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時間的積淀,要用俱樂部與球迷長期對話的心來支持。
《共同體》是中國之聲決勝時刻聯合體育大生意推出的體育商業主題對話節目,以“求同存異,聊聊大家共同關心的體育熱點話題”為口號,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國之聲《決勝時刻》欄目期間播出。
2024/25賽季德國丙級足球聯賽27輪過后實現總入場觀眾300萬人次,很大機會創造新的德丙賽季上座率紀錄。為何第三級聯賽也能如此火爆?中國足球又能從中獲得哪些關于球迷文化構建的啟示?3月14日,第187期節目討論球迷文化如何積淀。參與的“閑話者”是中國之聲記者張聞,《體壇周報》德甲專家秦游夏,體育大生意營銷副總裁羅冉峰。
本文為本期節目內容精華摘要。
德丙不乏資深球隊
張聞:3月初,2024/25賽季德丙聯賽27輪過后,賽季累計入場觀眾人數已經超過300萬人次,是近17年來德丙最早達成300萬觀眾的一年。按這一趨勢,賽季結束后觀眾人數能打破2023/24賽季368.9萬人次的紀錄。德丙作為第三級足球聯賽能吸引這么多觀眾,令我們好奇中國足球是不是也能通過城市體育、社區體育、球迷文化的建設,營造出同樣良好觀賽氛圍。
首先問問秦老師,德丙本賽季前27輪,平均單場觀眾人數11239人,上賽季則是9707人,都是很不錯的數據。這是跟德國整體球市火爆有關,還是有來自德丙自身的特別因素呢?
秦游夏:應該是兩方面原因都有。整體火爆方面,德甲、德乙、德丙在疫情后的場均人數都在增加。例如德乙本賽季場均觀眾也突破3萬人大關,這一定程度上與一些當初德甲甚至歐戰球隊進入德乙有關,例如沙爾克04、凱撒斯勞滕等。而現在的德丙也有不少有履歷的俱樂部。本賽季20家俱樂部,11家踢過德甲,不少俱樂部的名字球迷也耳熟能詳,包括羅斯托克、比勒菲爾德、科特布斯、亞琛等等。
比勒菲爾德(藍)目前征戰德丙
整體火爆反映出德國足球“無分貴賤”的特性。當地球迷對本地俱樂部有很強的粉絲粘性,不會因為球隊成績起伏就取消關注。我在德國上學的時候居住在艾森,當地有一家德丙俱樂部紅白艾森。對于艾森的球迷來說,如果要看高水平足球比賽,可以坐20分鐘火車去多特蒙德,也可以選擇勒沃庫森、波鴻、門興格拉德巴赫等等,選擇非常多。但是紅白艾森自身就擁有很強的球迷基礎,當時還在征戰第四級別的西部地區聯賽,也有場均近1萬觀眾。可見對于德國球迷來說,足球水平有差異,但對足球的熱愛是一致的。艾森球迷也知道多特蒙德踢得更好,但他們與紅白艾森的情感紐帶更強,可能是從祖輩、父輩一直傳承下來。
“足球無分貴賤”對我本人影響也很深刻,我關注德國足球就不僅僅看德甲,德乙、德丙也會留意,甚至之前精力更充分的時候會了解低級別聯賽乃至草根聯賽的情況。一個國家要發展好足球,不僅僅是依賴頂級聯賽、頭部球隊,而是要搭建自下而上的體系。
剛才說的是整體因素,而德丙自身的因素方面,主要體現在一些球隊變化。例如羅斯托克是本賽季降級到德丙,主場波羅的海球場每場有近2.4萬名觀眾。而升班馬亞琛,場均上座人數近2.5萬。亞琛過去有中國前鋒謝輝效力,近十年蟄伏于地區聯賽,今年回歸德丙對球迷來說鼓舞很大,從而觀眾數量反饋也很不錯。
亞琛與羅斯托克的場均觀眾人數,可以排到本賽季前三。第一位是德累斯頓迪納摩。另外同樣是升班馬、邵佳一效力過的科特布斯,本賽季場均觀眾約1.2萬人。所以一些有履歷的俱樂部進入德丙,也是帶動觀眾增加的因素。
俱樂部頻“遷徙”困擾中國足球
張聞:2019年之前,德丙平均上座率約為4000-7000人。對標中國的第三級聯賽來看,2024年中乙共有約64萬人次觀眾入場,場均觀眾2000多人。這個差距是怎樣出現的?
