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凌裕平作為扶貧專家來到了貴州省慶云鎮,也第一次見到人們口中的“人民幣女孩”。
16歲時的石奶引和姐妹一起去市集上買東西時,正好碰見第四代人民幣畫家候一民采風,等到人民幣印發后,石奶引這才知道自己的頭像被印在人民幣上。
第四代人民幣-石奶引(右)
凌裕平見到石奶引時簡直和人民幣上判若兩人,當時56歲的石奶引,滿臉的皺紋,手上因勞作長了厚厚的老繭。
石奶引家庭貧窮,全家人都靠著外面少的可伶的梯田養活。
凌裕平還調侃道“人民幣女孩一看就非常缺人民幣”,好像成為家喻戶曉的“人民幣女孩”也并沒有讓生活得到改善。
那么如今石奶引的生活是否有了變化?16歲時的石奶引又是什么契機成為了“人民幣女孩”呢?
天真浪漫的侗族少女
1961年,石奶引出生于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從前名叫石婢學,家中有六個兄弟姐妹,日子過得清貧如洗。
石奶引是少數民族侗族,居住的村寨在崇山峻嶺之中,由于經濟來源受到限制,絕大多數的村民都是貧困戶。
就是因為家中并不富裕,石奶引根本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只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時國家實施掃盲行動中上過幾天學堂,囫圇半片識得幾個字。
石奶引和友人合照-石奶引(右)
石奶引是家中姊妹中最大的,早早就擔起家庭的重任,不僅要早起去梯田干活,在家中也要照顧弟弟妹妹。
黔東南自治州雖群山連綿、怪石嶙峋,但生活環境十分優越,夏日無酷暑,冬日也無嚴寒,可能這就是侗族層出不窮出美女的原因吧。
石奶引年輕時就是方圓十里出名的美人,一張白皙如牛奶的臉蛋十分小巧,高挺秀氣的直鼻,從側面看鼻頭還有點肉顯得清純動人,一雙晶瑩剔透的大眼睛忽閃忽閃仿佛會說話一樣。
石奶引側臉照
石奶引不僅出落的花容月貌,還有一副天使吻過的歌喉,歌聲余音繞梁,如春雨一般撫慰人心。
而且織布的手段也是如魚得水,12歲的石奶引在家中發現一架落滿灰塵的織布機,她十分感興趣就開始學習織布。
14歲時石奶引就已經可以獨立染布和織布了,織出來的衣服顏色鮮艷,面料也平滑柔軟。
侗族的衣著大多數都十分鮮艷,石奶引也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如何將布料維持鮮艷的顏色不褪色上。
石奶引在家中照片
她先是在染色中加入白醋用來固色,但卻發現并沒有什么作用。
后來石奶引多次嘗試,最后發現用草藥和花朵做天然染劑染出來的布料就不易褪色,再加上精湛的織布手段,很快石奶引做出的布料就在村寨中小有名氣。
采訪過石奶引的記者也回憶到,第一次見到她就發現她因為長期染布和做針線活而導致十指烏黑和有著厚厚一層老繭。
石奶引也發現自己的布料大受歡迎,便開始在集市上售賣,因為布料不輕易褪色再加上特殊的織布手段,很快就供不應求了。
許多乘興而來的年輕姑娘來學石奶引的織布手藝,也愿意每個月出學費,但石奶引卻愿意免費教大家學會自己獨創的織布方法。
石奶引的家里人紛紛都指責她問道:“為什么不開個班收個學費?”,石奶引卻覺得自己授教只是圖個撫慰,再說都是遠親近鄰的家人,談錢容易傷感情。
第四代人民幣樣稿-石奶引(右)
石奶引依靠著人美心善在村里出了名,村寨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誰見了她都得夸一句她心靈手巧和秀外慧中,石奶引也成了許多少年春心萌動的對象。
那一直在貴州村寨的石奶引是如何成為“人民幣女孩”的呢?
