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石破茂
經歷了6年時間,中日兩國在22日重啟對兩國都有重大意義的經濟高層對話,雙方達成了20項重要協議,這一系列積極進展也預示著兩國的關系即將迎來重大轉變。那么,時隔6年后,中日為何能重啟經濟高層對話?雙方達成二十項重要共識,中日關系要好轉了?與日本改善關系,對中國有多重要?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從中日時隔6年重啟經濟高層對話這一話題說起,為你進行分析。
3月22日,一場中斷六年的經濟對話重新啟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與日本外相巖屋毅共同主持的第六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吸引了15個政府部門負責人參與。這場會議不僅簽署了二十項合作共識,這一機制的重啟不僅是中日關系改善的標志性事件,也為兩國乃至全球經濟合作注入新動力。
第一個問題:時隔6年后,中日為何能重啟經濟高層對話?
中日兩國作為亞洲乃至全球的重要經濟體,其經濟關系的走向,不僅影響著兩國自身的發展,也對地區和世界的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此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的重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為特朗普
首先,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需要。特朗普上臺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單邊主義盛行。今年初對進口鋼鐵加征關稅的政策,讓日本鋼鐵行業面臨48億美元的年損失風險。日本經濟產業省內部評估報告顯示,若無法獲得關稅豁免,將有至少12家中小型鋼鐵企業面臨倒閉。這種壓力促使日本重新審視對華合作的價值,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客觀需求。通過對話溝通,協調立場,共同應對外部風險,成為兩國的重要選擇。
其次,經濟合作的內在需求是根本動力。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貿易額已連續15年保持在3000億美元高位,相當于每天有8.2億美元商品跨越東海。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機床工業會最新統計表明,2024年中國市場消化了其42%的出口份額,特別是在高精度加工設備領域,對華出口同比增長17%。而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日本生產的半導體材料占國內進口總量的35%,這些關鍵材料的穩定供應直接關系著長三角地區芯片制造集群的正常運轉。
這種"你中有我"的產業嵌套,構成了重啟對話的物質基礎。正如王毅在對話中強調的,300多倍貿易增長背后是實實在在的共同利益,這種利益紐帶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反而愈發堅韌。
圖為中日人文交流
最后,人文交流的鋪墊作用不容忽視。2024年12月舉行的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會議,以及2025年1月的執政黨交流機制會議,在人文、黨際等領域的交流互動為經濟領域的高層對話奠定了基礎。逐步修復了因歷史問題受損的信任基礎。
人文交流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黨際交流加強了兩國政治層面的溝通與協調,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使得中日雙方更加愿意在經濟領域開展深入的合作。正如遼寧大學學者陳洋所言,這些互動“積極落實了領導人共識”,為經濟對話創造了政治條件。
第二個問題:雙方達成二十項重要共識,中日關系要好轉了?
而這次此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雙方圍繞宏觀經濟形勢、雙邊經貿關系、區域經濟合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達成了二十項重要共識。這些共識涵蓋了多個領域,體現了兩國加強經濟合作,改善雙邊關系的共同意愿。
圖為中日友誼之船
第一,經濟合作加強,有助于深化中日關系。共識涵蓋綠色發展、生態環境、養老服務、第三方市場等多個領域,有助于深化中日經濟合作,為兩國關系改善提供經濟基礎和動力。雙方明確將建立碳排放數據共享平臺,這對占全球碳排放總量28%的兩國具有特殊意義。通過深化經濟合作,可以促進兩國經濟的共同發展,增進兩國人民的福祉,為中日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 雙方同意共同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日方表示充分認識到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重要意義,愿意推動雙邊關系向前發展,這有利于提升政治互信。日方在對話中首次明確表態"嚴格履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特別是在歷史認識和臺灣問題上作出重申。這種表述變化看似微妙,實則觸及兩國關系的核心癥結。
2024年以來日本官方文件提及"歷史問題"的頻率同比下降42%,而"務實合作"的表述增加37%。種話語體系的調整,為經濟合作掃除了部分政治障礙。政治互信的提升,將為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第三,溝通機制完善,為解決分歧提供平臺。對話明確了一系列后續溝通機制和會議安排,如第七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適時在中國舉行等,為雙方持續溝通、解決分歧提供了平臺。雙方同意,將繼續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溝通對話,及時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此次對話明確了一系列后續溝通機制和會議安排,為兩國加強經濟政策協調,解決經貿摩擦,深化務實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個問題:與日本改善關系,對中國有多重要?
中日兩國是近鄰,也是亞洲的重要國家。與日本改善關系,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其一,經濟合作層面,促進雙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日本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與中國貿易聯系緊密。改善關系有利于雙邊貿易穩定增長,拓展雙方市場。
圖為山東蘋果
如中國的農產品,日本市場對中國農產品的關稅稅率平均比RCEP成員國低1.2個百分點,這對山東蘋果、贛南臍橙等特色產品意味著每年新增6億美元出口空間。而日本的高端制造業產品、科技產品等也能更好地進入中國。良好關系能增強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的信心,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為中國企業赴日投資和開展跨境合作創造更好條件,推動雙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二,地區穩定與合作層面,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中日作為東北亞重要國家,關系改善有助于減少地區緊張局勢,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區域合作框架下,中日韓三邊貿易額較協定生效前增長19%,這種增速是東盟國家的1.7倍。攜手能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多邊機制中也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促進地區合作與發展。
其三,文化交流層面,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友好關系利于開展更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兩國文化相互了解和借鑒,增進民間友誼,如日本動漫、影視文化在中國有廣泛受眾,中國傳統文化也深受日本民眾喜愛,通過交流能豐富雙方文化內涵。改善關系會促進兩國旅游合作。
圖為重慶火鍋店
日本觀光廳數據,2024年中國游客翻3倍開銷貢獻最大,這種人員往來不僅帶來經濟效益,更在重塑民間認知。北京大學與早稻田大學的聯合調查顯示,兩國青年對彼此文化的興趣度較五年前提升23個百分點。當京都的枯山水庭院出現在中國短視頻平臺,當重慶火鍋店在東京新宿開張,文化共鳴正在構建新的情感連接。
總而言之,中日重啟經濟高層對話,是兩國關系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中日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雖然中日關系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雙方堅持和平友好、互利合作的原則,妥善處理分歧,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中日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正如古語所說:“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日兩國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
作者:常有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