羅冉峰:首先應該有場地規模的問題。2024中乙聯賽的一些球場容量比較低,有的甚至只是一些足球訓練基地,觀眾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例如有一支大家熟悉的球隊北京理工,其主場就是北京理工大學的體育場,觀眾容量只有5000人。海口名城的主場是觀瀾湖足球訓練基地,理論觀眾人數僅500人。
但我同時想指出的是,雖然中乙上座率與德丙差距較大,但從自身情況來看是有進步的。尤其是去年有一支非常有人氣的球隊陜西聯合,主場在球迷氛圍非常濃郁的西安,大家都聽說過“西北狼”球迷的美譽。2024中乙期間,有陜西聯合的比賽上座率超過2.2萬人。
2025賽季陜西聯合殺入中甲
除了場地規模問題,中乙球隊主場的穩定性可能是更大的“拖后腿”。有的球隊不能做到固定主場。例如廣西藍航使用過四個球場作為主場,而且這四個主場分別位于平果、貴港、百色三個城市。廣西恒宸則分別在貴港和南寧踢過主場比賽。這種情況通常對主場文化建設不利,一家俱樂部今天在A市踢球、明天在B市踢球,本地球迷比較難把球隊看成自己人,然后就更難建立長期支持球隊的文化了。像秦老師剛才提到的那種幾代球迷支持紅白艾森的例子更無從說起。當然,有的城市本身足球傳統較深,即使是多主場,受到的影響相對沒那么大。例如陜西聯合也在不同城市踢過主場,但是西安球迷文化底蘊深,愿意支持球隊。問題是像西安這樣的城市放在中乙俱樂部層面來看比較稀缺,那些球迷文化不濃的城市的俱樂部一旦出現換主場城市,對主隊文化建設非常不利。
我們看海外比較有影響力的體育聯盟,不僅僅是足球,其他項目也存在遷址導致主場文化流失的問題。例如NBA有所謂“名宿球衣退役”的機制,但西雅圖超音速變成俄克拉荷馬城雷霆后,超音速名宿佩頓就拒絕雷霆退役其球衣,因為他要尊重西雅圖球迷,不愿意讓不曾在這里打球的俄城承接自己在西雅圖的履歷。相應地,西雅圖人也普遍不會把對超音速的感情遷移到雷霆。
張聞:冉峰說的“拖后腿”問題,實際上是困擾中國足球很長時間的“流浪球隊”問題。盡管中國足協曾嚴格要求俱樂部不能跨省遷移,但就算是省內城市遷移也會導致球隊與在地觀眾捆綁的難度加大。然而俱樂部經常因為贊助商、政府支持變化等原因遷移主場。
德丙包裝不亞于德甲
張聞:票價低是不是也是一個增加德丙觀眾數量的因素?我從德國的網站上看到,德丙票價排名第三的德累斯頓迪納摩,單場比賽最低價僅14歐元。還有一些德甲球隊的二隊,例如多特蒙德二隊,票價低至7.5歐元,幾乎比喝一杯啤酒還便宜。秦老師怎樣看這種票價策略?
