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前,小祝正收拾行李準備出發去云南徒步,舅舅打來電話,試探著問他今年要不要一起過年,又一次被婉拒了。自母親因病離世后,小祝搬到康定的一家青旅定居,一待就是五年,也再沒跟家里人一起過年。
小祝不太喜歡熱鬧的節日,尤其是象征團圓的春節。在社交媒體上,他是有數十萬粉絲的戶外博主,視頻里,他總是不急不緩地分享著,但在生活中,小祝內向得很明顯——在人群里,個子頗高的他常下意識地站在一邊,多數時候沉默寡言。跟陌生人說話時,他會在說完一句話后,下意識地繼續嘟囔著,像是小聲地兀自補充。
▲ 小祝在康定青旅接受《戶外探險》專訪 圖源/《戶外探險》
他說自己已經習慣了獨自跋涉的日子,喜歡那些不需要說話的時刻。但那不是底色。在康定的幾天相處中,他曾和《戶外探險》袒露過自己對于團聚和溫情的向往,也說起以前看著增長的在線人數,心里覺得跟隔屏的網友也有了些天涯共此時的相聚意味。
在小祝的社交媒體簡介,寫著“一個愛好戶外的普通人”。這些年,他遠離都市,獨自走向戶外,但也是在山野跋涉的這些年,他正在重新走向人群。
▲ 2020年春節小祝在貢嘎東坡獨自過年
撰文|方舟
編輯|朱鵬
設計|Manny
圖片來源|(除特殊標注外)受訪者提供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奇跡康復
小祝本名祝光躍,接觸戶外的人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戶外小祝。在社交媒體上更新的視頻中,小祝總是獨來獨往,穿梭于各類戶外路線。
2022年2月,小祝在康定郭達山嘗試新線路時,攀附的巖塊突然崩裂,整個人從4米高處垂直墜落,隨后他聽到自己的身體跟巖石碰撞后發出了一聲沉悶的巨響,一陣劇痛從腳踝處傳來。
▲ 小祝在康定郭達山拉練
暮色四合的山谷里,小祝蜷縮在碎石堆中,等到疼痛稍微緩解,他才發現腳踝已經腫起,淤青迅速蔓延開來。咬牙挪下山后,X光片顯示左腳踝粉碎性骨折。為了保住日后繼續徒步的可能,他拒絕了手術,選擇保守治療。三個月后,還瘸著腿的小祝又重新開始徒步。時至今日,撩起褲腿,踝骨處凸起的拳頭大的囊腫依舊駭人。
▲ 郭達山摔傷
2018年4月徒步瀘亞線時,小祝被困4200米斷崖。為尋找水源,他不得已沿70度陡坡艱難下撤,意外又發生了——他握住的枯枝突然斷裂,當時他整個人瞬間失去支撐,重重地從陡坡上摔了下去。“落地的瞬間,后頸傳來‘咔嗒’的聲音,疼痛像電流般在脊柱間流竄。”大約緩了半小時,小祝才強忍著劇痛拖動身體,在天黑前找到了一處羊圈,在那扎了營。第二天牧民發現他時,淤血已從大腿蔓延至腰際。“頸椎錯位,腰椎壓迫神經,腳踝骨裂。”醫生的診斷書像雪片般落下。這個曾經能背著60斤的包翻雪山的男人,此刻連俯身系鞋帶都疼得直冒冷汗。
回家后,小祝開始了漫長又痛苦的康復。他四處尋醫問藥,嘗試各種治療方法:聽說單杠牽引對腰椎有幫助,他每天堅持吊單杠,堅持熊爬等鍛煉方式,慢慢增加脊柱的承受力。同時,小祝也慢慢開始嘗試“恢復性”徒步,一段時間后,受傷的脊柱竟然奇跡般的康復了。
“拿命拍視頻”
2020年8月,開在老家的店鋪被洪水沖毀后,小祝帶著最后的積蓄來到康定貢嘎國際青年旅社,隨著時間的推移,積蓄越用越少,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直到小祝刷到戶外博主“流浪Cookie”發布的珠峰東坡徒步視頻,看著視頻下面的播放量和點贊數,他有些興奮,“或許我也能試試。”
▲ 小祝在貢嘎東坡徒步
貢嘎東坡的陡峭山路上,小祝背著沉重的編織袋,彎腰撿拾散落的垃圾。他左手緊握著一部舊手機,鏡頭搖晃著記錄下自己佝僂的背影。
