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迷茫、艱難的時刻,也許是因為工作,也許是因為一段關系,也許是因為教育孩子。
但每一個負面事件中,都有著正面動機,關鍵在于我們在面對難題之時,是選擇發泄負情緒,沉溺于抱怨,還是主動向前一步,堅持自我改變。
沉浸于負情緒之時,并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只會將父母的負情緒與悲傷,加倍又施加給孩子。
反之,當父母主動求變,步入人生新階段之時,就走出了自我轉變的黑森林。
這也是我在讀陳海賢《走出黑森林》的深切感觸,正如書中一句話所說:
你經歷的困境,讓你成為你自己。
在堅持自我改變8年后,看到這句話,只有感同身受。
經歷了一段長長的黑暗期,迷茫、悲傷、無助。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努力有沒有作用?更不知道改變自己的結果是什么?
只是一往無前的走啊走,只想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意識、行為,來影響孩子改變。
所幸的是,經過長達幾年的自我改變,我終于獲得了突破性的成長,越來越松弛,心越來越自在,經歷了成長的萌芽期、發展期、瓶頸期,最終來到了突破期。
《走出黑森林》中的自我改變四個階段,像是我這幾年自我成長的真實寫照,從第一階段的響應召喚,走到第二階段的脫離舊自我,再到第三階段踏上新旅程,最后來到獲得新自我。
過程雖然艱辛,但結果終究欣慰。
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種用來證明自己是獨特的,一種渴望被愛、被接納、被認可、被支持。
自我改變意味著一個舊的自我之終結,伴隨著一個新的自我誕生。而轉變就是將自我重新長出來的過程。
但自我轉變是艱難的,充滿著痛苦的,它關乎著以下幾個新的課題:
怎么找到我想要的?
如何實現自我的潛能和價值?
如何突破自我局限?如何更好幫找回自己?
只有父母先找回自己內心的平衡,才能為孩子賦能,才能具備托舉孩子的力量,也能以同理心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父母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當真正想要的東西被清晰的表達和呈現出來,才會變成積極的動力,才能緩解因焦慮而產生的急切與負情緒。
面對孩子厭學和負情緒亦是如此。父母要區分是“我想讓孩子怎么做“還是”孩子自己想怎么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各種為孩子好也沒錯,但忽略孩子的感受的“為孩子好“,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這時就要以“孩子想怎么做“為出發點,這就要求父母要踏上自我改變的旅程。
將孩子的課題交還給孩子,尊重和接納孩子的選擇。
如果父母學不會接納和尊重孩子,只是一味拿為孩子好強迫孩子必須要做某件事,那么孩子內心是有委屈的,也會故意將自己學業弄得一團糟糕來而對抗父母。
面對著孩子的叛逆與厭學,父母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放棄硬碰硬,放棄改變孩子的執念,而將重心放在自我改變上。
父母的寬容與松弛感,尊重和理解為孩子提供一種關系的容器。它可以包容孩子的所有行為,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松弛的空間,允許孩子躺平一會,自由一下,從而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往后的路該如何走?
孩子之所以情緒內耗,就是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努力的價值以及意義?更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才會停滯不前。
父母有時只需要改變自己,讓自己足夠溫和,足夠堅定,足夠穩定,不去打擾孩子,不著急去改變孩子,只是用溫和去陪著孩子,已經是給孩子最好的心理支持了。
孩子厭學了,孩子情緒不好,孩子的學習停滯了,并不代表孩子廢了。恰恰相反,裂痕是等待光照進來,也是孩子走向完整和成熟的必經之路。
孩子不是瓷器,不會因為遇到打擊就變成碎片。只有經歷風雨,才能把失去的枝丫化作成長的養料,才能以更完整的人格體系健康發展。
正如《走出黑森林》中的一句話:
好的關系中,培育者提供保護,是為了讓培育者能夠離開;壞的關系中,培育者提供保護,是為了讓培育者無法離開。
家庭教育也是這樣,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培養都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天能成熟的離開自己,而壞的培養是過度保護和控制,以及控制引起的反抗與內耗,孩子學不會成長與獨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