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在北京聽過一次研討會,至今印象十分深刻。
主講的嘉賓叫帕拉格·康納,美籍亞裔學者,也是《超級版圖》一書的作者。他在當時提出了一個讓很多人覺得“危言聳聽”的觀點:過去推動世界版圖變動的往往是軍事力量,但未來推動世界版圖變動的,將是供應鏈。
彼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觀點的含金量,但之后的五年里,供應鏈這個名詞,隨著一次又一次危機,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供應鏈幾乎成為產業界最熱的名詞之一,也成為中國經濟崛起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模塊。
而在中國的大眾消費領域,曾有過一位堅持了二十年的布道者,始終都在試圖讓人們明白供應鏈的重要性。在中國消費互聯網甚囂塵上,所有人都在聊輕資產的年代里,他在所有的采訪,所有的演講中說:中國消費產業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化物流成本太高了。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它降下來,這就是我們給社會創造的價值。
這個人就是劉強東。
在電商崛起之前,中國的社會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高達20%,是發達國家的2-3倍之多。簡單來說,中國人每創造100元的GDP,就要花20元在物流上,而美國每創造100元的GDP,在物流上只花了7-8元,比我們少浪費12-13元。
二十多年過去,中國這一數字已經降到了2023年的14.4%。2024年12月,中央宣布將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到2027年要力爭降至13.5%左右,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大下降空間。
而早在16年前的2009年,京東自建物流時,劉強東就提出,京東物流的終極夢想是助力國家的社會化物流成本降低到6%-8%。“未卜先知”的京東,這十幾年已經成為中國物流成本降低過程中的重要部分。
在這樣的節點回望與展望,讓人很想知道,京東到底做了什么,未來還能怎么做。
二十年降不下來的成本,被劉強東降下來了
2023年,是京東旗下京喜業務重新出發的一年,新模式下,他們做的第一個品,是一雙襪子。
產品是劉強東親自帶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成本。
團隊二三十個人,在京東大樓一間辦公室里拆襪子。聚酯纖維含量是多少,棉纖維比例多少更好,原材料一噸多少錢,物流配送的成本,改裝的成本,什么工藝對應什么機器什么成本,哪些東西哪些供應商有,什么工廠能做……
一群人悶頭對著滿坑滿谷的襪子拆了一個月,成本報告交上去,劉強東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拆的不對。”
出錯的是“人員工資”。一雙襪子生產要多少道工序,每道工序涉及多少工人,每個工人在幾條產線上做工,每天都要經手多少雙襪子……
只有把每一個生產環節的細節全都弄清楚,才能知道一個員工的工資,應該均攤到多少雙襪子上,進而把每雙襪子的成本算到足夠精確。
劉強東帶著團隊鎖定了一家在諸暨做了二十年襪子的老廠,約了創始人開會。對方收到消息,一度惴惴不安,想不明白傳說中的互聯網巨頭掌舵人親自出馬,能跟他們一個小小襪子廠聊什么。
然而會議真的開始時,氛圍卻很“家常”。老廠長一開始就十分肯定地告訴京東:“我們做了二十年襪子,這個成本已經優化到極致,降不下來了。”劉強東卻并不著急,只是語氣親和地跟老廠長閑聊,怎么進的貨?原材料從哪來?多少條產線,怎么打包,怎么發貨,發貨的包裝長什么樣子?有沒有什么困難?
他讓京東的同學到廠子里,把所有的環節一個一個拍下來視頻發給他看。聊到最后,劉強東很肯定地和老廠長說,你們的成本是有機會優化的。
他提了幾個很具體的建議:
·一是廠家配送面單上打的字特別大,京東物流測算過,只要把面單上的字打小一點,清晰且不影響消費者的觀感情況下,一張紙也能節省一半的油墨,一單就可以節省三分錢。
·二是貼面單的動作可以拆成三步,襪子拿下來捋好裝袋,再把包裝袋裝到配送袋里,再貼上面單。只要有一個機器可以直接撐開配送袋的口子,一個工作人員的打包效率就有可能提升50%以上,甚至100%。
·三是建議廠家在每條產線結尾的地方加一張桌子,這樣生產出來的襪子,就不用搬到另一個地方打包,在產線結尾就可以直接打包,東西可以少搬一次,也能節省幾分錢。
這里摳三分,那里摳五分,老廠長越聽越認真,眼里甚至閃爍出興奮。原本沒有參會的工廠財務團隊被低聲叫到了現場,開始隨著劉強東所說的思路嘗試計算成本。足足核算20分鐘后,結果被遞給老廠長,老廠長抬起頭,鄭重地對劉強東說:劉總,這個事情可以做!
最終,這雙襪子的成本優化了3毛錢。3毛錢是什么概念?
