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3期 美術聚焦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與基層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息息相關、與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從繁華都市的社區到偏遠鄉村的田野、從充滿活力的校園到寧靜的養老院,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群體對美術的渴望與期待各不相同。在美術資源下沉的過程中,美術機構和美術工作者已經探索出了具有示范意義的實踐路徑。
探索需求,讓優質美術直達“家門口”
基層對美術資源的需求既有共性的底色,又有各自的特點。只有深入了解這幅畫卷的每一抹色彩,才能給基層群眾提供真正契合他們心靈的美術滋養。
中國國家畫院和懷柔區主辦的“書法進校園”項目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早在2020年9月,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就與北京市懷柔區教育委員會聯合開展了“書法進校園”項目。此后,雙方組織藝術家在懷柔書法教育基地舉辦“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藝術品套裝進校園”活動,以懷柔10所學校為示范基地,選派藝術家以授課、講座、講評、實踐指導等方式進行書法教學。項目實施以來,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每周都要選派藝術家赴懷柔區教學一線,共為中小學生授課約7000課時、培訓師資60余人,累計受益師生達3.5萬余人次,組建了10余所書法教育基地校。這一活動的實施,使得懷柔區師生的書寫技能逐步提升,書法教育特色愈發凸顯。多年來,懷柔區師生的書法作品共獲得北京市級以上獎勵62人次,入展17人次;獲區級以上獎勵3240人次。懷柔區第一中學學生李林萱的書法作品連續三次獲得懷柔區學生藝術節書法一等獎。她感慨地說:“每次參加中國國家畫院與懷柔區教委‘書法進校園’合作項目師生作品展,我都能看到很多書法大家的作品,學習到很多書法知識,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找到今后學習書法的方向。”這一項目的開展,是對中小學書法教育模式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是中國國家畫院與中小學藝術教育合作模式的創新性實踐。
“書道薪火——2024中國國家畫院與懷柔區教委書法進校園”展覽現場
“時代·人民——2024中國美術報藝術季”項目作為促進美術資源直達基層的典型案例,展現了文化惠民的生動實踐。項目由《中國美術報》社攜手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南通大學聯合傾力打造。藝術季通過精心策劃和組織實施,將全國范圍內的1000多位藝術家的優秀美術作品匯聚到南通,讓當地民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展覽涵蓋多種藝術門類,不僅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交流經驗的寶貴平臺。藝術季期間,南通各大美術館、博物苑等場所成為藝術的海洋,吸引了眾多美術愛好者和市民前來觀賞。近年來,《中國美術報》社在推動美術資源直達基層方面,還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舉措,其中包括“名家進校園”“邊游邊學”活動以及“花兒臨夏·陶風彩韻——中國書畫名家走進臨夏采風寫生暨藝術支教公益活動”等,這些舉措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美術資源的均衡分配,為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時代·人民——2024中國美術報藝術季”展覽現場
阿爾山鄉村藝術季則是另一個鮮活的案例。2023年,作為文化和旅游部“鄉村旅游藝術提升行動”的首個示范項目,“阿爾山鄉村藝術季”落地內蒙古阿爾山市西口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合10所藝術院校及設計機構的25個藝術家團隊、近300名師生,與村民共赴一場藝術與鄉土之約。在阿爾山鄉村藝術季中,柳編非遺傳承人、西口村村民董麗梅參與了《連年有魚》的創作。她從未想到自己的手藝有一天能變成藝術作品,更沒想到有朝一日全國各地的游客會到西口村觀看這小小的柳編作品。阿爾山鄉村藝術季不僅為西口村增添了藝術氣息,更為村民提供了收入來源。董麗梅說:“在藝術季項目實施之前,我的年收入是4000元左右,現在年收入達到1萬元左右。”柳編作品“火”了之后,她開設了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藝術的風拂過阿爾山的鄉村,讓村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是藝術作品和自然風貌的結合,吸引游客到西口村參觀,為自己帶來相應的收益。
