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各種新詞、新概念、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很多人都說看不明白也聽不懂。實際上,不只是我們,連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有這樣的感受。
在長城汽車第二代Hi4智能四驅電混技術發布會上,魏建軍用一句“現在很多發布會我根本聽不懂”,撕開了智能電動車時代“皇帝的新衣”。在這個被參數堆砌、技術名詞轟炸的造車新時代,魏建軍的吐槽猶如一記驚雷,擊中了所有汽車人心照不宣的痛點。
技術包裝過度的畸形狂歡
翻開近期主流車企的發布會記錄,“全球首款”、“行業首創”等字眼出現的頻率比車展上的概念車還要密集。甚至某新勢力品牌在30分鐘的發布會上,連續拋出800V全域碳化硅平臺、5C超快充技術、高階智能駕駛全場景解決方案等17個專業術語,連現場媒體都不得不頻繁查閱資料。
當激光雷達數量成為比軸距更重要的參數,當TOPS算力取代了百公里加速成為核心賣點,這種技術異化背后折射的其實是整個行業的焦慮。某頭部新勢力產品總監坦言:“我們不得不把技術參數當盾牌,因為資本市場需要故事,投資人要看差異化。”這種扭曲的競爭邏輯,讓發布會淪為技術參數的斗獸場,而真正的用戶體驗反而成了配角。
在技術至上的迷思下,車企逐漸陷入自我感動的怪圈。某品牌在展示智能座艙時,用五分鐘解釋其自研芯片的制程工藝,卻只用三十秒帶過實際交互體驗。這種本末倒置的產品邏輯,在行業里并非個案。消費者調研顯示,68%的用戶認為車企過度強調硬件參數,而真正影響購買決策的駕乘體驗、使用成本等信息反而模糊不清。
在魏建軍“聽不懂”背后,實則是用戶視角的強勢回歸。按照魏建軍的說法,現在的發布會基本以三大模式,第一種是如數家珍,把小事說的很神秘,讓用戶聽得云里霧里,顯得更高大上,實際上在車圈里這些技術都非常簡單。
第二種就是拉滿、吊打、遙遙領先,動不動幾百萬幾千萬,最好的……第三種基本上都是照著PPT念的,當他把內容念完的時候,觀眾腦子里還是一片空白,所記住的也只是千奇百怪的名字,這一點在某些品牌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何嘗不是技術包裝過度的畸形狂歡。甚至魏建軍自己都說,長城在2023年某車型發布會上投入超2000萬元,但傳播有效信息僅9條。
回歸初心,重構汽車傳播的話語體系
在魏建軍看來,只有降低用戶的認知門檻,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產品的魅力。就像這次發布的第二代Hi4技術,魏建軍介紹的就非常直接,這套技術的優勢點,就是加速快、不打滑、更安全、能耗低,四驅也不費油,開起來有越級感受,用起來有親民的感覺,簡簡單單,也直戳痛點。
想要打造用戶友好型的技術話語體系,其實也并不困難,只需要建立三層轉化機制即可。首先,將實驗室數據轉化為生活場景,其次用可視化手段具象技術價值,最后通過持續體驗建立認知共識。就像寧德時代用“巧克力換電塊”這樣具象化的產品命名,讓復雜的換電技術瞬間變得親切可感。這種傳播智慧,本質上是對技術本質的深度理解和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
站在汽車產業百年變革的十字路口,魏建軍的“吐槽”恰似一劑清醒劑。當行業集體陷入技術自嗨時,更需要這種來自產業深處的理性聲音。真正的技術革新,從來都不是參數的堆砌競賽,而是對用戶需求的精準回應。
那些能夠用最樸素語言講清技術價值的車企,或許才是智能電動車時代最后的贏家。畢竟,再炫酷的黑科技,若不能轉化為用戶嘴角的微笑,終究只是實驗室里的冰冷數據。這場關于技術傳播的革命,終將重塑整個汽車產業的競爭邏輯與價值坐標。
未來的發布會到底該怎么開?其實就是應該“說人話”,用類比來降低理解成本,少講參數多講場景,用戶也不需要聽懂所有技術參數,他們只需要相信這輛車能讓提高生活品質,更能保證安全即可。自嗨式的營銷話術到現在也是時候終止了,在用戶用腳投票的時代,真實才是最好的營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