那就還要從畫家候一民說起。
1978年十月,中央美院的專家候一民接到上級任務,開始繪畫第四套人民幣的樣稿。
這次的人民幣封面和以往的都不一樣,需要體現工農兵形象,比如青年下鄉、工人學大慶等等,或者需要表達出中國少數民族的面貌。
候一民畫了不少樣稿但都覺得無法體現少數民族的形象,便開始四處游歷觀察群眾的面貌,從河北開始出發,經歷四川、云南和貴州等地。
石奶引手持一元人民幣照片
候一民覺得畫少數民族不難,但難的是畫哪位群眾?他認為畫少數民族還是要深入少數民族的居住地,這樣才能畫出生動形象的群眾面貌。
很快候一民就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中,這里也是苗族和侗族兩個民族人數最多的聚集地。
而這時的石奶引還是16歲的年輕姑娘,還每天在家里的梯田干活,得空的時間才會去織布到街上去賣,賺了點微薄收入,勉強可以貼補一些家用。
石奶引殊不知一場巧合即將如期而至,自己也將會在家喻戶曉的人民幣上出現。
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
1978年的某一天,僅16歲石奶引早早就梳妝打扮,今天她要和姐妹一起去洛香鎮趕集。
石奶引穿著侗族特有的衣服,一頭烏黑明亮的秀發盤在頭上,帶著黑色的黑帕紗,耳朵上帶著大大似太陽一般的耳飾。
上衣是寬松型的樣式,大面積主要是黑色和紅色,上衣口旁邊是黑藍交錯的花紋,顯得沉穩但又不失活力。
侗族傳統服飾
衣領口處還有些精致的刺繡,仔細看得出是一些枝繁葉茂的榕樹,侗族少女大多都喜愛一些花草紋,他們認為大樹花草具有無限的生機。
石奶引下身穿的是黑色百褶裙,腰間還帶著泠泠作響的銀色鈴鐺,腳上還穿著親手制作的繡花鞋。
活潑可愛的石奶引就在集市上挑挑選選,時而皺著眉頭仔細挑選,時而又開懷大笑和姐妹耳鬢廝磨。
正值中午最熱的時候,石奶引一直活潑亂跳著也出了一些薄汗,皮膚也微微薄紅,看起來如桃花一樣粉紅。
石奶引和姐妹在一家專門買針線刺繡的小攤上討論起來,正在認真挑選時的石奶引讓不少青年暗暗偷看。
中國著名畫家侯一民
這時畫家候一民也在癡癡的看著石奶引,他從不同的角度看著她的面孔,便想給石奶引畫一張畫像。
于是候一民從石奶引的背后拍了一下,石奶引也應聲轉頭看到一個陌生的臉龐。
候一民問道:“我是一個畫家,可以為你畫一幅畫像嗎?”,石奶引先是以為是騙子便開口拒絕了他的好意。
但候一民不想錯過這么好的機會便再次邀請,還給石奶引看了之前游歷時的畫像,這才打消她的疑慮。
候一民示意石奶引站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側身對著他,石奶引雖然覺得莫名其妙但也乖乖照做。
候一民拿起畫筆看看石奶引的側臉,再看看畫紙滿意的低下頭,石奶引也很好奇,老是斜著眼睛看著候一民。
中國著名畫家侯一民
不到一個小時,候一民就完成了畫像,但這個時候不早,石奶引也就著急著回家,遺憾的沒有仔細看畫好的畫像,等下次再看到這畫像時便是在人民幣上了。
石奶引回到家中沒有和別人說起今天的事情,她自己也沒有放在心上,只當是街頭上的畫家的一時興趣罷了。
而候一民畫完石奶引后滿意的離開洛香鎮,隨后在貴州省其他地方遇到一位瑤族姑娘,也為她畫了一副畫像,這才有了第四版人民幣上的紅色一元紙幣。
但目前始終都沒有這個瑤族姑娘的消息,可能她也是如石奶引一樣,只是候一民在街上隨意找的陌生人。
第四代人民幣上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大多都是少數民族,其中包括朝鮮族、彝族、維吾爾族、苗族和壯族。大多數的畫像都出自于候一民之手。
石奶引夫婦照片
之后的石奶引還是和往常的生活一樣,在梯田干活、在家中照顧弟弟妹妹,而對于結婚論嫁之事還非常保守認為應該從父母的建議。
到了22歲時,石奶引的父母就給她找了門親事,是隔壁村的少年石學海。
兩人也經常在侗族青年喜歡的情歌對唱中互訴喜歡,互相生有情愫的兩人很快雙方就見了家長。
石奶引身穿傳統服飾照片
石奶引23歲那年時,父母張羅將石奶引嫁給了石學海,結婚后兩人也是十分恩愛,雖然日子還是清貧,但勝在家庭和睦日本也算過得幸福。
石奶引24歲的時候,兩人的女兒出生了。白天石學海在外務農,石奶引也就在家染料織布,日子剛剛也就糊口。
兩年后,石奶引生下第二個孩子,是個活波亂跳的男孩,有一雙兒女要養再加上大山中并沒其他的收入,之后兩人的生活就開始入不敷出,領著政府發放的低保,而這時第四套人民幣也才剛剛發行。
“人民幣女孩”缺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發行時,村寨中的村民就覺得這紅色的一元紙幣上右邊的姑娘很眼熟,但又說不出是誰。
石奶引的丈夫石學海也覺得紙幣上的姑娘熟悉,定睛一看他終于想起來了,這不就是16歲時的妻子石奶引嗎!
