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溝古鎮之傷(紀實散文)
作者/錢力桂、陳燕(安徽)
【作家/詩人風采】
★錢力桂,別號銅都無癡,銅陵市十二中高級教師。
陳 燕,樅陽紡織廠原湯溝分廠職工,湯溝鎮原新華街居民。
【作家/詩人作品】
湯溝古鎮之傷(紀實散文)
錢力桂、陳燕(安徽)
在安徽銅陵的樅陽縣,湯溝古鎮靜靜佇立,她古韻悠長,人文薈萃。古鎮依河而建,河水自西向東,通白蕩湖,達長江,舟楫往來,商旅不絕……
它始建于明初洪武六年,歲月為它刻下深深淺淺的痕跡。湯溝暴動曾打響了樅陽地區反抗黑暗統治的第一槍!而在“文革”歷史的洪流里,湯溝古鎮卻也未能避開這場“風暴”的沖擊,一幕幕刻骨銘心之痛的故事在古鎮上演,讓人不忍回首。
“運動”伊始,整個湯溝古鎮被緊張壓抑的氣氛籠罩。不管是走街串巷的商販,還是田間勞作的農民,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運動攪亂了原本平靜的生活。只有一些文化場所,像那充滿韻味的電影院和湯溝文化館,才是人們休閑時的歡樂所在。
01、禍起“古鎮八景圖”:批斗先賢
在湯溝古鎮,有一位名叫劉子原的私塾老先生,他一生與筆墨紙硯相伴,對詩書典籍極為癡迷。可到了那個特殊的動蕩時期,僅僅因為收藏了“古鎮八景”,他就被無情地打成了“牛鬼蛇神”。
劉老先生家中珍藏著許多古籍善本,其中最被他視若珍寶的,便是“古鎮八景圖”的文稿,但在紅衛兵造反派眼中,通通成了“封建殘余”,他們氣勢洶洶地闖進劉老家中,勢必要搜出這些文稿,然后當街付之一炬。目睹其他的同行老先生們一生的珍藏被紅衛兵焚毀,劉老心疼得老淚縱橫。他深知這些文化遺跡的珍貴,所以寧死也不愿交出“古鎮八景圖”。于是,造反派就將劉老先生粗暴地拉到大街的廣場上批斗。老先生被迫戴著紙糊的高帽子跪在高高的臺子上示眾,臺下紅衛兵造反派們聲嘶力竭地指責、謾罵,可他卻不卑不亢,眼神中滿是倔強,對這些無理的批判不理不睬。他心中堅守著對知識的敬畏,對文化的信仰----古鎮湯溝八景不就是簡簡單單的丹霖夜雨、賴子回帆、琵琶積雪、鱘魚落雁、三官曉鐘、斷橋漁火、蓮塘秋月、水村夕照,這其中哪有什么封建毒素可言?可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根本沒有道理可講。
但是,盡管即便在黑暗的時刻,古鎮之中,仍有善良與溫暖的存在。
有一回,劉老先生被批斗后,身體極度虛弱,直接暈倒在街頭的湯溝文化館門前。就在眾人避之不及的時候,年輕的陶館長悄悄上前,將他扶進了文化館,之后,陶館長和妻子小榮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偷偷熬制湯藥,悉心照料。在那個人人自危的年代,這樣的舉動無疑冒著巨大的風險,一旦被發現,后果不堪設想。但他們懷著質樸與善良,選擇了伸出援手,人性的光輝在這黑暗壓抑的時代中,如同一盞明燈。
劉老先生感動不已,身體稍有恢復,便趁人不注意,偷偷地將珍藏的“古鎮八景”小冊子交給了陶館長,托付他好好保藏。
02、老虎橋偶遇釀械斗:勢同水火
1968年,“文革”的洪流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狠狠地沖擊著湯溝古鎮。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聯總”和“聯籌”這兩個對立的派別悄然崛起,如同兩顆碰撞的星辰,不時地摩擦著激烈的火花。
聯總的成員大多是鎮上文教系統的職工,他們自認為是捍衛革命正統的中堅力量,整日戴著象征革命的紅袖章,穿梭在街頭巷尾。他們激情澎湃地張貼著大字報,用犀利的言辭批判著所謂的“反動思想”,那些白色的紙張在風中嘩嘩作響,似乎在訴說著他們的決心。而聯籌的成員主要來自屠宰場食品站、血防站、醫院,再加上桂家壩小商販以及長江修防段的成員。他們都覺得自己才是更徹底的革命者,對聯總的行事作風極為不滿,雙方就像兩只對峙的公牛,常常在集市、茶館和湯桂公路,還有鏡子山農場等地發生激烈的辯論,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有時甚至演變成肢體沖突,拳腳相向。
夏日的一個下午,悶熱的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讓人喘不過氣來。桂家壩聯籌的幾個小商販在老虎橋旁邊一棵老柳樹下搖鼓賣貨帶乘涼,斑駁的樹影灑在他們身上。他們正談論著近期右派分子徐大齊深更半夜里裝扮白仙嚇唬路人,導致一位公社年輕干部死亡的事情。忽然,桂家壩方向一位身體壯實敦厚的年輕人騎著自行車向湯家溝方向駛來,車后座還坐著一位年輕女士,她是湯溝醫院的護士小榮。他們的身影在夕陽的余暉下顯得有些匆忙。一個小商販眼尖,手持紅棍子迅速攔停了車子,大聲質問道:“你是湯溝聯總的陶館長吧!還帶著老婆從哪兒溜達來?”
