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原先介紹過不少治療腫瘤的相關藥物和手段。
今天我們稍微展開介紹一下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 OV)。一般來說,我們誰一聽病毒這個詞兒,肯定覺得不是什么好東西,但是如果合理利用,某些病毒也會幫助人類的。
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溶瘤病毒的概念和作用。
1. 基本概念與選擇性感染機制
名詞解釋:溶瘤病毒是一類通過天然存在或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能夠特異性感染并裂解腫瘤細胞,同時保留正常細胞。
從理論上講,可以設計成為專門定位摧毀某些腫瘤細胞,它是指哪兒打哪兒,也很有靶向性。相對于傳統的技術手段來說,它也更加安全,可以進一步減少毒副作用。
它的其選擇性機制包括:
腫瘤細胞表面受體高表達:
如柯薩奇病毒A21利用腫瘤高表達的ICAM-1受體。
依賴腫瘤特異信號通路:
如腺病毒ONYX-015在p53缺陷的腫瘤細胞中復制。
微環境敏感性:
如低氧或特定酶(基質金屬蛋白酶)激活病毒復制。
2. 與傳統免疫治療的優勢
多途徑殺傷:
直接溶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激活全身免疫。
基因編輯多樣性:
可攜帶治療基因(如GM-CSF、IL-12)、調控復制條件。
這里只作為舉例,大家不需要記。然后,記住基因編輯也不是個壞事,大家可以大致理解為編輯病毒,然后幫助治療腫瘤。
靶向性強:
減少脫靶效應,增強腫瘤微環境特異性。
3. 基因編輯的應用
增強安全性:
刪除致病基因(如HSV-1的ICP34.5)。
插入治療基因:
如T-VEC攜帶GM-CSF以招募樹突狀細胞。
調控復制:
如條件性啟動子控制病毒復制僅在腫瘤中激活。
4. 作用機制
直接溶瘤:
病毒復制導致腫瘤細胞裂解,釋放子代病毒擴散。
間接免疫激活:
ICD釋放TAAs、ATP、HMGB1,促進抗原呈遞。
激活先天免疫:
通過TLR識別病毒PAMPs,引發炎癥反應。
適應性免疫:
T細胞介導的長期抗腫瘤記憶。
5. 臨床應用與獲批藥物
T-VEC(Imlygic):
首個FDA批準的OV,用于黑色素瘤,基于HSV-1改造,攜帶GM-CSF。
其他候選藥物:
如DNX-2401(膠質母細胞瘤)、Pelareorep(乳腺癌)等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6. 挑戰與解決方案
免疫清除:
采用瘤內注射、病毒衣殼修飾或免疫抑制劑短期聯用。
腫瘤微環境抑制:
聯合PD-1抑制劑、CAR-T療法或抗血管生成藥物。
遞送難題:
開發納米載體或利用間充質干細胞遞送病毒。
7. 聯合治療策略
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
如T-VEC聯合帕博利珠單抗顯著提高晚期黑色素瘤緩解率。
化療/放療協同:
增強ICD效應,促進抗原釋放。
溶瘤病毒+溶瘤病毒:
不同病毒靶向多重通路,減少耐藥性。
8. 未來方向
精準基因編輯:
CRISPR技術優化病毒基因組。
智能化設計:
響應腫瘤微環境信號(如pH、酶)的“條件復制”病毒。
系統給藥優化:
靜脈遞送靶向技術突破,如磁導航載體。
個體化療法:
基于患者腫瘤突變譜選擇或改造病毒。
根據總結,我們可以知道,溶瘤病毒作為腫瘤治療的新星,憑借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和可塑性,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臨床。雖然目前它不是萬能的,可能對于不一樣的患者的情況,需要多種手段綜合使用。還有,盡管面臨免疫屏障和遞送挑戰,通過基因工程創新與聯合策略,未來有望在個性化癌癥治療中發揮核心作用,也是非常有前景的。我們可以認為,隨著技術進步,OVs或將成為攻克實體瘤的重要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