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預熱無宣發無定檔消息,并在播出當日極限更名《雁回時》的《貴女》。
看目前播出情況,雖不太能突破《九重紫》的上限,確已有小爆趨勢,陳都靈升咖有望。
云合3月23日有效市占率
飄在2025年劇單里預測過這部有爆相,原因是自帶底盤的復仇宅斗題材+編導實力+老戲骨抬轎+弒父主題+中式氛圍感+落地明制。
追更到14集,只能說曾期待的落了空,沒期待的卻有驚喜。
怎么說?
整體太像把氛圍和標簽做到極致的預制爆款,嘗起來皮厚餡薄。
但立意卻高出現今古裝劇一籌,尤其母女線和女性救贖線。
細看《雁回時》諸多設置,像經過大數據篩選的爆款元素集合,很投觀眾所好。
觀眾不是愛看大女主復仇宅斗(宮斗)爽劇嘛。爆劇《甄嬛》《知否》《延禧》《墨雨云間》《九重紫》都有此類元素。
《雁回時》把復仇宅斗氛圍感烘托得很到位。
首先要慘。
大女主莊寒雁(陳都靈 飾),天崩開局。
因出生那天祖父暴斃,被視為不祥,從此扣上了赤腳鬼托世的污名,被父親送往千里之外的叔嬸家寄養,十幾年里受他們折磨苛待,受鄉鄰野孩欺負。
比《墨雨云間》薛芳菲還慘。
只有足夠慘,反擊的時候才有爽感。
但觀眾老爺又不想看慘,只想看慘后的復仇,不然怎么會有大批人跳過甘露寺,直接看熹妃回宮。
《雁回時》深諳此道。
在片頭之前便像搭載了火箭一般鋪墊完前情,開頭便是:
第一章《回國》,這一次我要奪回屬于我的一切。
17歲那年的大雪天,身著破爛單衣、滿身凍瘡的莊寒雁倒在了京城自家宅門口。
被宅中人發現后,看她于楚楚可憐中透出的狡黠目光,此事又像她精心籌謀的騙局……
此外,宅斗氛圍感亦做足了文章。
和睦之家的匾額,被烈火灼燒后變和睦之冢。
懦弱偽善的爹、口蜜腹劍的姨娘、蠢笨的姐弟,以及發瘋的娘,壞人偽裝成好人害人,好人偽裝成壞人保身。
人設也是近些年流行的,觀眾喜歡過的。
女主黑芝麻湯圓人格,外白內黑,外表孱弱無害,內里足智多謀、心機深沉。
男主大理寺少卿傅云夕(辛云來 飾),人設撞型《夢華錄》陳曉飾演的顧千帆,手段狠辣、外表冷酷,人人都想除之而后快的“活閻羅”。
也像《墨雨云間》王星越飾演的肅國公,手握權力的陰濕狐貍,早早看透女主的謊言詭計,運籌帷幄、冷眼旁觀,總在關鍵時刻出現。
實際男主演得跟人設毫無關系
CP是觀眾容易嗑生嗑死的禁忌、百合甚至骨科。
男主是亡妻鰥夫,跟女主上演姐夫文學。
主cp嗑不動還有備案,女主金屋藏t(傅菁可不t),傅菁仿佛拿了男二劇本,劇里深情忠犬守護女主,《給命文學》也有了。
喜歡歪門邪道的,還有女主跟同父異母弟弟的陰濕骨科(前提是你得能看得出)。
另外,節奏是短劇風的,敘事是碎片化的,鉚足勁懸疑反轉疊高潮,絕不讓人無聊。
一部有懸念、有鉤子、節奏快、不難看,不至于無聊的大女主復仇宅斗,加上導演鏡頭美學,女主明制美人,配角奮力抬轎,怎么著播放也不會差。
按道理,這樣舔狗一般討好觀眾的劇,看完應該滿足,但實際怎么還泄氣?
原來使勁凹氛圍,是對具體情節不自信。
宅斗戲時,緊張刺激的配樂、聊齋一般鬼氣森森的色調、心思百轉的眼神交匯,讓你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結果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
赤腳鬼的污名套在女主身上十七年,前期的營造讓你覺得這就是女主苦痛的根源,揪出背后的始作俑者該是步大棋。
然而劇集在第三集第一場宅斗戲,已經急不可耐地破掉了。
過程也不敢恭維,沒有鋪墊、沒有謀劃,在男主和母親幫助下,女主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急吼吼又輕易地贏下首局。
代價是,宅斗期待值銳減30%。
當你想替它開脫,宅斗只進行了一場,也許后面能圓回來,后來發現期待高智宅斗線,就像期待男主能有眼技一樣荒唐。
邏輯不通、不能細思的宅斗一場接一場。
開頭把溫崢嶸飾演的莊家主母營造得掌一家之權,誰也不敢惹,第六集結尾周姨娘(王艷 飾)想誣她通奸,正撞門想闖入。
主母嚴辭拒絕所有人幫助,自己坐在門口迎接對方,大有以一當十、以寡敵眾的氣勢與魄力。
調起得老高,當你以為她有什么好對策,可以抵擋任何人踏入房內就得失望了。
老爺三五句話就奪了她掌家之權,進她房間捉奸也并非難事,最后誰解除危機的?只是暫住在這個家的姐夫,深夜突然出現在女眷宅院,于關鍵時刻,恰好及時趕到破解了危機。
人物陷入了嘴炮-打臉循環,在情緒高漲與實力疲軟之間仰臥起坐。
前一刻莊寒雁跟周姨娘斗嘴贏了,一副盡在掌控的自信模樣,下集就被誣陷下了大獄,還是得旁人以命換命救她。
主母籌謀許多年的計策,等到實施那天,就這?而且隨后兩集就被推倒重開了。
原來大家誤解了,這不是復仇宅斗,這是無限流循環啊。
人物好似蜉蝣,朝生而暮盡,沒有連續性,沒有謀篇布局,所有謀劃只管到今天,今天就開大,不管明天如何。