這位年輕人正是湯溝聯總的陶館長。小陶神色鎮定,不慌不忙地回答:“這是縣文教局派我到江廠,負責宣傳毛澤東思想的?!?/p>
這時,又擁上一伙人,他們都戴著紅袖章,手拿紅棍子,其中一個人高聲說道:“你把劉子原的什么八景圖收藏起來,對吧?”
小陶眉頭微微一皺,解釋道:“保護民間文化是我本職工作。”“那是毒草,趕快交給我們紅聯籌來處理掉!”“我已經送到縣文教局收藏了。你們是什么人?”陶館長反問道?!拔覀兪枪饓温摶I的,與湯溝街聯籌是一家人。哼!你不認識我們?我們可認識你,堂堂的陶館長,聯總大紅人,你架子好大?!?/p>
小陶心中一沉,但仍冷靜地說:“桂壩長江修防段我有好幾個朋友,方習況、劉森林、王后德、胡發清、汪長春、孫在義……怎么你們,我一個都不認識?”“他叫何小麻子,我叫聞大個子,紅聯籌造反派巡查組長,明人不做暗事,你今天跟我們到修防段指揮部走一趟,剛才你說的那些朋友,晚上會跟你喝一杯?!焙涡÷樽右荒樈器锏匦χ?。
小陶夫妻倆見來者不善,心中暗叫不好,便撒腿就跑。這一下,如同點燃了火藥桶,沖突迅速升級,雙方瞬間推搡扭打起來。小夫妻倆一邊反抗一邊跑,幾個紅衛兵在后面窮追不舍,嘴里喊著:“別跑,站住----”
陶館長是軍人出身,在部隊曾是偵察兵,有著敏捷的身手和豐富的應對經驗,護士小榮是藍球隊員出身,也不示弱。他們深知此地不宜久留,不敢戀戰,一起在麥田里跑起了S形路線以有效擺脫追趕。聯籌小將追趕不及,氣急敗壞地搶下自行車,騎在公路上狂飆,盡情的發泄……
接近傍晚,天空飄起了小雨,細密的雨絲灑落在湯溝街上。理發店門前走來一男一女兩個人,一腐一拐的,正是陶館長夫婦,他們滿身是泥,手上拎著一只鞋,打著赤腳,腳下流著血,一步一步艱難地向著“聯總”指揮部的方向走,他們一邊走一邊喊口號:“聯籌搞攔路搶劫!”“聯籌打死人了!”“聯籌搶走了我的自行車?!薄奥摶I打死人了!”男聲伴和著女腔在細雨中回蕩……
03、校園里的槍聲:武斗升級
老虎橋事件,僅僅只是這場沖突的開端。自那之后,聯總和聯籌雙方的矛盾就像澆了油的烈火,愈燃愈烈,只需一點火星,便能引發劇烈的爆炸。
這天清晨,薄霧還未完全散盡,整個小鎮還沉浸在一片朦朧之中。聯總的一批重要成員在鎮北的琵琶山下的一座磚窯廠里開會。聯總的頭目覺得,老虎橋事件是一個教訓聯籌的絕佳機會,幾人簡單商議幾句之后,不知是誰扯著嗓子喊了一句“還商量什么?抄家伙去!”,瞬間,五十多個戴著紅衛兵袖章的年輕人,手持紅棍子,氣勢洶洶地朝著桂家壩方向的老虎橋沖去。
但是,聯籌這邊的人卻早有防備,提前組織近百十號紅衛兵在湯溝鏡子山集合,沿雙溪大河走到小鎮南邊的造福小街口嚴陣以待。仇人相遇分外眼紅,剎那間,棍棒、石塊在空中亂飛,原本寧靜祥和的小街口,瞬間被攪得雞飛狗跳,沒有絲毫緩沖與猶豫,激烈的棍戰瞬間爆發。不知是誰大聲叫喊:“不好,聯籌有槍,他們帶槍從桂壩方向趕來了!”緊接著,槍聲從農機二廠方向突兀地響起,那尖銳的聲響在空氣中回蕩,附近河溪村的居民嚇得瑟瑟發抖,急忙緊閉門窗,大氣都不敢出。磚瓦石塊加上呼嘯的子彈飛過,小街口居民的墻壁被打得千瘡百孔,磚塊、木屑、子彈四處飛濺。莊稼田地里的麥子也遭了殃,一片狼藉。
這場沖突中,聯籌一方有槍支,人多勢眾,聯總這一方的武器僅僅是紅棍子,他們前后接連吃了兩次大虧,多人被打傷住進醫院,覺得很丟面子。于是乎,有位神秘之人連夜前往安慶,向“紅造會”求援。
第二天下午,8輛卡車滿載著荷槍實彈的紅衛兵從安慶趕來,他們占據了湯溝小學和食品站,并以此為中心展開反擊……
為了防止誤擊誤傷,“紅造會”隊員中的狙擊手身邊都配搭了一名“聯總”的隊員。
在激烈的交火中,“聯籌”這邊的一名年輕成員綽號金三疤子,不幸被流彈擊中胸口。他瞪大了眼睛,眼神中滿是驚恐與難以置信,似乎到死都不敢相信自己就這樣倒下了。手中緊握的扁擔和紅棍子,隨著他身體的倒下,滑落塵埃,鮮血迅速染紅了他的衣衫,在地上蔓延開來。與此同時,“聯籌”這邊另一名成員小徐,也被擊中頭部,當場倒地身亡,手中的殺豬刀一直緊握不放。這兩人都正值青春年華,有父母雙親,有妻子兒女,本應擁有美好的生活,卻在這場毫無意義的武斗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這場槍戰持續了近一個多小時,雙方都有不少人受傷。隨著彈藥逐漸耗盡,雙方才各自撤離。紅造會8部大卡車魚貫而出,人人得意洋洋,歌聲陣陣:“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馬列主義大普及/上層建筑紅旗飄/革命大字報/嘿!烈火遍地燒/凱歌沖云霄……”
