化為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一面在鼓勵生育,但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推動人口紅利走向工程師紅利。機器代人,以及快速發展的智能制造,讓低端勞動力不再具有競爭的優勢。與此同時,中國要想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就必須要在產業鏈上向上游延伸。這些都對人口素質提出了極大的要求。
這對印度無疑是個巨大的啟示。印度需要沉下心來,向自己的近鄰學習。但對于我們來說,不能否認和忽視的是,已經從地理概念變成了國家版圖的印度,如今基本上具備了作為地區大國和世界強國的資格,而且,從獨立開始印度就有領導世界的野心!這種野心曾讓他們將侵略戰爭打成了首都保衛戰。
我們愿意與這位鄰居和平共處,但是,只要野心冒頭,我們就應該堅決地讓他們重新回味其運載火箭常標注的梵文箴言:
“毀滅與創造本是濕婆的同一支舞?!?/p>
附件
《城市戰爭:
國運、時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國區域沉浮》
入選:
“新華薦書”2023年度十大好書
中國出版集團2023年度優秀主題出版物
及2024年度全民閱讀書單
第五屆“全民閱讀·書店之選”人文社科類
十佳圖書候選作品
《潮起潮涌》
王千馬 著
紅旗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以上圖書,
當當、京東、新華文軒均有售
- THE END -
吾球商業地理
見城市生長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