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更是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3月24日,由《北方農資》傳媒主辦,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指導,上海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別協辦,壽光市萬華包裝有限公司晚宴冠名,齊齊哈爾市富爾農藝有限公司、河北水潤佳禾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2025中國高品質作物(馬鈴薯)可持續創新發展大會”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召開。大會以“沃壤興薯 生態領航”為主題,緊扣馬鈴薯產業發展,從種薯振興、土壤修復、綠色生態議題出發,立足馬鈴薯種植現狀,直面行業目前困惑,全面解讀相關高效栽培技術、與馬鈴薯需求配套的新產品,深入探討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創新驅動,推動馬鈴薯產業健康可持續、創新發展。
本次會議匯聚了眾多業內精英,為行業同仁帶來一次綠色環保創新產品展覽與先進管理經驗交流并存的盛宴,共同見證了馬鈴薯領域奮進的新足跡,吸引產業鏈上下游從業人員400余人與會!
會議現場
智匯領航
陳明鈞
馬鈴薯是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兼具糧食安全、經濟增收和生態適應性強等多重價值。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明鈞指出,當前,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年產量近90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穩居世界首位。
但當前,馬鈴薯產業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種植環節,一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一方面是部分地區過度依賴傳統品種,品種老化,市場價值低,銷售難,另一方面專用薯、高附加值品種占比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二是病害防控壓力大:土傳病害如炭疽病、瘡痂病等年均發生面積超650萬畝,北方產區尤為嚴重,直接威脅產量和商品性。在流通環節,信息不暢,跟風種植,種植面積忽多忽少,市場滯銷,價格暴漲暴跌的頑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加工環節,馬鈴薯深加工率不足20%,產品仍以淀粉、薯條等初級加工為主,高附加值產品如薯蛋白、環保餐具等尚處起步階段。同時,由于品牌建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除“烏蘭察布馬鈴薯”“定西薯都”等少數品牌外,大部分地區馬鈴薯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品牌溢價能力差。
田原
《北方農資》傳媒總編輯田原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技術方面,種質資源創新不足、抗病抗逆品種短缺,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亟待突破;生產方面,傳統的種植模式效率低;產業鏈短板方面,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待提升,市場競爭力仍需強化;施肥方面,需要提高施肥利用率,科學施肥,以上都是創新突破的方向。本次大會搭建開放合作平臺,組織行業內上下游高效對接,展示前沿科技成果,探索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新途徑,促進相關技術與馬鈴薯需求相配套。《北方農資》傳媒作為三農領域的媒體平臺,持續關注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放大“薯業”聲量,結合行業力量,致力于將這一地下寶藏,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金色引擎”!
謀略擎潮
杜森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肥料技術處處長、首席專家杜森作《科學施肥發展新形勢和重大行動》主題報告,“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是1958年毛主席提出的搞好農業生產的八項措施,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指導原則,概括了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和規律。當前農用化肥用量連續下降,化肥利用率大幅度提升,農業發展面臨著新形勢,重點圍繞提產能、增綠色做工作,實施方針由減肥增效轉向控肥增效,通過實施控肥增效行動、種養循環試點、旱區節水增糧行動、水肥一體化單產提升行動、肥水標準化行動等綜合措施,全力加快農業發展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樊明壽