義烏的襪子廠商們,每家每天的產量以十萬計,每雙襪子優化3毛錢,十萬雙就是30000塊。在全國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浙江諸暨,每年要生產250億雙襪子,如果每個廠商都能在供應鏈上省下3毛錢,一年就能省下75億元。
零售商指導生產商降本,看起來像外行指導內行,但京東自營模式20多年的積累、超萬億營收的體量,決定了其對各行各業合作伙伴有深入的了解。有的京東采銷,甚至要比工廠老板對行業的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劉強東,就是京東的一號采銷。
搬好一只箱子,是最簡單也最復雜的事
深入生產端拆解成本,幫助工廠優化生產運輸流程,只是京東供應鏈創造價值的其中一步。工廠生產出來的襪子,怎么在不降低服務質量的情況下,以最低的成本送到用戶手中,是考驗京東的關鍵。
以往,不管是在行業還是消費者心里,京東物流都是服務更好,但價格也更高的存在。所以不少小品牌商家,尤其是客單價極低、主做小件商品的產業帶廠商,更傾向于選“三通一達”等企業做物流服務。
但這只是表象。如果在同樣的運輸距離、搬運次數下,給全員交五險一金的京東物流,拼價格自然不是其它外包加盟制物流公司的對手。但如果一雙襪子從工廠到消費者,別人要搬5次,跑1000公里,京東物流只需要搬2次,跑700公里呢?
劉強東曾經有過一次非常著名的內部講話。他說:“不少物流公司創立的宗旨,是快速、低成本地把貨從A點搬到B點,所以他們只做搬運過程中成本的優化,他們的目的從來就不是降低物品的搬運次數,他們甚至巴不得你多搬幾次,搬得多賺的就多。”
但京東物流的邏輯不一樣。采、銷、倉、配一體化的京東,追求的恰恰就是減少搬運次數,縮短搬運距離。搬得越少,京東付出的成本就越低,商家的利潤空間就越大,消費者越容易拿到有品質保證的低價,京東才越有可能賺到合理的錢。
劉強東和京東的做法,與供應鏈的發展方向十分契合。今天中國物流單位周轉量的物流費率約為美國的30%,單位價值貨物的物流成本價格大約只有美國的50%,但單位GDP的周轉量卻是美國的5-10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無效周轉量。
也就是說,我們的物流單價非常便宜,但一個東西來回搬運的次數特別多,導致了巨大的浪費,和成本的飆升。劉強東曾說,中國很多商品在落后的銷售和物流模式下,從生產出庫到各級經銷商代理商,到用戶手里,平均要搬運七到八次,而京東的目標是把搬運次數優化至3次以內。
以京東物流支持京喜自營產業帶為例,隨著京喜自營沖入下沉市場的動作,京東物流迅速補齊自己在小件、低公斤段、低客單價、高頻次領域的供應鏈能力。
能力的補齊,基于幾個很有意思的舉措。
一是錯峰處理。在物流分揀中心,作業的高峰期通常在晚上八點以后到凌晨的三四點。而比較清閑的時候,則是下午的三四點。于是京喜自營專門將輕小件商品的取件安排在下午,利用京東物流的閑時產能,進行分揀和處理。同時京喜自營大量的小件商品,還能幫助京東原先的物流體系提高裝載率,簡而言之就是把每一車塞得更滿一些,效率就變得更高了。
二是選品時就專打某一個地區或城市,分地區而不是分品類地擴品,從而實現集單效應。
物流降本增效的核心是單量,一個場地的日處理單量如果不能達到十萬單, 很多線路就無法拉直,就需要在下一級樞紐分揀進行中轉。每多中轉一次,搬運次數就加一次,搬運距離就長一點,成本就要明顯上漲一次。
而京喜自營為了把這個物流費用降下來,盡量一次就能達到十萬單以上,拉通線路做直發才能優化成本。
于是,在劉強東帶隊做完襪子的項目之后,京喜自營擴品的戰略,是以地域為基準的。簡單來說,就是義烏賣襪子我就賣襪子,義烏賣碗我也賣碗。不管賣什么,我在一個地方做深做透,把單量集中拉起來,湊到10萬單以上直接實現直發,效率就會得到大幅提升,整體成本也就得到了巨大的優化。
除此之外,在商家端,普通物流都是商家——營業部人工攬收——集散中心/分揀中心的鏈路。但京喜自營首創了商家把貨就交給京東物流的車隊,不做現場攬收,直接送到集散中心做自動化分揀的鏈路。砍掉了中間“營業部”這個節點,僅僅這一步就能把成本從原先的每單幾毛錢,變成每單幾分錢。之所以能采取這樣的方式是基于京喜自營的“類自營”模式,在京喜、物流、商家多方之間互相信任,統一標準進行管理,才可以實現交接環節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時成本更優。京喜自營2024年已經實現了每天幾百萬單的單量,如果都能采用這種模式,就意味著每天都有可能實現上百萬人民幣的成本節約。
電商送冰淇淋,當日達還能不賠本
今天大量的產業帶商家,都受困于價格內卷的漩渦,幾乎每天都有廠商被卷到關門大吉。對于他們來說,能搶出價值幾分錢的降本增效,就有可能是生命線的延續。
