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通過體驗“光盤行動稱重員”的任務,將思政教育與學科知識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度量中的公平與正義;
初中生物課,聚焦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問題,通過微項目學習,從食品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等角度滲透法治意識;
高中地理課,以首鋼搬遷的熱點話題引入,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區域經濟與環境價值的關系,增強法治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在近日由北京市第十九中學(以下簡稱“十九中”)主辦,以“聚焦大思政多元實踐,提高引領力培根鑄魂”為主題的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實踐交流活動上,通過多樣化課堂展示,我們看到了十九中在踐行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過程中,展現出的全員參與、全學科滲透、全學段緊密銜接的獨特魅力。
作為海淀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的一員,十九中以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為落點,持續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十九中逐步實現了縱向上大中小一體化銜接,橫向上打通校內校外,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形成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情感培育與規范行為相結合的三結合大思政教育機制,也為首都基礎教育在大思政多元化實踐上,提供了新樣本。
01
“百搭”的思政課
讓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
初二(2)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
原來,為了深入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同學們在李璇老師的指導下,編排了一出情景劇,劇情圍繞在電影院占座引發的一系列沖突展開。
通過情景劇中的沖突和解決過程,學生們理解了權利行使的界限與正確維護權利的方式,提升了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能力。在為情景劇續寫結局的時候,同學們根據課堂所學的法律知識,代入當事人、觀眾等不同的角色,給出了多種合理維權的方式。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為了上好思政課、打造更多的思政“金課”,十九中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思想政治課程為主陣地,以集團內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為經,以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文化國情、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國家安全、勞動等思政課的主要內容為緯,形成縱向銜接、橫向貫通、螺旋上升的全學段思政課程體系。
為了發揮所有學科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十九中還進行系統化設計,深挖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各個學科的思政元素,全面滲透,開展差異化教學,形成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教育體系。
以歷史課為例,老師們設計了將近代革命史與毛澤東詩詞相結合的校本課程《毛澤東詩詞里的中國革命》,并將課程成果通過音樂詩劇的形式展現出來,它不僅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方式,更豐富思政教育的形式。
“這次活動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表演,更是一場與歷史的深度對話。排練時,每一次重復這些臺詞,我都能感受到百年前青年學生們的憤怒與不甘。這簡單的話語背后,是無數愛國青年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抗爭……”,參加完《崢嶸歲月》音樂舞臺劇展演后,有同學這樣說道。
再比如,語文組的老師們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課文相結合,創新課堂形式,設計開展愛國主題的詩朗誦、講述英雄故事、誦讀紅色家書、戲劇展演等主題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英語課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穿校服、午休制度等真實的家校規則案例,幫助學生實現語言能力和規則意識的雙重提升......
02
校本課程+模擬法庭+零距離旁聽庭審……
把法治教育落到實處
“請肅靜,現在宣布……”隨著書記員宣讀法庭紀律,審判員敲響法槌,十九中高中模擬民事庭審正式拉開了帷幕。
在庭審過程中,同學們熟練運用法律專業術語,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推動庭審進行,呈現了一場精彩而又專業的模擬法庭。
這次的模擬法庭聚焦于人工智能生成圖片的著作權侵權案件,展示了在新興技術背景下法律應用的新挑戰。內容設計上既與高二年級正在學習的著作權的保護與限制的知識相呼應,又側重實踐活動的真實性、綜合性、創新性,生動再現了庭前準備、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當庭宣判等法庭審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知識產權訴訟流程的機會。
早在2022年,十九中高一政治組依據高中課程標準自主研發了《法官與律師》校本課程,并充分整合中國政法大學的專業團隊、普法宣傳和法律援助等豐富的法治教育資源,打造青少年精品校園法治選修課程。課程內容涵蓋法官的任職要求、法官職責、法院機構設置等內容,通過典型案例導學,進行民事、刑事以及行政訴訟的模擬法庭活動,讓同學們真正體驗法律程序,做到學用結合。
為了把法治教育落到實處,十九中除了把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模擬體驗相結合,還把在校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學校積極把外部資源請進來,如邀請海淀法院和海淀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中國政法大學的教授、研究生等走進學校開展相應的報告、案例講座,為同學們普及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知識,為學校開展法治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同時,學校組織學生走出去,如連續多年組織學生走進海淀法院,觀看少年法庭小劇場,感受庭審現場的莊嚴肅穆;走進律師事務所,近距離接觸法律實務,領悟法律的嚴謹公正。
十九中思政教師李守才認為,思政課要發揮活動型課程的特色,要“開門辦課堂”,注重和學生身邊的生活體驗有機結合。走出學校“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借助學校、學區的廣闊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現如今,十九中已形成了理念革新、場域構建、路徑創新、機制共建的四位一體的實踐育人體系。
03
“這是推動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的一個生動實踐”
學校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上的創新探索與實踐,也得到了與會領導嘉賓的高度評價。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學政治教研組組長、正高級教師任興來認為,十九中的十幾節課堂展示中,既有思政課程,也有課程思政,還有日常思政,展現了學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體系,是推動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的一個生動實踐。課程圍繞“正確看待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的主題,讓學生知法、學法、守法、用法,很好體現了思政教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內容的進階性、方式的適切性和評價的針對性。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楊志成肯定了十九中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的成果。楊志成書記表示,十九中以立德樹人為課程設計的邏輯理論基礎,以法治教育為統領,構建了小初高一體化的科學體系,體現了“大思政課”的意蘊。
中國政法大學國內合作處處長孫園植指出,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多方面的協同配合。要在科研上構建一體化的支撐體系,確保科研工作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在課程體系和教學設計方面,實現高度的一體化整合;大力推動體制機制的一體化改革,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機制,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水平和效果。“未來,中國政法大學將會投入更多的資源與力量來,把十九中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工作推上一個更高臺階”,孫園植處長表示。
海淀教工委副書記吳謹指出,海淀區各學校和教師積極響應,廣泛參與思政教育活動,并通過家校社聯動機制,成功構建了全方位的支持網絡,在此過程中,我們著力繪制思政教育的同心圓,深化協同育人模式,以期提升思政課堂的獨特魅力。吳書記表示,希望十九中繼續致力于構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未來學校會進一步挖掘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實踐體系、方法體系、環境體系和管理體系,進而構建思政教育一體化育人的大格局”,談及學校未來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規劃,十九中黨委書記高新橋說道。
編輯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