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數據不會騙人,但考核口徑會,深諳數字游戲的銀行人,終究會害人害己。
深夜10點,銀行的客戶經理神情復雜,存款任務還差一大半,只能再次點開客戶的微信對話框。
屏幕冷光映出她泛著油光的臉龐,對話框里最后一條信息停留在三天前:
“姐,還有最后兩小時到考核節點,您理財贖回資金暫時轉存活期,可獲雙倍積分。”
客戶沒有任何回復,也許是看到了故意不回,但她沒辦法不繼續厚著臉皮聯系。
可笑的是,這已經是她本月第5次找客戶騰挪資金,銀行的考核節點,讓全體銀行人別無他法。
而這樣的至暗時刻,正在全國數以萬計的銀行網點同步上演。
一、現代銀行版的“皇帝新衣”
“阿姨,您這500萬活期今天可以先轉理財,下周一贖回再存定期,幫忙沖下銷量,我給您申請一份精美的禮品。”
在某銀行的貴賓室里,理財經理正進行著堪比魔術表演的資金調度。
這種“季度末存款、月初理財”的時空穿梭術,讓銀行的季度末存款余額環比增加了20%,卻在次月2號蒸發掉67%。
看似光鮮的考核數據背后,則是觸目驚心的資源浪費,以及客戶的怨聲載道。
某城商行內部統計顯示,僅2023年就耗費890萬元采購米面糧油等“存款禮品”,而這些臨時資金平均留存時間不足72小時。
更諷刺的是,該行當年AUM反而同比下降3.2%,客戶流失率攀升至8.7%。
二、虛假繁榮下的系統性崩塌
為了應對考核,銀行的理財經理都會給自己的客戶名單進行標注。
哪些客戶比較好說話,愿意配合資金沖刺,哪些客戶精明,需要算完賬才能達成一致,他們心里都有數。
這種“候鳥式資金”,導致銀行的存款日均余額與月末時點余額出現倒掛,完全是為了考核指標而生。
不過,上級管理行不會深究資金騰挪,只要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該給的獎勵殊榮和績效加分,一個都不會少。
但,監管數據遲早會撕開這層遮羞布。
央行《2024年月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當月居民存款增加2.53萬億元中,有超過6000億元屬于“月末沖量資金”。
這些數字游戲直接導致客戶的信任度崩塌,沒有新資金、新客戶的引入,銀行的規模不會提升,存量的客戶遲早會反感。
某第三方機構調研顯示,遭遇過資金騰挪要求的客戶中,43.6%選擇減少在該行業務往來,直接導致AUM同業排名倒數。
三、破局之道在何方
銀行想要杜絕這種沒有質量的瞎忙,考核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某國有大行正在試行的“滾動周期考核法”,將傳統的月末、季末考核改為過去12個月移動平均值考核,使資金波動率從35%驟降至8%。
這種“去時點化”改革,讓客戶經理們開始深耕客戶真實需求,某支行理財配置完整率從47%提升至82%。
而頭部股份行的做法更具顛覆性,率先推行的“客戶生命周期價值”考核體系。
該系統將客戶流失率、產品滲透率、NPS等指標權重提升至60%,某試點分行在改革后首年實現AUM自然增長15.8%,客戶資產留存率提高至91.3%。
還有某農商行的“金融管家”模式,或許更值得借鑒。
通過為每個客戶配備“1名客戶經理+1名產品專家+1名數字化助手”的服務鐵三角,該行單個客戶產品持有量從1.8個躍升至4.2個,客戶月度資金波動率下降至5%以內。
這種深度綁定帶來的不僅是AUM增長,更是客戶生命周期價值的指數級提升。
銀行人或許該記住,真正的AUM增長從來不是時空轉換的魔術,而是客戶信任的復利積累。
就像馬拉松比賽不會獎勵每個公里點的沖刺王,銀行業的競爭終將回歸到服務實體、創造價值的本質賽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