秦游夏:對比其他地區的二三級聯賽,德丙的票價具有優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德國聯賽內部來看,票價不一定是最大優勢。德丙的平均票價約為20歐元,主持人提到的14歐元是站票。德甲的站票其實也同樣是十幾歐元的水平。而我以前買過多特蒙德的季票,不到300歐元就能看一個賽季,包括17場德甲主場比賽和德國杯主場比賽。
因此,德甲票價已經比較便宜,德丙相比來說也不過是低20%-30%。在本身不高的票價基數下,這不是很大的落差。
29輪過后德累斯頓迪納摩領跑德丙
我認為德丙吸引觀眾的優勢還是觀賞性的提高。它創立于2008年,賽事的運營方不是德國足球職業聯盟,而是德國足協。它是作為德國職業足球和業余足球之間的緩沖帶而出現,去給年輕球員施展空間。隨著聯賽不斷發展,現在德丙的賽事包裝水平越來越高。例如轉播由德國電信旗下的馬根塔體育負責,轉播質量、嘉賓邀請跟德甲沒有太大區別。
匹配的資源高,賽事和俱樂部就獲得更好的發展。近兩個賽季德國杯四強都出現了德丙球隊,今年是比勒菲爾德連續淘汰柏林聯、弗賴堡、云達不來梅等球隊進入四強,去年是薩爾布呂肯先后擊敗拜仁慕尼黑、法蘭克福、門興格拉德巴赫。我認為德丙的整體水平一直呈現著上升趨勢,現在跟德乙差別不大。就拿現在德國國家隊球員來說,基米希剛出道時為RB萊比錫踢過德丙,菲爾克魯格為不萊梅二隊踢過德丙,呂迪格為斯圖加特二隊踢過德丙。相當于德國球員在離開U19階段后,可以通過德丙作為青年足球和職業足球之間的緩沖地帶,逐漸融入職業足球。
張聞:您提到轉播問題,我也深有同感。轉播對聯賽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德丙在德國本地包含大量免費場次,可以幫助聯賽推廣。聯賽推廣得好,就更能吸引球迷走進球場。相比之下我們國內次級聯賽轉播水平跟頂級聯賽有很大差別。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會影響到中乙球隊在本地觀眾群體中的認知。
德國足球“自嗨”風格獨步足壇
張聞:剛才秦老師談到過德國足球與其他地區足球的對比。我想進一步聊聊這個現象。英超現在高度職業化,但球迷對俱樂部的感情出現裂痕,尤其是曼聯、切爾西等外來資本管理的俱樂部,其球迷對當下的東家有不少怨言。但是德國聯賽整體有一種“逆全球資本”的趨勢,國外投資對德國足球的影響沒有其他聯賽那樣突出。
秦游夏:這確實是德國足球特殊的地方,放眼歐洲甚至全球都找不到同類案例。其中德甲“50+1”政策的影響肯定很突出,它讓球迷更有當家做主的感覺,看球成本也更低、對工薪階層更友好。像魯爾區的球市非常有名,就是因為當地普通人消費得起。
這種重視球迷感情的運營方式,也成為球迷反對資本的誘因。像RB萊比錫2008年成立,期間有一個買殼經營的背景。2016年萊比錫開始踢德甲的時候堪稱人人喊打,同時直到現在就算成為歐冠常客,也還是沒有完全地養成球迷文化,例如通過電視轉播就可以看到球場大量空座。雖然俱樂部對外常說季票售罄,但球迷可能更多只是看看對拜仁、對勒沃庫森的焦點戰,對弗賴堡、海登海姆之類就不看了。所以萊比錫近期有個決策,一個季票持有者如果17場主場賽事來了不到10場,就會被剝奪下賽季的續訂季票資格。
從中可以看到,哪怕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跨度,對球迷文化經營來說也未必足夠。剛才兩位都提到中國俱樂部的遷移問題,對比之下就可以看到我們球迷文化的積累是更加有難度的。
歐戰分子萊比錫(藍)的本地球迷基礎仍不理想
關于反資本方面,還有一些例子。慕尼黑1860是德甲創始球隊,21世紀初也仍然在德甲征戰。后來掉到德乙后,一位約旦富商嘗試控制球隊,卻遭遇了很大的球迷負面聲音。之后慕尼黑1860一度跌至地區聯賽,多少也跟球迷認同感的變化有關。德丙還曾經有一支球隊叫慕尼黑土耳其力量,背后有土耳其資本支持,但很快地像泡沫一樣消失,現在回歸到業余聯賽。
總而言之,德國足球確實比較特立獨行。拒絕外來資本,可能令德國俱樂部的歐戰成績、絕對競爭力、吸引球星等方面受到限制。但是這一體制在德國內部運轉得很好。德國人本身也不是太關心其他國家的聯賽。《踢球者》雜志每周100個版,德甲約占60個版,德乙20個版,德丙10個版,其他聯賽包括五大聯賽加起來也就10個版。
開玩笑地說,德國足球有一點“自嗨”,球迷自己看舒服就行了。“50+1”影響到德國俱樂部水平提升嗎?爭論一直都有。像拜仁慕尼黑等豪門的高層,就比較希望德國足球體制有一些變化,提升德國球隊在歐洲的整體競爭力。但球迷卻不太在乎歐戰,重要的是自己繼續消費得起足球、繼續有球看就好。這就形成了德國足球對外來資本的屏蔽心態。
張聞:也許物極必反。現在全球化資本在足球領域大肆擴張,也有可能未來迎來回收趨勢。
中國足球要放眼“百年基業”
張聞:剛才談到了,票價不是德丙人氣高的主要因素。我們看中乙也有10元20元的門票,確實不見得低價票就能帶動中乙人氣。既然我們認為主場文化的建設更加重要,那么假如一家國內俱樂部“從零開始”,來到一座新的城市,怎樣做才能更好地連接球迷?