那時他正經歷人生低谷。因為性格原因,他不再帶隊徒步,全靠以前開店的積蓄維持生活。以前,他常帶人上山撿垃圾,一次在山上碰到位上了年紀的村民,對方說,“如果有一半人都像你一樣,山里就沒垃圾了。”回去后小祝開始覺得,玩戶外不能只是為了走而走,總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于是,小祝帶著好幾個編織袋上山清野,用手機拍下清理近百斤垃圾的全程,然后剪成了視頻發了出去。這是戶外小祝在B站發布的第一個長視頻。畫面粗糙,剪輯生澀,卻意外收獲了1000多個粉絲。
最初小祝只用手機拍。貢嘎東坡清野的視頻得到不錯反饋后,他下決心認真做這件事。之后,小祝咬牙買了一臺GoPro,用新設備拍了去子龍秘境徒步的過程。高原缺氧、背包超重、風雪侵襲,他的拍攝總在安全的臨界點徘徊 “有時候走十幾米就得歇一下,每拍一個鏡頭都透支著最后的體力。”小祝說。
▲ 小祝在中山峰冰塔林露營
很快,第一次爭議來了。完成中山峰冰塔林的行程拍攝后,小祝給視頻取了很吸睛的標題——《我的視頻是拿命拍的》。有人批評他“博眼球”,但更多網友還是給了他肯定。有粉絲留言:“看到你在極端天氣里的堅持,我感覺生活中的困難都不算什么了。”小祝第一次覺得“被看見”有這么大的力量。于是,他下定決心要堅持下去。
自媒體的飯并不容易吃。要想靠內容養活自己,廣告是繞不開的話題。跟很多理想主義的自媒體人一樣,小祝也想找一個平衡點——既能保障生活,又不讓自己太難受。2023年4月,他接了第一個廣告——500元,“當時連剪視頻的電腦都沒有,就發了一條圖文動態”。在喜馬拉雅北坡穿越前,有廠商找上門,開價1萬元要求在徒步過程中植入電腦廣告,他拒絕了。“其實當時我很缺錢,但這個實在和戶外沒有什么關聯,我不能接受太割裂的感覺。”
最狂野的夢想
2023年6月,一條喜馬拉雅北坡穿越計劃的視頻將小祝推向流量高峰。
得知小祝的徒步計劃后,微信群里的朋友自發給他湊了6000元路費。他還收到很多想要資助的私信。“他們說要給我轉錢,我很感動,但我沒收。”為了更好地拍攝,出發前小祝借錢買了1TB內存的新手機,“買手機一半的錢都是借的”小祝說。
一直以來,小祝都覺得西藏的喜馬拉雅北坡特別迷人,那有庫拉崗日、珠峰東坡、希夏邦馬等大量頗有名氣的徒步線路,他想親眼看看那些只在圖文視頻中神往過的雪山、冰川和高原湖泊。于是,在朋友的提議下,他開始有了一個很大膽的計劃——把這些線路全部串聯起來,一趟走完。
▲ 小祝在磨子溝拉練
為了這次特別的穿越,從2023年初到5月,小祝一直在貢嘎山域進行拉練。他在貢嘎東坡的磨子溝反復徒步拉練,不斷提升自己在高海拔地區的徒步能力。出發前,他發布的線路視頻和裝備視頻引發了不同的反響——線路視頻登上了B站熱門,但裝備視頻卻招來了一些質疑聲,有人認為他是為了帶貨。“罵我的負面評論我一條沒刪,都留在評論區,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警醒和告誡。”
“如果你距離世界之巔只有200英尺,哪怕只有一張單程票,我也會義無反顧地出發。”《最狂野的夢想》是小祝最喜歡的電影,片中喬治?馬洛里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他。這個曾被醫生斷言“不能再負重”的人,就這樣帶著拼湊的6000元路費,踏上了喜馬拉雅北坡的穿越之旅。
▲ 穿越喜馬拉雅北坡途經葉優措
這趟行程比他想象中更難。在此之前,他從未在平均海拔 5000 米以上的地區長時間徒步過。經濟壓力也不小,高海拔地區膨脹的物價,讓他每一次補給物資時都小心翼翼。“當時想的就是,把這筆錢花完,走到哪算哪”。
結果行程開始的第五天,小祝就在翻越埡口時不慎崴腳骨折,“腳踝處其實都斷了一塊骨頭”。用小祝的話說,當時腳疼得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但我告訴自己,背后有這么多人支持,我不能放棄。”簡單消腫處理后,他還是選擇背起 60 斤的裝備繼續走。
▲ 小祝在庫拉崗日扎營