如何實現馬鈴薯產量與效益的雙豐收?養分管理起著決定性作用。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樊明壽講解《馬鈴薯高產高效的養分管理》,從馬鈴薯的壓條生長期、幼苗期、塊莖形成期、塊莖膨大期、淀粉積累期各生長階段,圍繞其形態學標志、生長發育特點、農藝目標、禁忌事項等方面展開介紹,針對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提供不同的養分供應,并強調馬鈴薯植株通過其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必要的養分,并通過維管束系統將這些養分輸送到植株的各個部分,以滿足其生長需求,需要特別注意馬鈴薯種植禁止干濕交替灌溉,這將嚴重影響馬鈴薯的商品率。
徐利敏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內蒙古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利敏介紹,市場上種薯質量參差不齊,帶病現象嚴重,生產中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帶病種薯的病害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渠道,個別個體戶既無生產許可,生產條件又達不到要求,病蟲害難以控制,價格便宜且有一定市場,得不到監管。建議相關監管部門一定要加強監管;種薯企業要加強質量管理,生產合格種薯;生產者要懂得質量指標;種植者購買種薯時,不要圖便宜,要購買合格的種薯;要留好憑證(發票或收據),一旦有糾紛好維權。
馬鈴薯生產中,重茬種植現象普遍,土傳病害逐年加重,已成為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如馬鈴薯瘡痂病、黑痣病、枯萎病、粉痂病等;長效除草劑殘留影響后茬馬鈴薯生長,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拮抗微生物數量少,突出病害得不到控制。建議科學合理輪作倒茬;科學合理使用除草劑;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施用生物菌劑,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
李斐
內蒙古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斐介紹我國馬鈴薯種植格局發生了變化,2021年北方一作區種植面積占36%,產量占36%,作為加工薯產地,主要用于種薯、鮮食商品薯;中原二作區種植面積占15%,產量占15%,用于出口;西南混作區種植面積占38%,產量占39%,用于加工、糧食;南方冬作區種植面積10%,產量占10%,主要出口、菜用。2024年北方一作區種植面積占25%,產量占27%,作為加工薯產地,主要用于種薯、鮮食商品薯;中原二作區種植面積占17%,產量占17%,用于出口;西南混作區種植面積占46%,產量占444%,用于加工、糧食;南方冬作區種植面積12%,產量占12%,主要出口、菜用。他表示滴灌馬鈴薯生產的環境代價高于其他糧食作物;“優控全追”可以實現滴灌馬鈴薯綠色生產;當前滴灌馬鈴薯水肥一體化養分管理觀念需要轉變。
顏范坤
三農短視頻特訓講師顏范坤講解農資企業經銷商如何用新媒體賦能自己的生意,自媒體已是“三農”領域傳播速度最快、觸達率最廣、成本最低的形式,很多企業運營自媒體一年,就可能實現原來五年時間才能達到的產品推廣效果。他從三農短視頻的優質內容、漲粉率、完播率、評論量等方面結合實例展開講解,從入門到進階,吸粉到變現,視頻到爆款細致介紹,他強調農資企業、農資店要重視抖音、快手、視頻號等視頻平臺的力量,我們可以通過視頻賦能推廣,增加產品宣傳;賦能線下門店生意,引流到店;增加銷量渠道,實現增量(電商)。
李科成
新引擎農業創始人、成哥撩農資主講人李科成講解農資商2025市場破局之道。2025年,行業已然進入洗牌期,傳統農資商越來越困難,新型農資商逐漸占領市場。傳統農資商要想轉型,必須重視短視頻的力量,用公域獲取流量,反哺門店生意,用私域轉化流量,做高客單生意,最終實現農資商“流量閉環”。李科成強調傳統農資商做短視頻要注意用戶思維,用戶只聽他聽得懂的專業,用戶只相信他認為的事實,短視頻內容的密碼需注意角度,站在流量的角度找內容,而不是站在內容的角度找流量。同時李科成表示,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傳統農資商要想轉型,只要開始行動就會無限靠近目標。
創見共赴
饒馳通
藍晶微生物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本科、多倫多大學博士、哈佛醫學院博士后,北京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優青」獲得者,上海浦江人才饒馳通作《合成生物學助力規模化種植的降本增效》專題報告,“十四五”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將合成生物學列入科技前沿領域攻關方向,合成生物學是生物技術時代的天工開物,以生物質為碳源,以人工開發的微生物為工具,以生物造萬物。藍晶面向農業的生物合成學研發,實現新品好十倍,老品打對折,合成生物技術驅動的生物制造,可復制、可放大,實現成本低于傳統化學合成,且產物可降解、無次生殘留。藍晶微生物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大幅迭代既有原料聚谷氨酸,研發生產出高含量聚谷氨酸、多肽小肽型、單體氨基酸,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
王旭東