羅冉峰:連接球迷需要俱樂部與地方彼此具備主動性。我們先看看其他項目,籃球的CBA聯賽之前進行過“2.0升級”,包括換了一批俱樂部標志。然而不少球迷疑惑,為什么那么多俱樂部統一由一家設計機構去做標志的更新呢?設計師當然也會注重怎樣把一些俱樂部所在城市的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但有可能這些元素未必是本地球迷最認可的東西。
這個例子的啟示在于,在主場文化建設層面上,連接球迷主要不是由某個協會、聯盟去做的。俱樂部自己要主動。首先俱樂部要更密集地接觸球迷,令其存在感不僅僅停留在比賽日的比賽場地里。現在隨著俱樂部日益重視商業經營,與球迷互動方面整體有起色。它對于建立球迷文化有兩個好處。第一是通過抓經營,俱樂部有機會進入到通過純俱樂部相關業務健康持續的狀態,這樣就不用總是面臨解散、遷址等等會導致本地球迷生態耕耘作廢的問題。第二是俱樂部經營的更多內容與滿足球迷需求相關,這樣俱樂部就會加強與球迷的接觸,使球迷跟俱樂部之間的紐帶加深。
廣州隊雖已解散,但當初與球迷的深度聯動也是典范
除了俱樂部主動接觸球迷,如果俱樂部與本地的地方政府及其他宣傳資源的互動更密集的話,還可以借助這些宣傳力量去闡述“俱樂部是城市一份子”的話題,從而讓俱樂部不僅接觸球迷,還融入市民日常的方方面面。幾家長期征戰頂級聯賽的中國俱樂部如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泰山等在這項工作都做得比較好,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張聞:確實,讓聯盟去統一管理每個俱樂部的文化,相關產品的氣質有可能與在地文化存在矛盾。還有的管理者認為,我們要做一些事“管理球迷”,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就像本臺前年做了一次中國足球俱樂部調查,期間了解到北京國安球迷文化如何走到如此發達的今天。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就是北京國安球迷自己建立起球迷文化的一些實踐方式,例如《永遠爭第一》這首歌是球迷創作的。甚至俱樂部當初建立的時候,球場的廣告牌是球迷跟著一塊去扛的。從中你會發現,你只要依賴球迷,球迷就會創造出社群文化。它不需要所謂的俱樂部管理,一旦管理反而形成隔閡,不利于球迷文化發展。
秦游夏:時間的積淀是最難卻最有力量的,中國足球跟德國足球的最大不同也在這里。從1963年算起,德甲已經60多年了。德國還有不少近百年、上百年的俱樂部,俱樂部之于一個地區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我們討論怎么做好足球的時候,往往會討論到怎么做好足球文化,而其實無論搞足球還是搞文化,都需要時間和耐心。
張聞:我們要明白一種因果關系:一方面,球隊通過好的戰績和表現吸引更多球迷;另一方面,球迷一旦對球隊形成情感連接,那么他去看球就不僅僅是為了看場上11個人踢得多好,而是在熟悉的球場、熟悉的看臺,和熟悉的朋友一起相聚。球場成為一個城市會客廳,為這個城市的人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對于中國足球俱樂部的主場文化培育,我們既要時間沉淀,也要態度真誠,去建立俱樂部與球迷之間的情感韌性。這種韌性可能才是俱樂部生存的真正價值。感謝兩位今天參與討論,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Osports全體育、Unsplash、陜西聯合社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