崴腳只是第一關,難題一個接一個。部分路段因為涉及邊境管理,他不得不改變路線繞開。由于不是全天隨時拍攝,加上部分路段換了線,小祝的線路視頻素材不算完整,這也在之后一度引發外界對他是否走完全程的質疑。
▲ 在阿瑪直米扎營遭遇高燒
最刻骨銘心的還是在阿瑪直米線路上九死一生的經歷。當時他從定結宗措湖開始走,先是在海拔5300多米的地方扎營,第二天翻過海拔5400多米的埡口,在牧場扎營卻發燒了,體溫一直在39度左右徘徊,每口呼吸都像吞咽碎玻璃。“那種感覺真的太絕望了,全身一點力氣都沒有,腦袋像是要炸開一樣。”小祝裹著睡袋,在太陽下暴曬,希望能通過出汗緩解癥狀,同時吃下隨身攜帶的藥物。他在病痛中煎熬了一天,到第四天終于清醒了一些,可身體依舊虛弱,無奈只能選擇下撤。
▲ 到達希夏邦馬南坡
調養好身體后,小祝又返回了路線。最終歷時4個月,他完成了這條心心念念的喜馬拉雅北坡路線。到達希夏邦馬南坡時,經幡在狂風中摩擦出聲響,小祝突然想起了母親臨終前對他說的話,“她告訴我,今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強地走下去。”
“別回頭”
小祝出生于新疆輪臺,后來在四川榮縣長大。6 歲那年,父親意外離世,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母親一人肩上。
小祝的母親獨自經營著一家豆花飯店,在小祝的記憶中,她總是被爐灶的煙火和騰騰熱氣環繞:從天還未亮準備食材,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顧客,一天到晚總是忙個不停。
一天早上,小祝正準備去上學,聽到豆漿鍋翻倒的聲響。他趕緊跑下樓,發現母親正蜷縮在水泥地上,大腿上鼓起密密麻麻的水泡,像一串串被沸水燙熟的葡萄。小祝攥著書包帶僵在原地不知所措,母親擺擺手讓他快去上學。“當時早上客人快來了,我媽不肯去醫院,就簡單地找了些藥膏涂抹,又一瘸一拐地又回到了爐灶前。”
多年后再回憶起此事,小祝非常自責,“當時我特別心疼,又特別無助。或許我今天能夠理解她當時的堅持,就算生活再難,也要咬著牙走下去。”
雖然家庭經濟并不寬裕,但母親依然給了小祝一個快樂的童年。后來,小祝在德陽上了大學,學機械專業。畢業后,他先后在成都和上海工作,做著跟專業并不相關的電商工作。每天朝九晚五地對著電腦屏幕,小祝總覺得日子缺了點什么。
2015 年 5 月,小祝計劃從成都新南門坐大巴去海螺溝景區游玩。在大巴上,他結識了兩個熱情開朗的西安小伙。得知小祝的目的地后,兩人興奮地向小祝推薦起了牛背山。等到聽完兩人繪聲繪色的描述后,小祝決定改變行程,跟著他們去牛背山。
那是小祝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戶外徒步。等到他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站在牛背山頂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讓他徹底愣住了——連綿起伏的雪山宛若銀色巨龍,貢嘎在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美得讓人窒息。“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小祝回憶起當時的心情,依舊難掩激動。
▲ 小祝在貢嘎西山脊環線徒步,第一次看到帽子云
就在他找到未來生活的新方向后。2017年,小祝的母親被診斷出癌癥晚期。于是,小祝停下了手頭的工作,留在母親身邊悉心照料,但最終還是失去了她。
那段時間,小祝在很多個晚上就躺在床上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眼淚止不住地流,“我真的覺得世界都塌了,不愿意和別人說一句話,甚至不知道自己該怎么繼續生活下去。”后來,小祝在老家開了一家雜貨店,想回歸正常安穩的生活。結果2020年夏天,榮縣當地遭遇多輪暴雨,突發洪水,街道被淹,小祝的店鋪也泡在水里。