日前,第二屆美麗阿爾山鄉村文化藝術季活動圓滿閉幕。在為期近20天的活動中,來自全國14所藝術院校的18支隊伍參與其中,以藝術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以文化續寫鄉村振興新故事。如今的西口村因旅游業興起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出打拼的年輕人踏上返鄉之路。從“問收益”到“懂藝術”、從“守傳統”到“敢創新”,在村民與藝術家共同建設美好鄉村的過程中,一些可喜的變化正悄然發生。
創新渠道,讓美術服務“更便捷”
在信息化時代,傳統單一的文化服務模式已難以滿足基層群眾多元化的美術需求。在資源下沉的過程中,各機構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探索出一套“傳統+現代”“線上+線下”“輸血+造血”的立體輸送模式,運用多種手段拓寬美術資源輸送渠道,讓美術的種子在基層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
為探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江蘇省美術館緊扣“文化惠民”主線,整合多方資源,以“精準觸達、多元聯動、數字賦能”為核心,構建“流動+云端+生態”三位一體的新型美術資源供給鏈,推動優質美術資源下沉基層,激活城鄉美育的“神經末梢”。據江蘇省美術館黨總支書記、館長王法介紹,其具體工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精準定制,分層服務直達需求核心。針對基層差異化需求,推出“靶向式”供給模式。開發線上美育課程平臺,覆蓋江蘇及對口協作省份留守兒童、困境兒童超10萬人次。定制“藝術盒子”流動展柜主動“走出去”,將特色主題展覽推廣至中小學校及基層單位,配套開展沉浸式導賞、互動講座、藝術體驗課。二是數字賦能,構建云端普惠新通道。創新打造“藝術資源中樞平臺”,整合三大數字化工程:上線“藝術桌面”系列短視頻,以趣味動畫解碼江蘇藝術流派;搭建遠程互動教學平臺;推出10期“從大眾審美到生活美學”云課堂。數字技術突破地域限制,讓基層群眾指尖觸達藝術經典。三是生態共建,織密全域服務網絡。依托江蘇省美術館協會構建“省—市—縣—村”四級聯動體系:橫向開展“家門口看大展”項目,盤活館藏美術資源;縱向培育鄉村美育教師;跨區域推動精品展覽走進西藏、新疆等地;吸納志愿者參與服務。通過資源整合與人才培育,形成“輸送—承接—再生”的可持續生態。
江蘇省美術館為南京市浦口區陡崗小學的同學們開設“用藝術啟迪心靈”線上美育課程
充分利用新媒體讓美育下沉,是山東美術館的應對之策。據山東美術館館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剛介紹,目前山東美術館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在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及濟南國際雙年展等展覽期間,通過微信視頻號、抖音號、小紅書等線上渠道,精心拍攝制作了各類視頻專訪。這些視頻全面展現了展覽的主題特點、藝術家的作品特色、創作理念與藝術成就,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廣泛傳播,有效擴大了社會宣傳覆蓋面。
山東美術館與山東省話劇院聯合推出的兒童劇演出活動
山東美術館藝術云課堂邀請山東省內名師在騰訊微課堂和抖音官方平臺面向社會公眾免費直播油畫、素描、中國畫、書法等課程,累計惠及觀眾數萬人。與此同時,山東美術館開發了優質的“藝術星期五”美育活動,并將其下沉至山東省十六地市的中小學。自2015年啟動以來,該活動已走進93所學校,開展了109場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惠及基層學生數十萬人。此外,楊曉剛特別介紹到,山東美術館充分利用山東省美術館聯盟平臺,持續將優質展覽資源輸送到市、縣美術館。僅2024年便輸送了九場高水平展覽,并同步推送配套學術活動與美育項目抵達基層,實現了優質美術資源共享、文化惠民服務下沉的雙重目標。山東美術館自2024年7月開始,推出了“山東美術館M+有點藝思”,通過招募形式,聯合20多家創意設計公司和10余位設計師,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和美術館藏品,將原創設計、創意手辦、趣味潮玩推向廣大觀眾。通過數字化傳播、美育下沉和聯盟合作等多元化路徑,山東美術館不斷拓展優質美術資源的覆蓋面,為推動全民美育和文化共享注入持續動力。
