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在《存在的藝術》中說:
一個人能否在世界上牢牢立足,取決于他認識現實的準確度。
對現實的認識越不準確,人就會感到無力和方向不明,甚至會屈服于或強迫性滿足心血來潮的欲望,因此需要尋找他人的認可,來找到安全感。
相反,如果認識越準確,人就越獨立,越能自主。
認清現實有一種解放的作用:它能釋放能量,去除思維迷霧。 如此的結果是一個人更加獨立,更加自主,更加具有生命力。 如果一個人充分意識到現實,即便沒有什么可以改變,但他努力活了一世,作為人死去——而不是羊。 ——弗洛姆《存在的藝術》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比主人公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就是因為我們對主人公所處的現實理解的更為準確。
1. 我們篤定的現實,并不總是真正的現實
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表示,
世界是事實的總體,而不是事物的總體。
尼采說,沒有事實,只有觀點。
這說明:準確認識世界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世界不僅僅是事物的簡單集合,更是復雜的網,牽一發而動全身。
而我們的認識總是帶有主觀色彩,而且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美人計成功的標志往往是當事人主觀性的篤定那是真愛,而我們往往并不比計謀的實施對象更加理性或者明智。
正如電影中的英雄無法開啟上帝視角一樣。我們篤定的事實并不總是事實。我們自以為是的思考也許是各種偏見的集合。
比如,內心有缺口的人,在婚戀方面更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
相似的創傷容易引起共振,那些讓他們有“熟悉的感覺”的人,往往是內心傷痛的投射。但當事人往往會堅信那是寶黛初次見面“這個妹妹我見過”一樣的真愛。
幼年時被家暴的女孩成年后更容易嫁給家暴男,父母中有心理問題的人,更容易吸引有同樣心理問題的伴侶。
被摧殘得越徹底的人,潛意識中那些對熟悉痛苦模式的依賴就越強烈。就像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太大的傷害導致受害者的大腦和內心程序被“改寫了”。
而社會的不理解又給這些人增加了新的痛苦和壓力。其實,走出一段不正常的關系,比離開一段正常的關系更難,就像戒掉毒癮比停止健身更難一樣。
其他方面亦是如此。
研究表明,90%的司機自認為駕駛技術超過平均水平,這種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直接導致交通事故率上升。
社交媒體越來越優秀的算法,導致我們對現實的感知誤差擴大30%以上。無論多么偏激的觀點,都能找到贊同。種種本身就不正確的觀點在網絡認可中得到鞏固,直到被寫入潛意識。然后,錯誤的觀點通過潛意識,來操縱我們的人生。
2. 準確的認識現實是我們存在的根基
一是它能幫助我們增加自信、把握機會。
當一個人清楚自己的優缺點、目標和價值觀時,他更容易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堅定,進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沒有方向、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更容易通過依賴偶像或外在權威來填補內心的空虛。這種依賴性會削弱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力,使其難以真正立足。
準確認知現實能幫助我們看清社會與自身的真實矛盾,從而擺脫盲目崇拜,建立基于理性的自我認同。
一個姑娘如果能認清自己容易陷入創傷性聯結的真相,就更容易看清楚自己和他人。在避免陷入錯誤感情的同時,為找到優質感情增加了機會。
一位技術三流的老司機,如果對自己的駕駛能力有準確的認知,勢必會在駕駛的時候謹慎一些,從而降低了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
一位少女如果不被偶像明星光鮮的外表迷惑,就不會對他盲目崇拜,更不會為他的惡性辯護。
根據決策理論,認知誤差每降低10%,資源利用效率可提升35%。
無獨有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研究發現,對市場趨勢判斷準確度每提升1個百分點,投資者年化收益可增加2.8%。
二是它能讓個體更加包容
理解現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以培養個體的包容心和適應能力。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和經歷、及時避開不必要的危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網絡。
比如,如果我們能了解“吸渣體質”的姑娘往往是因為有個缺愛的童年,那么,我們就不會用自己的標準責怪她的“愚笨”,反而會共情她的遭遇,進而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拉她一把。
就像魯迅先生看當時的國人,雖然他們的行為讓人憤怒(吃革命者的人血饅頭)。但他清楚,造成國人愚昧的不是他們本身,所以才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再比如,遇到一個具有反社會人格特征的人,如果能一眼看出來,我們就不會為了自尊、面子之類的試圖跟他爭個高下,盡快避開才是最優解。
3. 理解世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只有精準的認識現實,才有謀萬世和謀全局的能力。
諸葛亮敢于一出山就扛下大任,是因為他很清楚時局。
在《出師表》中,他就是在幫助劉禪認清當時的現實。比如,目前大形勢是什么樣子、你身邊的人都有什么特點適合幫你做什么、我現在想做什么、在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了之類的。
準確的現實認知是個體在社會中立足的基礎,它影響著個人的決策、情感和人際關系,進而決定了我們在生活中的成就和幸福感。
比如,巴菲特、羅杰斯他們比我們更能看清楚經濟規律,所以他們的投資就比我們做得出色。
也就是說,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比我們更準確,因而能夠做出更優秀的決策。
如果我們能夠在內心建立起與現實相符的準確模型,便能更加從容自信地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算法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認知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推薦算法構建的信息繭房、社交媒體塑造的擬像世界、資本驅動的認知扭曲等,都在系統性降低我們對現實的感知精度。
破局之道在于通過跨學科知識整合(在這一點查理·芒格無疑是非常優秀的)、批判性思維訓練(遇事多反過來想想為什么)與切身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中保持認知能力的及時更新與提升。
真理不僅是思維的范疇,更是存在的體驗。
這種認知與存在的辯證統一,正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插圖來自法國畫家阿米蒂·奧澤方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