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廣東一則養老投資詐騙新聞登上熱搜:中山市某養老服務中心的招牌背后,竟是一場卷走老人畢生積蓄的騙局。
羊城晚報新媒體報道,騙子以“高端養老院床位預訂”為名,偽造政府文件,承諾高額返利,最終將資金投入股市和虛擬貨幣后血本無歸,攜款潛逃。
這并不是孤例,在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老年群體正成為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且預計2035年將突破4億。
老齡化浪潮催生出銀發經濟的機遇,卻也滋生了瞄準老年人的騙局。神藥、免費旅游、高息投資,以這三件套為代表構成的騙局產業鏈,正以溫情為餌,將老人的信任與孤獨,轉化為騙局中的血腥利潤。
1. 免費旅游背后的“殺豬盤”
“免費旅游”,“低價定制游”,聽起來是對夕陽紅們的性價比產品,實則是精心設計的金融騙局。
據央廣網報道,2023年高某某所在公司以免費旅游為噱頭,吸引老年人參與所謂 “定制旅游” 項目,實則是投資返利的非法集資活動。
該公司以580元到1萬元不等價格出售旅游線路套餐,承諾1%至2%返利,年化收益率最高可達20%。
70歲的劉先生先后投資27萬元,前期收到約7萬元 “補貼”,但2023年10月返利停止。
2024年8月16日,高某某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起訴,12月19日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15萬元。
這類騙局的本質,是將旅游包裝成“情感投資”。老人們被安排聽講座、參觀養老基地,途中不斷被灌輸健康危機和投資機遇,最終高價購入三無保健品或虛構的養老項目。
更可惡的是,某些免費旅游甚至成為傳銷式拉人頭的工具。老人若發展新會員可獲提成,親情與友情在利益裹挾下淪為籌碼。
2. 神藥背后的情感圈套
如果說免費旅游騙局是溫水煮青蛙,神藥騙局則是一場赤裸裸的情感圈套。
2022年5月,福建三明市一家名為“廣育堂”的中醫館被警方查處。這家打著服務老人旗號的機構,以高息回報為誘餌,非法吸收數百萬元資金,一些老人的畢生積蓄化為泡影。
廣育堂中醫館的林某以投資中醫養老行業為由,實施系列詐騙行為。他先是利用大藥房作幌子、假冒老中醫,虛構病情,給老人推銷高價“神藥”獲利。還通過溫情服務,如送禮品、上門慰問、組織聽課等獲取老人信任,進而以月息至少3%的高利為誘惑,向老人非法集資。
丁阿姨先后4次投資30萬元,張大爺前后共投資20萬元,眾多老人被騙,林某非法吸收資金達1000余萬元。
林某在選取老人進行詐騙時,會事先做好調查,摸清楚老人每個月退休金有多少,家庭情況和家庭地位怎么樣,然后再對符合下手情況的老人實施精準作案。不消費的老人會被列入黑名單 ,而一旦有老人進行投資,林某會叮囑他們做好保密工作,不能對外人講,也不能和家人說。
神藥騙局是一場針對健康的精準營銷。詐騙者擅長制造場景:臨時租賃的會場、冒充三甲醫院專家的名醫、提前摸底老人病情的話術劇本……他們用免費雞蛋、體檢和親情攻勢瓦解老人的心理防線,再將成本幾十元的保健品吹噓成“包治百病的神藥”,以數千元高價賣出。
更隱蔽的套路藏在科技感背后。某案件中,詐騙團伙聲稱手握“量子技術”“納米療法”,甚至偽造政府批文,讓老人相信投資保健品公司能“既養生又理財”。然而,這些公司多數為空殼,資金最終流向股市、虛擬貨幣等高風險領域,一旦崩盤,老人畢生積蓄瞬間蒸發。
3. 高息投資背后的龐氏騙局
如果說旅游和保健品騙局瞄準老人的“現在”,高息養老投資則扼殺了他們對“未來”的想象。
文章開頭曝光的“高端養老院騙局”堪稱典型:Z某偽造政府文件,以“預訂床位享高額返利”為餌,誘騙老人繳納保證金,資金卻被他投入股市和幣圈。崩盤后,老人不僅失去積蓄,更因絕望誘發健康危機。
這類騙局往往披著“國家政策支持”的外衣,如“以房養老”陷阱中,老人被誘騙抵押房產購買虛假理財產品,最終房財兩空;又如“養老公寓投資”項目,承諾高息分紅,實為龐氏騙局,靠新用戶資金填補舊賬,直至泡沫破裂。
這類騙局往往伴隨精密的情感操控:業務員化身“干兒子”“干女兒”,送米送油、陪聊陪診,甚至為獨居老人打掃衛生。一旦取得信任,便以“擴大經營”“裝修升級”等理由誘騙追加投資,最終卷款跑路。更殘酷的是,騙子會篩選目標,只騙存款豐厚、家庭關系疏離的老人,并教唆他們“對家人保密”。
4. 為何老人們容易受騙?
在現實生活中,神藥、免費旅游、高息投資,所謂的老年騙局“三件套”,不僅包裝隱蔽,有時候甚至會交叉發生,令老年人防不勝防。
頻頻中招背后,騙子們實則精準拿捏住了老年群體的三大“弱點”:
其一,“情感缺失+健康焦慮”的雙重痛點
獨居、喪偶或子女陪伴不足的老年人,易被詐騙分子的“情感陪護”攻破心理防線。
“遇事多和子女商量”雖是反詐常識,但現實中,許多老人因不愿成為子女負擔,或溝通隔閡,選擇獨自決策。騙子則乘虛而入,扮演“孝子賢孫”,以“比兒女更貼心”的話術,填補老年人的情感空洞。
其二,信息不對稱與認知盲區
老年人對金融、法律知識的匱乏,使其難以辨別合同陷阱。例如,“以房養老”騙局中,老人往往不清楚正規項目需經銀保監會批準,且房產證無需抵押。此外,虛假保健品常利用專業術語混淆視聽,實則成分不明。
其三,高回報誘惑與從眾心理
老年人通常面臨收入減少的情況,如退休金相對固定,可能還會擔心醫療費用支出等。一些不法分子承諾的高回報投資或產品,如年化收益率高達20%甚至更高的虛假理財產品,對他們來說極具吸引力,仿佛是解決經濟擔憂的“良方”。
此外,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對新興金融工具和詐騙手段辨識能力弱。而騙局卻借助AI技術升級,進一步模糊真實與虛假的邊界。
5. 結 語
面對層出不窮的騙局,個體的警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系統性解決方案。
首先,子女的關懷是防騙的第一道防線。子女需主動打破代際溝通壁壘,多一句詢問、多一次溝通,或許就能識破騙子的“情感綁架”。
其次,制度亟待完善。全國政協委員魯曉明曾呼吁,對60歲以上老年人的重大投資設置“冷靜期”,限制單筆投資比例,防止沖動決策。
最后,政策需要從打擊前置到預防。比如完善養老產業準入機制,要求所有養老項目公開資金流向并接受第三方審計。同時,建立全國性養老詐騙黑名單,對涉案企業和個人實施聯合懲戒。
養老詐騙的本質,是對社會倫理底線的踐踏。當一位老人被騙光積蓄,損失的不僅是金錢,更是對社會善意的信任。治理這一頑疾,唯有法律、監管、家庭與社會形成合力,才能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真正遠離騙局的陰霾,回歸溫暖的夕陽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