對于很多工廠來說,這幾分錢常常是從原材料里被摳出來的。棉襪的成本高,想要降成本就換成便宜的滌綸,還不夠就把針數降一點,克重降一點,人工克扣一點,把襪子織得稀疏一點……
2010年代,材料更優越的純棉襪子就已經是市場的絕對主流,但到了2024年,為了壓制成本,滌綸襪子的出貨量已經開始數倍于純棉襪子。
但京東通過供應鏈降低成本的邏輯,天然就不是以質量下降為前提的。工廠無需偷工減料,工人不必被克扣工資,而消費者也依然能夠買到足夠便宜又足夠有品質的商品,平臺通過創造價值,保證了自己合理的收益,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的“又好又便宜”。
在帶著團隊做完襪子這個案例后,劉強東給團隊提了一個立場,叫作“分厘必爭”。對主打下沉市場的京喜自營來說,哪怕只能省掉幾分錢,用戶會有感知,商家會有感知,整個產業鏈都會有感知,社會也會有感知。
現在每天都有幾百萬單京喜自營的快遞通過京東物流發運,其中有40%都是全新的用戶。無論是合作方,行業,還是消費者,都在用錢投票,認可著京喜自營基于供應鏈優化所創造的價值。
京喜自營是京東供應鏈能力的縮影,實際上京東還有更多絕招推動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
中國絕大部分電商平臺,都是以“輕資產”模式著稱的,對產業的介入沒有、也不需要那么深。京東則是異類,從一開始就不計成本地搭建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做重再做重:包括遍布全國的幾千座倉庫、無數快遞站,40多萬人的全職物流員工,以及數千名資深采銷。
十幾年的虧損或低利潤長跑后,京東的優勢開始顯現。它可以用自己的供應鏈能力把6億消費者和海量品牌廠家深度聯系起來,在推動行業降本增效上做更多的事。
去年,某知名奶企和京東談合作,聊冷藏冷凍商品的痛點,一是冷鏈B2C的成本太高了,單算一個冰淇淋的平均配送成本要20塊錢左右;二是鮮奶制品這類東西,保質期太短了,流通效率一直是巨大的痛點。消費者下單后,最新鮮的牛奶從企業倉庫發出來,流轉過中間各個節點,等送到消費者手上也是三天以后了。
京東研究之后,在快遞站點建了很多小型或微小型的冷庫“站倉”。接著,京東對各站點周邊的訂單量進行精準預測,判斷應該往每一個站倉配送大約多少鮮奶產品,這些貨大約多久賣出去,什么時候應該補貨,什么時候應該減少配貨?
然后,奶企直接發貨到京東物流快遞站,減少搬運次數和搬運距離,補足了奶企供應鏈的末梢神經,使配送成本大幅節降了50%以上,短保的牛奶也都能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當日達。而“站倉”能力從無到有,從構想到建起來,京東一共才花了3個月。
這種能力構建在京東過去多年積累下來的供應鏈基礎之上。以京東供應鏈最擅長的家電行業來說,作為“兩季品”的電扇,就是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中國每年電扇總銷量大約在3000萬到4000萬臺左右,主要由廣州和慈溪二三十家產業帶工廠生產。這意味著每家工廠的生產和庫存壓力都非常大,供應鏈的預測水平此時就顯得格外重要。
每年京東都會向工廠下一個預測的總量,幾乎可以占到全網銷量的一半左右。京東至少可以確保其中80%-90%能賣掉,這就是所有廠商的生命線和基本盤。京東會逐月動態預測銷量,并隨之調整工廠的生產節奏。保證7天內工廠能把貨送到倉庫,倉庫7天內也能把原先的貨賣完,實現動態平衡。
這樣既可以讓商家庫存和回款效率最優,又可以讓消費者下單后最快收到商品,實現當日達或次日達。而如果是普通的電商平臺+快遞模式,送到消費者手里最少需要3天。
如今,京東自營的庫存周轉天數可以壓縮到30天左右,優于以供應鏈效率著稱的全球知名零售商沃爾瑪和開市客,達到全球領先水平。而京東自營管理的商品SKU數量是1000多萬,后兩者只有5萬和5000個。
庫存周轉天數短,商品流通速度就更快,占用資金更少、倉儲成本更低,對京東和行業都是重大利好。
打破內卷的終極路徑
2017年,京東實現盈利的那一年,劉強東接受央視采訪時,曾經留下過一個判斷:按照當時的趨勢發展下去,中國制造業和消費品產業的內卷,很快就會走到卷不下去的邊緣。2017年網上95%的賣家或許只是賺不到太多錢,但再過五年,95%的賣家有可能會虧很多很多錢。
而出路有兩條:一是耐住寂寞,做自己的品牌;二是向專業要效率,通過更專業的供應鏈實現降本增效。到了2023年時,他當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