正在梯田干活石奶引被大家起哄玩笑著,石奶引也笑著說道:“可能只是長的比較像,那不可能是我”。
石奶重現一元紙幣的照片
而當初和石奶引一起去集市上的姐妹看到出版的紙幣后立馬到了石奶引的家中,她驚喜的說道:“你還記不記得你當初16歲碰到那個畫家嗎?而且紙幣上的這套衣服和你的那套一模一樣”。
經過姐妹的提醒,石奶引這才記起當初16歲的那段往事,她也確定紅色一元紙幣上其中一個姑娘就是自己沒錯。
于是村寨中許多街坊鄰居特意來看傳說中的人民幣女孩石奶引,連一雙兒女也到處向朋友們炫耀自己的母親。
黔東南自治州當地的宣傳局也知曉“人民幣女孩”石奶引的故事,便想多多宣傳來吸引游客到當地游玩,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石奶引家庭合照
于是就有不少記者和游客來當地游玩,特意都要看看“人民幣女孩”石奶引,石奶引看到眾人笑著說道:“都一把年紀的人了,哪有什么好看的”。
2010年,石奶引已經49歲了,面貌已經不如當時花容月貌、沉魚落雁,如今也已經是飽受風霜、面容滄桑。
不少人認為“人民幣女孩”石奶引既然能印在人民幣上那家世肯定不容小噓,但其實第四套人民幣從開始到出版經歷十多年之久,對石奶引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而石奶引被眾人所知后生活也并沒有什么好處,反而還增添不少煩惱,不少人借著家中貧窮或者身體殘疾的意圖打算向石奶引借錢或者是直接要錢,石奶引一個月就可以收到十幾封這樣的信。
石奶引在家中織布的照片
石奶引其實自身的家庭情況就不好,剛結婚時還算是不愁吃喝,但后面生了一雙兒女,再加上山中收入來源受限也就漸漸入不敷出了。
白天大多數時間都在梯田上種糯稻和小麥,其余的時間都會在家中染布和織布,一雙本來是芊芊玉手也變得烏黑和長了厚厚的老繭。
石奶引側臉照片
石奶引夫婦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村寨,也并不識得幾個大字,普通話也講不利索,在這16年以來石奶引的家庭每個月領著政府的低保。
收到村子外面的來信時,石奶引就會讓兒媳婦念給她聽,聽著世人的人間疾苦和繁瑣雜事她也盡是無奈,她慢慢說道:“我要是有錢我肯定幫他們,但是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村民”。
最讓石奶引失望的是一雙兒女,可能是因為家庭的緣故兩人并不是讀書的料,兩人在初中時就早早輟學外出打工。
石奶引在家中織布的照片
但在2012年時國家政策發現了變化,凡是家中有青年男子的家庭就不再享用低保戶的資格,沒辦法石奶引的兒子只能外出打工。
石奶引夫婦還是只能在村寨中領著低保過著日子,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在家中生活,平時也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忙碌。
時間回到了2017年,如今的石奶引已經56歲,日子也依舊無變化還是每月領著低保度日。
但一個契機的來臨改變了她的生活,揚州大學定點對黔東南自治州扶貧,讓這里的村寨開始擺脫貧困的帽子,過上幸福生活。
過上脫貧致富的生活
揚州大學的教授來黔東南自治州考察,石奶引居住的鎮上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都還沒有脫貧,這次扶貧的重點也就是這六百多家村民。
凌裕平教授第一次見到石奶引時,已經完全看不出當時年輕的模樣,滿臉的皺紋和一雙枯老的雙手。
揚州大學教授凌裕平