產學研結合,讓美術供給“接地氣”
近年來,藝術類院校通過多樣化的藝術鄉建舉措,對推動優質藝術資源直達鄉村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實踐。
在清華大學與京郊深山之間,那條蜿蜒曲折、長達80多公里的道路,不僅連接著都市與鄉村,更連接著一位青年學者的深厚鄉土情懷。2023年12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孟超踏上了這條道路,去平谷區南山村擔任起了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文化振興工作隊隊長。彼時的南山村,2300多名村民中常住戶僅占三分之一,斑駁的墻面、廢棄的礦山、冷清的街巷,無不在訴說著“空心村”的困境。孟超的到來,為南山村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藝術引流”。他以藝術為紐帶,積極推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動京津冀地區八所藝術院校舉辦的藝術活動:“沃野繽紛——北京南山藝術季”。近300名師生駐村創作,廢棄礦場化作雕塑長廊,斑駁老墻變身流動畫布,近30件大型藝術作品在這里誕生。畫展、音樂會、手工藝市集等活動也隨之而來,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村民的心田,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孟超正計劃著進一步深化藝術IP與農產品、文創產品的融合,助力推動南山村成為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典范。
沃野繽紛——北京南山藝術季·南山村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同樣以藝術為切入點,帶領四川美術學院師生團隊深耕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羊磴鎮。自2012年起,他們與當地村民攜手合作,成立了“羊磴藝術合作社”(后升級為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多年來,他們共同開展了眾多別具特色的藝術項目,如“鄉村木工計劃”,以及與營業店鋪共建特色門面美術館等。這些項目如同星星之火,成功發掘、培養了一批當地的農民“素人藝術家”。日前,由四川美術學院主辦、隱美術館與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聯合承辦的“羊磴在北京”展覽在北京隱美術館舉辦。這次展覽系統地呈現了持續13年的“藝術羊磴”實踐成果。雕塑、素人繪畫、裝置藝術及紀錄片影像等多元媒介交織在一起,構建起當代藝術與鄉土文明對話的獨特場域。展覽特別呈現出黔北山野原生創作與美術館現代空間的跨時空對話,不僅是對“藝術介入鄉村”這一實踐的樣本式梳理,更是對藝術本體價值的深度叩問。正如項目發起人焦興濤所言:“羊磴實踐的獨特性,在于以藝術為媒介激活了鄉村的文化自覺,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重構了地方文化生態。”
“羊磴在北京”展覽現場
在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藍介紹了廣州美術學院獨特的經驗:一是發揮聯盟作用,凝聚聯盟合力。廣州美術學院作為“雙百行動”鄉村建設規劃高校聯盟的“盟主”,集結整合了45所高校的力量,組建了景觀風貌等五個專業委員會。同時,立足“縣域所需、高校所能”,高校與縣鎮“結對子”,形成了“組團”合作模式。二是發揮大賽作用,以賽獻策。作為大賽承辦單位之一,廣州美術學院精心組織了“粵美鄉村”風貌設計大賽。大賽直接以廣東境內數百處鄉村實景為賽題,引導高校師生深入鄉村一線調研,創作出“美學+文化”的作品,真正做到了以大賽“出作品、出人才、出成績”。三是發揮師生作用,藝術賦能鄉村。廣州美術學院在這一方面有著三點具體的結對共建行動:首先,賦能鎮村風貌提升。針對與廣州美術學院結對的陽春典型鎮——春灣鎮的建設,建筑環境設計專業師生提出了“山水交融·水墨春灣”的設計理念;而對韶關始興縣古村落周前村的改造,則更注重引入現代藝術理念。其次,賦能農業產業發展。視覺傳達專業師生為陽春小生花蛋、水晶鯛魚等農副產品進行IP形象及LOGO設計,通過這一系列標識、包裝、品牌設計及系列電商推廣,為農產品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最后,賦能文化下鄉。廣州美術學院去年一年就組建了70余支突擊隊,近千名師生奔赴廣東鄉村建設一線,在汕尾等地開展藝術墻繪,在陽春舉辦“雙百行動”寫生作品展,以藝術之美點亮鄉村。