張家口東升植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旭東談《中國農業的未來—修復土壤,助力馬鈴薯提質增效》,過去馬鈴薯一作區優勢在于茬口優勢,上市較早,現在一作曲優勢淡化,需要找到新的賽道,加工薯是一重要方向,一定要選擇適宜的品種,多方位強化自身優勢。他強調,土壤生態修復是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土壤有機質不僅為植物提供必要的養分,還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馬鈴薯種植應重視復合有機質+復合微生物菌劑+中量元素的重要性。
方磊
西安鼎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方磊介紹辛菌胺化合物發展路程,并表示,鼎盛已建成年產500噸辛菌胺母液,年產10000噸制劑專線,目前開發出一系列辛菌胺產品,今后將不斷擴大研發,追求卓越,打造國民品牌。為什么說辛菌胺化合物與眾不同,據了解,辛菌胺對病毒病、細菌病害、低等真菌、高等真菌均有效果。鼎盛對辛菌胺馬鈴薯病害防控應用方面用途廣泛,不論是從種薯,到噴溝處理,還是到生長期噴灌,方磊表示,鼎盛辛菌胺,安全、高效、省工,服務馬鈴薯種植大戶。
張飛
張北翼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飛介紹加工薯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目前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7千萬畝左右,其中加工薯占10%左右,主要以北方地區(如內蒙古、甘肅、河北)加工薯種植為主。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政策支持,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增長;國內加工薯種植結構顯著提升,農戶可選擇性不再單一,國內自主選育的加工薯品種正逐步替代國外品質,顯著提升了種植效益。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推動薯類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總結來說,加工薯產業銷售的成功依賴于品種優化、機械化種植、精深加工和品牌化營銷的全鏈條整合。未來可通過強化科技育種、擴大電商滲透率、深化農旅融合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產業效益?。
思想薈萃
大咖訪談合影
山東湯普樂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營銷總監劉元國認為,關于馬鈴薯的復合肥、藥肥、底肥、特肥已經布局得很成熟,湯普樂率先提出了新的方向—水溶肥+水肥藥一體化,把三者充分調和,這一技術含量要求較高,水溶肥+農藥會影響藥效發揮,湯普樂通過技術研發和應用已經攻克這一難題,在解決馬鈴薯后期生長調節、營養、水肥、土壤、土傳病害上有很好的效果,能夠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節省人工投入,可以說藥+水溶肥/復合肥/緩釋肥等方案,是解決馬鈴薯產量和質量問題的突破口。
山東三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赤峰三方營銷總經理高述偉指出,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當中,三方化工致力于在科技研發、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做出創新升級。自2010年起,三方集團針對馬鈴薯種植展開肥料創新探索,研發功能性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通過與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合作添加聚合氨基酸,與浙江相關方合作,實現肥料的長效、速效、抗病、抗裂,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談及企業的產品與優勢,河北水潤佳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朝輝介紹,水潤佳禾深耕灌溉施肥系統領域18年,憑借成熟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運用滴灌、噴灌等手段,為各類作物量身定制精準施肥方案,全力推動農業高產高效發展。以大田馬鈴薯種植為例,其配備的固體液體兩用施肥機獨具特色,操作人員借助手機即可靈活調速,精準控制每畝地的施肥量,確保施肥過程持續、穩定。
河南青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沖指出,河南青上專注功能性產品創新,擁有檸檬酸磷酐、控濕等抗逆增效四大核心技術,產品均基于此研發。其中,檸檬酸磷酐技術在促生根、調溫、抗酸堿鹽堿上優勢突出。運用檸檬酸技術研發的產品,能讓馬鈴薯根系更發達。
河南沐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冬表示,國家提出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方針,其中藏糧于技旨在借助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涵蓋四個關鍵板塊:其一為解決種子卡脖子問題;其二是農機具的創新;其三是將大數據、互聯網融入農業,推動智能、智慧農業的發展;其四是肥料板塊的創新。