凌裕平教授實地考察過石奶引的家庭,家中梯田還種著一些當地人喜歡的糯稻,他對著石奶引說道:“可以結合當地的種水稻的方法,在水中養一些泥鰍或者稻田魚,這樣泥鰍可以給稻田松土,稻田雜草可以給魚做肥料,這是兩全其美的事”。
凌裕平看了看跟在后面的石奶引夫婦繼續說道:“水稻收完后也還可以種點蔬菜,山上閑置的土地可以種點果樹,這又是一筆收益”。
于是石奶引也照著凌裕平教授說的去做,在水稻田中養一些鴨子和黃鱔,人手不夠時就叫回在外打工的兒子,全家人一起努力摘掉貧困的帽子。
揚州大學教授凌裕平考察石奶引家中
看著石奶引一家這么勤勞勇敢,凌裕平也到處找愛心企業,在2018年時就有一家愛心企業為石奶引家捐了三萬條泥鰍苗。
凌裕平不僅白給三萬條泥鰍苗,還教石奶引如何飼養泥鰍、需要什么飼料、如何售賣的一條龍服務,讓石奶引連連對著凌裕平說謝謝。
對于閑置的樹林凌裕平建議石奶引種上香水檸檬,從樹苗下土、修剪枝葉、施肥等等都是教授親手教石奶引做。
石奶引不會說普通話但大概能聽得懂意思,凌裕平教授也是不厭其煩慢慢傳授直到石奶引學會了為止。
揚州大學教授凌裕平考察石奶引家中
2018年八月,凌裕平教授再次來到石奶引的家中,這次他帶來他的實驗成果,想在閑置的土地上種上他培育的黃桃苗。
凌裕平對石奶引溫柔仔細說道:“一般建議種一些收益較高的水果、比如陽光玫瑰葡萄、火龍果和獼猴桃等等”。
凌裕平說道;“我這次帶來的是江蘇錦繡黃桃苗,這種黃桃在市場上平均售賣價格為10元一斤,如果成功種出果子,就可以每畝增加2萬多元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石奶引滿懷著希望種下黃桃樹苗,對著兒子開心說道:“我們之前哪懂什么種樹、養泥鰍的,現在就希望這桃子能快快結果”,兒子石連鋒也滿口應著,在期盼著、在憧憬著。
愛心企業捐贈泥鰍苗
凌裕平在慶云鎮呆了許久才知道村寨中已經有上百年種植油茶的歷史,但每村每戶的產量都不高。
凌裕平了解到原來村民還是用傳統的方法種植油茶,從不修剪茶葉,于是他便開始教村民要修剪起初長的茶苗,這樣才能使得其他茶苗也能有好的長勢。
凌裕平認為村民要脫貧首先要學會科學的管理土地,當然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于是揚州大學遠程開啟指導課堂,一定要確保每位村民都要學會管理土地。
同時揚州大學還建議當地政府可以申請“國家地理標志商品”,這樣消費者吃的放心,同時還可以提高村民的斗志。
石奶引和孫子孫女合照
有了扶貧專家的幫忙,石奶引一家的收入明顯提高,養殖泥鰍每年多增加五千的收益,種植香水檸檬每年能增加了一萬五的收益。
今年石奶引已經61歲了,隨著國家的發展生活也終于有了起色。
家中所有人都團聚在一起,兒子女兒也不用辛苦的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石奶引一家終于擺脫貧困,不需要領著政府低保過日子了。
凌裕平教授說過“人民幣女孩的確很缺人民幣”,石奶引一生是幸運的又是悲慘的。
她幸運的是遇到畫家候一民讓她作為少數民族群眾出現在出版的人民幣上,不幸的是她的生活也并沒有改變什么。
但幸好最終依靠著國家的建設和政策,終于過上幸福美滿般的日子。
石奶引全家福
第四套人民幣目前已經停止流通,但它想表達少數民族群眾的精神面貌依舊留著我們的內心。
您是否會覺得石奶引成為“人民幣女孩”卻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可惜呢?您認為現在的石奶引過著什么樣生活呢?
請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您的支持是我們創作的不竭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