母親離世,老屋被淹,這個單親家庭長大的青年,像被抽走了最后一絲牽絆,整日沉默地蜷縮在老家店鋪的角落里。
▲ 2021年開辟貢嘎南坡路線
直到2020年的某天,小祝再次背起了背包,到了康定,在嶙峋山石間,他終于又找回了呼吸的節奏。“那些山峰、森林、溪流好像是母親的聲音,她告訴我別回頭,勇敢地生活下去。”
重啟人生
進入冬季后,康定貢嘎國際青旅逐漸冷清下來。住店的旅客越來越少,臨近春節,青旅里只剩下兩三個長住的義工,小祝是其中之一。
一場雪后,天色初霽,青旅里空氣中彌漫著柴火味,遠處傳來的隱約鞭炮聲。小祝正整理裝備,手機屏幕突然亮起。
“要不今年回家過年吧……”電話那頭的聲音裹著嘆息,小祝頓了一下,小聲地回:“舅舅,我還在路上,今年就不回去了。”2025年的春節,他依舊選擇在戶外過。“老家還有親戚,但好長時間不走動,已經生疏了。別人也有自己的家庭,還是不去打擾的好。”母親離世后,這種微妙的分裂始終縈繞著小祝:害怕面對熱鬧的節日,又不知道怎么填補心里的缺失。
每次出走長線,小祝都會感到孤獨。他甚至計算過時間點,基本上到了第七天,無法承受的孤獨感就會涌來。有時想起過往,他會一邊走一邊嚎啕大哭,“想起母親,想到現在就剩自己,覺得世界很悲涼”。
小祝在康定的同一家青旅一住就是5年,也成了青旅里資歷最老的義工。除平時接待客人之外,小祝的剩余時間都花在了徒步和做視頻上。隨著發布的視頻越來越多,小祝也收獲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鼓勵和支持,用他自己的話說,“在這里開啟了第二次人生。”
青旅閣樓通鋪最里側是小祝的位置。那里收容著他的全部家當:枕頭、床墊、被子以及散落四周的戶外裝備。為了剪輯視頻,去年小祝新買了一臺蘋果電腦,這是他最貴的設備。每次出門——就算是出門買菜,小祝也會把這臺接近5斤的電腦放進背包。
青旅前臺背墻中間的位置,放著小祝剛拿到的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最佳背包客”的獎杯,這是這兒近年來為數不多的變化之一。如果碰巧有客人問起,青旅店長老張就會跟他們又重復一遍小祝的故事,然后指著閣樓說,“他現在還住這兒。”
幾個月前,在第十八屆金犀牛獎的頒獎現場,聽到主持人在最佳背包客的信封里讀出自己的名字后,足足過了 10 秒,小祝才回過神來。“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驢友,只是比別人多了一些時間……”小祝手捧著獎杯,說話一度顫抖,“當時的心情很復雜,激動、委屈、緊張,有很多話想要說,但那個瞬間好像被抽走了靈魂,喪失了語言能力。”小祝說。
拿到金犀牛獎后,小祝興沖沖地向老張分享了一條計劃中的超長徒步路線——從康定出發一路向西,途經甘孜、阿壩,穿越青海、甘肅,最終抵達新疆。康定是他重啟人生的地方,新疆是他出生的地方。“這次不趕路,想和不同的人結伴走。”小祝計劃用數年時間走完這條回溯他個人生命源頭的路,并且繼續記錄、分享沿途的風土人文。“這才是一個背包客該走的路。”老張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
從撿垃圾的普通素人到百萬播放量博主,小祝始終背著那個裝滿故事的登山包。有粉絲問他:“做視頻后你的生活有什么改變?”他回:“以前覺得戶外是逃離,現在發現,它讓我找到了人群。”
榮格曾說:“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站在臺上,小祝忽然意識到,或許他的第二次生命早已開始——那些在山野的時光,那些沉默的行走,不需要證明什么,也不需要解釋什么,只是走著,走著,走到了這里。
戶外徒步給你帶來了哪些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