既然如此,不要前因不要后果,省略鋪墊也省略謀劃。
只在今天這場重頭戲里作足轉折與懸念,只在意此刻的對峙夠不夠高潮迭起、懸念叢生,只在意此刻的情緒有沒有被推高以及結尾有沒有留下鉤子,吸引觀眾迫不及待看下集。
比如,只把男主插簪名場面呈現出來,做足兩人氛圍感,至于男主如何如有神助,開了透視眼,于深井中發現此簪,一概不拍一概不曉。
許多評論說這劇“短劇化”,犧牲了故事、邏輯,來強力制造快節奏、高反轉。
但爽嗎?不太爽,還有點累。
爽的前提是,仇恨值達到一定程度,然后循序漸進一點一點吃掉對方,直到對方無還手之力。
女主的仇恨值顯然不夠。
前期營造足了復仇宅斗氛圍,等家里所謂“反派”一一登場,這也值得斗?最聰明的周姨娘也不過是《知否》低配版林小娘和康姨媽的結合。
再后來女主的動機應該就是編劇透露的聯手殺爹。
早在前兩集溫崢嶸拿了《簡愛》里被囚禁的“閣樓上的瘋女人”人設,用她有別于眾人的表演體系大聲嘶吼出本劇主題之一——宅斗沒有贏家,更是把矛頭直指自己的丈夫。
藏了又藏的反差人設,早被人猜個精光,其實也不用藏,人設大都似曾相識,很容易就想到是xx的低配版。
女主復仇值不夠、“反派”不夠勁,自然斗得疲軟無力,更缺乏解謎的快感。
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兒營造氛圍感,只有辛云來飾演的男主,用他反古偶套路的演技,無論任何時候都巋然不動,以至于畫面每每切到他,觀眾以為按了暫停鍵。
由于他如同木頭樁子一般的定力,觀眾對接下來的劇情走向和感情線琢磨不透,達到一個懸疑叢生、吊人胃口的目的,堪稱全劇反劇透第一人。
男主憑借藝高人膽大的態度,讓主cp充滿禁忌感的姐夫文學全靠觀眾憑人設腦補。
所以這部劇好神奇,前期吸引觀看的宅斗、復仇、爽劇、禁忌cp等這些極致的爆款標簽,全被自己泄了氣。
不好,卻也不至于無聊,不帶腦子能看下去;至于王艷、黃海冰等演員,則努力在套路人設里,展現自己的魅力,陳都靈作為全劇核心演員除了磨皮打光太過,扮相值得稱贊,演技也沒拖后腿拖得太厲害,這些都是跳脫出預制樣板戲的鮮活部分。
而全劇最有新意的,恰恰是沒有期待的兩條線,一條母女線,一條女性救贖戲,雖然依然存在觀念先行的問題。
先看母女線,宅斗復仇的氛圍感太過,有些遮蓋了女主歸家的真正動機——
找媽。
從母女視角來看,整部劇講的是缺愛的極致媽寶女,無條件向母親投誠。
從小仰慕母親,想成為母親,繼承母親曾經“京城第一貴女”的稱號,進而幫助母親,成為她的依靠、利刃,相當于替母親重開一世,替母復仇。
相比影視劇經常死媽,母親懦弱犧牲的設定,這部劇臺詞會說:
-你母親并非善類
-但至少不是一個任人欺凌的女子
而母親經常罔顧女兒意見,打著“不要像我一樣”,為女兒謀劃一條好路的旗號,做傷害女兒的事。
母女之間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病態和扭曲的。
但不得不說觀念是破舊立新的,劇集有一種先在的立場——
把母女設置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她們是天然且牢固的母系同盟。
后由母女聯合拓展到女性同盟,一部標榜宅斗的劇,最后的走向是不宅斗,和解了。
由釋出的女性群像預告看出,所有女性都是宅斗宮斗受害者,矛頭指向君父。
劇中還有借女主的嘴,替“婦人之仁”去除污名的臺詞。
這些都是非常正確,讓人無可指摘的立意,但你總覺得有些刻意和無趣。
用《知否》里的大娘子來說明這種矛盾觀感。
《知否》是一部立意廣受詬病的作品,劇里的大娘子也是一個沒腦子沒思考能力,更不會想著抵抗命運的封建人物。
但這個人物卻通過諸多日常反應與生動細節,以及劉琳的精湛演繹,好像一個立體真人出現在你生活中,連摔跤都能摔出性格和喜感。
《知否》里也有另類的母女同盟,大娘子生出來的兩個女兒都跟她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天然地相像,天然地維護母親,遺憾的是,立意始終沒有沖破封建家庭。
而《雁回時》的不少人物則像演繹概念的npc,正確是正確,卻缺乏鮮活、有趣、值得咂摸的人物和場景。
人物關系除了母女線,也就是陳都靈跟傅菁那條友誼線,說成是姬戀直的gl線也無妨,因為你喂我水,救我性命,我幫你解除鎖鏈,將枷鎖制成武器,護你周全的互相救贖的情誼值得咂摸。
應該恭喜這部劇預制成功了,的確有取悅到觀眾的部分,固然經不起揣摩,但當你咬了鉤子被猛地拽進一集又一集時,也不會有多余的心力去揣摩。
只是這套只管今天,不顧明天的舍本逐末模式,還是讓人惋惜。
預制的上桌當然也是上桌,但現在內娛的席位愈發吃緊,菜肴也畢竟有限,希望再有后來者,還是要注意下吃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