隨著歌聲的遠去,小鎮陷入了深深的悲傷與混亂之中,原本和諧相處的鄰里,因為派別之爭變得形同陌路,連親人之間也因立場不同而產生隔閡。
至于到底是哪位神秘大俠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讓安慶“紅造會”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這位大神到底是誰?傳說的版本很多,有的說是那位挨“聯籌”批斗的劉老先生的妹夫,他是貴池造反派司令;有的說是儀山中學的一位副校長,他是臺灣二二八起義來大陸當教師的……可謂眾說紛紜,道聽途說,莫衷一是。
近六十年過去了,逝者的尸骨仍長眠在湯溝小學校園的操場旁邊,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慘痛的歷史---可以說,湯溝小學是安徽省唯一一座操場上有墳塋的校園。現在,當人們再次談起那段往事,仍心有余悸。那兩個年輕生命的消逝,成為了湯溝古鎮一段無法抹去的傷痛記憶,時刻提醒著人們,和平與理性是多么珍貴。
04、更新街鞭炮廠爆炸案:一場誤會
隨著“文革”的持續,湯溝古鎮的生產生活也受到極大影響。原本熱鬧的集市變得冷冷清清,商戶們不敢正常營業,生怕說錯話、做錯事被牽連。農田里的莊稼因為缺乏足夠的人力和精力照料,收成也大不如前,但古鎮的人們并沒有被生活擊倒,他們在心底默默期盼著這場風暴早日過去。
但卻天不遂人愿。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炸事件又將古鎮推到一個輿論的深淵。
1975年那個涼爽的春末,樅陽縣湯溝鎮鞭炮廠如往常一樣忙碌,工人們熟練地進行著鞭炮制作。誰也沒料到,一場災難正悄然降臨。
上午九時許,不知何處出現明火,瞬間點燃了堆積的火藥。剎那間,爆炸聲震耳欲聾,整個鞭炮廠被火光和濃煙吞噬。周邊居民驚恐萬分,紛紛奔逃。
這場爆炸帶來了慘重損失。鞭炮廠的廠房幾乎全部坍塌,機器設備化為廢鐵,大量尚未出廠的鞭炮也在爆炸中灰飛煙滅。人員傷亡更是讓人痛心,有7名工人當場死亡,其中包括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還有15人受傷:他們有的被燒傷的,有的被倒塌的建筑砸傷的。
一時流言四起,說什么的都有。
人們議論紛紛,懷疑這起重大的爆炸事件是“聯籌”的人挾私報復,為當年兩個被槍擊致死的人報仇。
爆炸案發生后,當地政府迅速組織救援和后續處理工作。樅陽縣公安局也立即介入,仔細調查取證,經過半年多的仔細工作,最終結論:湯溝更新街鞭爆廠發生的重大爆炸事件,不是人為的挾私報復,而是一場重大事故。這場悲劇給湯溝古鎮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也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時刻警醒著后人。
05、劫難結束迎新貌:古鎮新生
1976年底,“文革”結束的消息傳來,人們奔走相告,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美麗的丹頂鶴迎來了新生,劉老先生也恢復了自由,他重新收拾起那些被遺忘的書本,雖然許多古籍已經失蹤,但他心中傳承文化的火焰再次燃起。古鎮的電影院和戲院也在人們的努力下開始重新修繕,那些被破壞的文化遺跡,成為了人們銘記那段歷史的見證。湯溝文化館在陶館長的組織下先后成立了“湯溝區黃梅戲青年藝術劇團”,“江廠村文藝宣傳隊”等,一時演岀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