楊冬不僅介紹了創新的力量,還在會上分享了一個利用大量元素水溶肥促進馬鈴薯提質增產的配方,并歡迎大家與之聯系學習。
甘肅大北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鵬表示,從傳統復合肥、有機肥、菌肥,再到整個氮磷鉀有機無機結合,作物全營養,馬鈴薯經歷了多個“階段”,合成生物學將是未來農業發展前景,也是馬鈴薯的下一個階段。合成生物學雖好,落地卻存在困難,像聚谷氨酸,有人質疑其效果,這實際上反映的是生物制劑落地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王鵬提出自己的建議,首先,要認準大企業,因為大企業更有保障,其遵循的標準往往是產品質量的底線;其次,要選擇優質藥劑;再次,要把劑量加足;最后王鵬強調,最好把聚谷氨酸用在底肥之中。同時在會上,王鵬介紹了一款聚谷氨酸+植物免疫蛋白的產品,該產品在西北地區經過實際考驗,對低溫冷害、鹽堿、作物出苗困難等問題具有突出效果。王鵬向與會人員表示,大北農原料保真、保效果、價格保底。
齊齊哈爾市富爾農藝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經理李紅巖表示,富爾農藝推出系列產品,在馬鈴薯種植等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富爾安控這款肥料,能夠有效解決馬鈴薯旺長問題,同時降低控旺過程中的風險,為作物安全增產提供保障。
此外,富爾農藝還帶來了富爾解憂:有“解”無害,富爾解憂,打藥加一點,解害還增產。據了解,該產品具有緩解肥害、藥害的功效,與除草劑復配使用時,不僅能降低藥害發生的可能性,還能提高除草效果。富爾安控和富爾解憂,均致力于保障產品效果,助力作物增產增收。
智囊解碼
在會上特別策劃的“智囊解碼”環節,馬鈴薯產業技術專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陳建保,馬鈴薯種薯質量監督監測專家、正高級農藝師崔健,美國菲瑞默南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左立堂、山東大益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專業馬鈴薯技術服務老師毛亞寶,河北圍場安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濤,內蒙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增云登臺,針對參會人員提出的馬鈴薯產業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答,專家們憑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大家解答。
提問:馬鈴薯紫葉黃化是啥情況?
這是一種常見的病毒病害,具有很高的傳染性,支原體之間侵染,容易造成這種病害,可以使用針對支原體的藥劑來治療。
提問:生長階段出現葉片發黃枯萎,如何解決?
李海濤表示,葉片發黃原因很多:種薯攜帶、根系產生毒害、藥害,自然氣候脅迫,需要實地觀察表現,才能確定病因。崔健補充說,結合植株表現和土壤性質觀察,馬鈴薯葉片整體發黃,大概率是除草劑藥害、缺肥導致;個別葉片發黃,可能是病毒病造成,要針對病因對癥下藥。
提問:土豆空心是什么情況?
崔健表示,水肥過大,造成干物質積累變慢,導致土豆空心。生長階段生理性病害,不會影響土豆產量,會影響品質;土豆空心變黑,是儲存缺氧造成的;品種特征特性導致,生長過程中膨大速度快,會造成空心。陳建保表示,除品種原因外,在種植管理中,鈣補充不足,也會造成空心,他建議,施肥時,礦物質元素和營養元素要達到平衡,采取綜合措施保證馬鈴薯根系發達。
提問:去年雨水大造成晚疫病大爆發,今年要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去年本地雨水大、濕度大,造成了晚疫病爆發,馬鈴薯冷庫里要清除得病薯,切種、儲存等環節,會造成得病薯侵染到健康薯。建議嚴格篩選種薯;在拌種時,要均勻拌種;開溝時,要全面用藥,同步解決去年的遺留問題。
提問:從馬鈴薯深加工角度思考,應該如何做好馬鈴薯種植?
高增云表示,馬鈴薯品種現在更新很快,月月都有新薯,我們傳統的種植思維應該轉變,要善于利用本地優勢,北方一作區維度高,晝夜溫差大,適合種植高淀粉、高干物質的品種,來提高市場占有率。目前淀粉加工方面,原料需求量大,但是在當前商品充足的情況下,馬鈴薯淀粉加工原料卻十分缺少,我們要深度思考背后的原因,去找到適合的種植思路和方法。
后續針對馬鈴薯為啥產生多株?怎樣提高馬鈴薯的光合作用率?馬鈴薯除草劑藥害嚴重如何修復?等問題,專家一一給出解決辦法,參會人員收獲滿滿,滿載而歸!
榮光啟新
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馬鈴薯產業在品種改良、種植技術、創新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為了表彰在馬鈴薯產業上,科研、創新、種植、推廣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單位,本次會上特設置了“頒獎典禮”,獲獎名單如下:
每一位與會者的智慧火花,都在這里匯聚成了推動行業進步的力量。讓我們帶著這次大會的收獲與啟示,繼續在馬鈴薯的田野上耕耘,期待下一次的豐收與相聚。感謝大家的參與,愿我們攜手共創馬鈴薯產業的美好未來!
精彩花絮
MOVIE
獲獎企業合影
萬華之夜 ·答謝晚宴
????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作者:《北方農資》傳媒采編部
編輯/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