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部分西方國家網絡上流傳的“中國是俄烏沖突以來最大贏家”的說法,俄羅斯觀點報在近期刊文反駁了這種觀點,大意是:2024年中國從俄羅斯購買了接近1.1億噸的石油,且有優惠。
價格要低于中國從國際市場上采購的石油整體水平。以我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為準,2024年的石油進口總數量為55341.54萬噸,進口總金額為3247.98億美元,平均每噸石油的售價為586.9美元。
而我國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數量為10847.13萬噸,交易金額為624.26億美元,平均每噸售價575.51美元。與我國石油進口的整體均價相比,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平均每噸便宜了11.39美元”。
還可以有更多參考對象,例如:沙特阿拉伯,2024年銷往中國的石油數量為7863.88萬噸,排名第二。交易金額為478.58億美元,平均每噸608.58美元,比俄羅斯石油售價高了30多美元/噸。
再看特朗普希望中國增購的美國產石油,2024年銷往中國的數量為963.97萬噸,交易金額為60.19億美元,平均每噸624.44美元,與俄油的每噸575.51美元相比,售價高了50美元左右。
提到售價,網友通常會說“不能離開質量”。那就看質量吧,還是以我國海關總署公開的數據為例,從沙特購買的石油“平均每噸折合7.22桶”,屬于中質石油。而從美國、俄羅斯購買的石油每噸都是7.4桶。
美俄兩國銷往中國的石油都是典型的輕質石油,輕質石油的售價通常都是比“中質、重質”石油更高的。但俄羅斯售給中國的石油均價卻比沙特便宜了30多美元/噸,比美國便宜了50美元/噸。
是的,數據看起來很好
但俄羅斯媒體還強調:在俄烏沖突之前,中國就是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年交易量在8000萬噸左右。到了2024年達到了“近1.1億噸”的高位,總量很龐大,但凈增數量僅在3000萬噸左右。
而印度自俄烏沖突以來“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新增數量要更高、而且高很多”,由400萬至450萬噸,增加至2024年的近9000萬噸——增量超過8000萬噸。俄媒稱,2022年之前的印度并非是俄羅斯石油大買家。
但如今卻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買家,更加重要的是“中國的石油消費已基本見頂了”,未來的增量空間不大。而印度的能源消費才剛剛邁入“快速發展的高峰期”,未來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俄羅斯的石油出口主要分為東西兩個方向,西部以烏拉爾原油為主,東部以ESPO原油為核心。中俄之間的石油貿易主要是質量更佳的ESPO原油,此外還通過哈薩克斯坦的石油管道給中國供應。
俄烏沖突之前,西部的烏拉爾原油主要是歐洲人在買。戰爭爆發后,歐洲各國提出了降低對俄羅斯石油依賴的戰略,大幅增購美國、挪威、加拿大及中東、北非地區的石油。
為了拓展東方市場,俄羅斯提出了優惠政策,與印度達成了合作協議,大量購買“歐洲國家主動放棄的烏拉爾原油”。不僅如此,印度還和土耳其、希臘、阿聯酋等國干起了倒賣的生意。
這就是說:印度才是“俄烏沖突”以來的最大受益者
俄羅斯觀點報評論道,當一些歐洲國家禁止俄羅斯油輪靠岸后,俄羅斯不得不為其原油尋找新的市場,這個新的市場主要是印度。雖然也包括了中國,但中國不是新市場的核心。因為,中國主要是在購買遠東地區出產的石油。
俄羅斯真正發愁的是“歐洲國家現在不想用的烏拉爾原油,位于西部地區”。這時印度人來了,做著超級賺錢的生意——他們以折扣價購買,提煉俄羅斯石油,除了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外。
還將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再按市場價出售到國外市場。反觀中國的成品油出口并沒有明顯的提升,2024年的出口數量甚至減少了7.2%。換言之,雖然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也獲得了優惠。
也獲得了一些額外利益,但與印度相比,中國在俄烏沖突以來得到的實際收益要明顯少很多。而且這種現象預計還會延續數年,畢竟歐洲各國與俄羅斯當前的矛盾太大了,即使未來有所緩和。
但印度作為俄羅斯烏拉爾原油的第一大買家的位置不會變——已經與印度煉油廠簽訂了長期合同,無論地緣政治格局如何,這一趨勢都將持續下去。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