如今,當人們漫步在湯溝古鎮的街頭巷尾,或許還能從那些斑駁的墻壁、古老的建筑中,感受到那段特殊歲月留下的痕跡。但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古鎮人民在困境中堅守善良、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些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湯溝古鎮質樸的大街小巷。
附古鎮湯溝八景:
1.丹霖夜雨:指的是水府廟的夜景。水府廟供奉著水府之神、屈原塑像,夜晚雨水落下,廟宇在雨中更顯神秘,雨滴聲在寂靜的夜里格外清晰,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2.賴子回帆:賴子河是湯溝鎮的重要水道,是雙溪河的重要支流。船只往來頻繁。當船只在賴子河上行駛,揚起的船帆與河水、岸邊的景色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特別是在夕陽余暉的映照下,景色更加壯美。
3.琵琶積雪:琵琶山位于古鎮西北,地勢不高,似一把倒放的琵琶橫臥南北。每到冬季,白雪覆蓋山體,宛如琵琶上堆滿了積雪,在陽光的照耀下,銀裝素裹,美不勝收。
4.鱘魚落雁:古鎮濱江臨湖,曾經生態環境優美,是鱘魚和大雁等水鳥的棲息地。秋日里,鱘魚在水中游動,大雁在天空翱翔,或棲息在湖邊,構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面。
5.三官曉鐘:三官廟是湯溝鎮的重要廟宇之一,每天清晨,廟中的鐘聲會準時響起,回蕩在古鎮的上空,仿佛在喚醒人們新的一天,給人一種寧靜而祥和的感覺。
6.斷橋漁火:古鎮內河流眾多,橋梁也多。在一些古老的浮橋弄旁,夜晚會有漁民點亮燈火,在河中捕魚。點點漁火與橋梁的倒影在水中搖曳,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神秘的氛圍。
7.蓮塘秋月:古鎮周邊有許多荷塘,每到秋季,月亮高懸天空,月光灑在荷塘上,荷葉、荷花在月光下顯得格外清幽,微風吹過,荷葉搖曳,荷花飄香,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8.水城夕照:水城周邊都是水。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灑在湯溝鎮的水面上,波光粼粼,與岸邊的村莊、樹木等相互輝映,整個村莊籠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之中,展現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鄉村景色。
~~~~ 詩藝國際 ~~~~
文學殿堂,文友棲園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攜手并肩,與時共進
???
椽筆輕搖,賜墨留玉,再現詩意生活
傳統詩詞曲賦
現代詩歌,歌詞
譯詩,譯文
文學評論
散文隨筆,小說,等等
歡迎長期賜稿
或加主編微信投稿
(主編微信:ym153811241)
投稿要求
要求原創首發
杜絕一稿多投
請以doc、docx文檔編輯,不帶任何格式
隨附百字左右作者簡介,清晰近照2-3張
投稿自愿,文責自負
來稿不退,7天內未被采用,請自行處理
???
特別說明
敬請關注本平臺,不關注不接受投稿
為便于聯系,投稿后請速加主編微信
原則上,閱讀量不滿100,則不再接受下一次投稿
歡迎洽談相關合作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傳播正能量★共創正平臺
無限精彩,盡在平臺
長按&掃碼即可關注
~關注,是一種支持;分享,是一種美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