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深厚的情誼,都是“處”出來的。
然而來往的規矩,相處的禮數,也是維持關系的底線。
與人交往,情字為要,禮字當先。
再親密的關系,都要用心加以呵護。
所以上門做客時,要避免攜帶這三樣東西,關系再好也不要。
不帶挑剔,多多點贊
古語有云:“客隨主便?!?br/>家宴,是最高的禮遇。
認可你、看重你,才會想帶你回家。
所以去做客,要有做客的禮數,配合主人家的節奏。
尊重主人家的生活,才能不辜負這一片真情。
而不是對他人的人生評頭論足,挑三揀四,寒了這一份人心。
有一位網友在網分享:
一天,他和同事出去辦事,恰巧將要路過自己的新家,便請同事來家里吃頓便飯。
誰知同事剛進門,便對家中布置和裝修風格“頗有一番見解”——地板樣式不好看,衛生間太小,裝修風格太老……
待到吃飯時,網友不好意思道:“事先沒有準備,就只有些家常菜了。”
同事也不客氣道:“平時大魚大肉吃膩了,換掉口味常常也行?!?br/>事后網友郁悶地說:“雖然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開玩笑,但我聽著確實不太舒服?!?br/>生活中,本事越差,越喜歡評頭論足,自我展示。
有道是:“禮者,敬人也”。
到了他人家,要將對方全部的付出看在眼里,把對方真心的款待放在心上。
擺正自己的位置,收起伸出去的食指,放下過來人的姿態。
贊美的話可以述之于口,挑剔的話要慎思慎行。
懂得感恩、懂得欣賞,才能有更加深厚的緣分,才會有更加寬敞的人生。
不帶是非,出言有尺
古人云:“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災禍,往往是因你的窺視,或一句閑言碎語而招來。
所以出門在外,事不關己的事,不要隨意打聽,肆意發表意見。
你說過的每一句話,最終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饋到你身上。
民國時期,徐志摩和梁實秋曾在同一個單位認知。
因為工作關系,也因為對文字有相同的愛好,兩人漸漸相識,常常互相到對方家中做客。
后來徐志摩離婚,引起了身邊許多有心人的關注。
有同事找到梁實秋,向梁實秋打聽相關的消息。
甚至鼓動道:“你們這么要好,有事你問他肯定不會瞞你。”
梁實秋卻不以為意,仍與徐志摩如平常般相處,絕口不提離婚的事。
但同事仍不死心,找上門去一直再三糾纏,梁實秋這才惱怒道:“你還是死了這條心吧!”自此斷絕了與其的來往。
徐志摩這才得知此事,二人的友誼也因此更加深厚起來。
曾看過一句話:“如果我們要做朋友,現在就得約定好,別打聽我的事?!?br/>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禁區”,藏著他們難與人言說的痛苦以及難以啟齒的秘密。
倘若貿然闖入“禁區”,不僅會令人痛心,還易引火燒身。
所以朋友相處,可以關注,但要適度。
有道是:“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br/>生活本就是一筆糊涂賬,互不干擾,才能各自安好。
從今日開始,守住自己的嘴,守住言語的邊界,如此福報才能如影隨形。
不無分寸,行止有度
古語有云:“入虛室,如有人?!?br/>這是在說:即便到了一個沒人的地方,行為也要像旁邊有人一樣規矩。
與人相處,再親密的關系,也要有各自的安全距離。
作為客人,一言一行,也都要約束自己,以免冒昧的舉止,惹人不快。
特殊時期,楊絳,曾與同事趙翔鳳做鄰居。
趙翔鳳比楊絳小二十多歲,楊絳作為過來人,平日里對她十分照顧。
遇上趙翔鳳工作繁忙,楊絳便會幫她帶帶孩子;
若是沒有時間做家務,楊絳也會去搭把手。
但一來二去,趙祥鳳不僅不知感恩,反而得寸進尺。
遇上楊絳家買了些好吃的,都會去拿一些回家,甚至自己的衣服也要給楊絳家洗。
有一次楊絳的女兒不愿,結果趙翔鳳放不僅破口大罵,直至還直接動起了手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彌足珍貴的就是守好邊界感。
不知分寸的人,只會消耗他人對你的善良。
曾國藩就曾說:“與人相處,疏疏落落。”
恰到好處的尺度最舒適,適度留白的情感最持久。
以溫柔之心待人,不彼此逾越,不互相強求,不相互束縛,才能讓關系愈發醇厚綿長。
孟子曾言:“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br/>親友之間的往來,最珍貴的莫過于那份源自內心的珍惜與深情。
無論是簡單的做客相聚,還是日常的人情往來,我們都要承他們的情,也要感念他們的恩。
愿你好好珍惜把你請進家門的人,帶上我們良好的修養,帶上恰到好處的分寸,在禮數與情義中,走向更寬的路,贏得更好的人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