廣州美術學院結對的陽春市八甲鎮白水河景觀
西安美術學院和西安市鄠邑區聯合發起的“關中忙罷藝術節”,則從活動的豐富性和可持續性方面做了示范。這一藝術節由忙罷古會發展而來,“忙罷”即“農忙結束”。自2018年開始,“關中忙罷藝術節”已連續舉辦六屆。它借助傳統民間節慶,將物質性的鄉土變為藝術空間,將自然語境里的田野化為展演舞臺。用藝術激活忙罷節慶傳統,將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價值認同、規范秩序與現代城市文明的創新文化、生活美學相結合,共同構筑了城鄉文化相互成就的有機關系。
第六屆“關中忙罷藝術節”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覃川強調,推動藝術資源直達鄉村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業。他呼吁藝術類院校在開展藝術鄉建的過程中,以人才培養為基石,確保藝術與鄉村建設在相互協同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加強院校之間的統籌合作,充分發揮鄉村建設高校聯盟“鄉村藝術建設專項委員會”等平臺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學—研—產—政—農”相輔相成的工作體系。此外,還要重視對科技力量的運用,推進文化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利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將豐富的藝術資源經過精準的“二次加工”后,更快更好地送達基層、送達村民,融入鄉土、融入生活,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貢獻出藝術的力量。
多方聚力,讓美術供給“更豐富”
上海寶山社區美術館項目是寶山區文旅局與社區樞紐站、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等多方合作的成果。通過改造、更新、升級的方式,將閑置的公共空間轉化為社區美術館,實現了藝術與社區生活的緊密融合。建立“市民流動館長制”,成立“上海寶山藝術社區婦女聯合會”,啟動“藝術家庭營造計劃”,與寶山區圖書館跨界融合推出“一起讀經典”讀書會……通過藝術與社區的深度融合,寶山社區美術館正在成為社區自治和文化發展的新典范。社區樞紐站創始人王南溟表示,寶山社區美術館將寶山區文化館的家門口服務進行了美術館化的實踐。未來,寶山社區美術館將繼續創新探索,聯手社會各方力量,引導公眾從單純的參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主動探尋藝術的魅力,激發市民發現美的動力、活力與能力,努力推動美術館社區化向社區美術館化的轉變,生動展現寶山人文城區的前沿魅力與鮮明特質。
寶山社區美術館外景
通過上述系列實踐探索,可以想見優質美術資源直達基層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藝術家等各方力量攜手合作,形成強大合力,共同構建多元化的美術資源供給生態,讓美術之花在基層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
目前,讓優質美術資源直達基層仍然面臨著空間分布不均、內容供給與本土審美需求錯位、單向輸送機制失效等問題,如何打破這些困境,讓美術資源真正惠及基層,是擺在廣大美術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讓優質美術資源真正在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合理的評估與反饋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機制如同藝術的守護者,不僅能夠有效檢驗資源輸送的實際效果,還能為后續工作的持續優化與改進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從而形成美術資源直達基層的良性循環體系。
優質美術資源直達基層,是一場文化公平的行動,它突破了地理與觀念的界限,將都市與鄉土緊緊相連。各地的實踐探索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基層美術生態重構的道路,讓美在人民的大地上自由生長、絢爛綻放,為構建更加豐盈的中國貢獻了不可忽略的力量。■
編輯 | 劉 晶
制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賀 瑋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