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陽春三月,珞珈山的櫻花如云似錦,吸引著四海賓朋。然而,在這片粉色海洋中,游客與學生的微妙關系悄然成為觀察社會公共空間的棱鏡。當旅游觀光的喧囂與學術殿堂的靜謐相遇,當短期體驗的審美需求與長期棲息的生活訴求碰撞,一場關于空間意義、資源分配與價值認同的深層對話就此展開。
時空折疊:校園空間的雙重變奏
放眼校園,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在此獲得生動詮釋:平日里,武大校園是學子們潛心向學的 "后臺",圖書館的燈火、實驗室的儀器、林蔭道的晨讀聲,共同構筑著學術共同體的私密場域。而櫻花季的到來,仿佛為校園披上演出的華服,瞬間轉變為供公眾觀賞的 "前臺"。游客們帶著對 "最美校園" 的想象涌入,用鏡頭捕捉花瓣雨的浪漫,在建筑前定格打卡的瞬間。這種時空折疊帶來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擁擠,更是意義系統的碰撞 —— 游客眼中的詩意園林,在學生看來卻是被打破的生活節奏,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敘事在此激烈交織。
三重張力:沖突背后的深層邏輯
1
在武大櫻花季的熱鬧圖景中,游客與學生的互動背后暗藏著三重張力的復雜博弈。
首先,資源爭奪的暗潮在校園各個角落涌動:食堂里游客與學生為座位展開無聲博弈,自習室中此起彼伏的快門聲打斷思考的脈絡,這種資源分配的失衡實質是 "時間正義" 的現代性困境—— 游客對瞬時美學體驗的追求與學生對持續學習空間的需求,在有限的物理空間中激烈碰撞。
其次,秩序維護的挑戰以具象的文明鏡像呈現:草坪上被踩出的蜿蜒小徑、花枝間歪斜的攝影支架、垃圾桶旁散落的食品包裝,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文明素養的試金石,學生對校園環境的珍視與部分游客的隨意行為形成鮮明對比,行為預期的落差加劇了心理隔閡。
更深層的沖突發生在價值觀念的維度。游客將校園視為可消費的文化景觀,在櫻花樹下追尋浪漫想象,而學生視校園為精神原鄉,一草一木都承載著學術記憶與成長陣痛,當游客的喧嘩與學生的安寧訴求在共享空間中碰撞,便具象化為考驗公共空間包容限度的行為矛盾。
破局之道:尋找共生的平衡點
2
面對這些張力,破局之道在于構建共生共融的空間新范式。智慧化管理為資源調配注入科技溫度,通過大數據動態調整預約名額與進校時段,既能滿足公眾賞花熱情,又可將對學生生活的干擾降至最低;校園內設立的 "游客服務中樞" 提供一站式服務,將短期需求有機融入校園生態。文明共建需要培育共享的價值共識,學生志愿者化身文化信使講述建筑典故,"文明賞花公約" 以詩意語言引導自覺行動,在不同群體間架設溝通橋梁。
價值融合的關鍵在于創造對話可能,校園通過數字展覽、虛擬導覽等方式將學術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體驗,學生以開放姿態參與互動,在交流中發現校園之美的多元維度。如此,珞珈山的櫻花季終將超越簡單的旅游盛事,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交融平臺,讓游客的快門聲與學生的讀書聲在櫻花雨中和諧交織,實現公共空間從物理場域到精神家園的升華。
結束語
櫻花樹下的相遇,是現代社會公共空間治理的縮影。當游客的 "詩意棲居" 與學生的 "學術凈土" 在珞珈山相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空間的爭奪,更是不同價值訴求的對話。通過智慧管理、文明共建與價值融合,或許能找到一條讓美與學術共生的道路。這不僅關乎武大櫻花季的一時之景,更關乎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構建包容共享的公共生活范式。當游客與學生能在櫻花樹下相視而笑,我們收獲的不僅是美景,更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生動注腳。
圖片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尤一龍
文字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尤一龍
編輯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張譯心
運營 | 珞新傳媒 新媒體部 袁藝菲
審核 | 胡靜文 珞新傳媒 張可欣 王庹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