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可能有 70-90% 的參與者會失敗,但那些幸存下來的公司會建立真正的企業,并擴大其技術規模,這只是(新技術)周期的一個正常部分。”這是早期投資者 Sustainable Food Ventures 的聯合創始人兼合伙人 Ryan Bethencourt 于 2023 年針對培養肉行業發表的公開言論。
事實證明,該領域正在經歷陣痛。2024 年以來,多家初創公司被迫縮減規模或關閉。
由于市場監管部門審批緩慢,澳大利亞培養肉初創公司 Vow 裁員 30%;為削減開支、改善財務狀況,Beyond Meat 裁員 6% 并暫停中國業務;以色列培養肉生產商 Aleph Farms 由于資金短缺解雇了 30%的員工;人造肉公司UPSIDE Foods 也于近日再次開啟新一輪裁員,并重組公司,這家曾獲超 6 億美元融資的企業,如今卻讓人唏噓......
根據公開消息,2021 年,培養肉初創企業的融資金額達到 9.89 億美元的峰值;2022 年小幅下降至 8.07 億美元,其中,僅 UPSIDE Foods 就獲得了 4 億美元 C 輪融資;2023 年急劇下降至 1.77 億美元;2024 年的情況并未好轉,值得注意的融資包括 Mosa Meat 在 4 月份融資 4300 萬美元,Ever After Foods 在 6 月份融資 1000 萬美元,以及 Hoxton Farms、Meatly 和 Meatosys 未公開的融資輪次。
為什么培養肉領域投資逐年減少?投資者們常歸咎于“普遍風險規避”。
(來源:Pixabay)
目前,全球有超過 150 家初創從事人造肉業務。這些初創企業中,35% 致力于成品研發,22% 致力于細胞培養基研發,17% 致力于生物反應器研發,14% 致力于細胞組織支架研發,其余 12% 致力于細胞系研發。在資金短缺的背后,還隱藏著諸多問題。
產量。Eat Just 銷售的人工培育肉數量是整個行業其他公司銷售總量的 10 倍,但產量依然不足。作為第一家在新加坡和美國銷售培養肉類的公司,其首席執行官 Josh Tetrick 坦言,公司尚未找到大規模盈利生產的模式。他表示,公司目前的重點不是籌集資金,而是專注于工藝開發和新細胞系、提高細胞密度等,以實現更高效的大規模生產。
細胞密度是制造商從每個生物反應器生產出最大數量肉類的關鍵指標。生物反應器技術種類繁多,每種技術對細胞密度的處理方法都不同。有些采用批量方法;有些采用連續方法;有些在添加新鮮細胞培養基時攪拌細胞;有些懸浮細胞并旋轉反應器壁。
哪種技術是最可靠的,這仍是科學研究的問題。例如,培養肉生產商 Believer Meats 在 2023 年的一項研究中表明,懸浮培養的細胞密度可達到每升超過 1000 億個細胞——該公司聲稱這是行業標準的 17 倍以上。這種工藝每次運行可使可食用肉的產量從重量的 2% 提高到 36%。
(來源:Pixabay)
成本。為了實現培養肉的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商需要找到降低培養基、設備和潔凈室成本的解決方案。
傳統生長培養基是營養物質的混合物,包括氨基酸、重組蛋白(例如白蛋白、胰島素和轉鐵蛋白)、生長因子等微量營養素,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的胎牛血清,其中一些投入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當前培養基占商品成本的 55-95% ,因此降低培養基成本為工業規模的培養肉生產帶來了最大的利益。
此外,灌注反應器有望大幅提高細胞產量并減少所需的生長培養基量。它們通過去除廢料并在某些情況下回收培養基以供再利用來實現這一目標。它們也比傳統的補料分批生物反應器小,因此使用的培養基相對較少。
監管。“這是很多公司尚未推出產品的主要原因,”Wildtype 聯合創始人 Justin Kolbeck 表示。
截至目前,部分國家/地區對替代蛋白質表現出濃厚興趣,并將替代蛋白質視為長期糧食安全的關鍵。但也有不少國家禁止,尤其是美國。幾個州要么禁止培養肉(佛羅里達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要么正在尋求這樣做,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 Robert F Kennedy 已明確表示他不贊成。
Believer Meats 正在北卡羅來納州建設其所稱的“全球最大的人工肉生產設施”,此前該公司曾表示,該設施將“于 2024 年底投入運營”。但該公司一直未獲得在美國銷售人工肉產品的監管批準,最近幾周也沒有任何新消息。
法律方面,糧農組織目前正在編寫一份題為 “細胞食品和精準發酵食品的監管框架:法律問題和解決方案概述”的報告,預計將于 2025 年第二季度發布。該報告將審查國際、區域和國家法律框架,找出差距并提出解決方案,以應對食品安全、市場準入、標簽和消費者保護方面的挑戰。
此外,公眾認知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消費者對培養肉的接受度很重要。
私人投資者 Davide Dukcevich 認為:“目前培養肉行業處于周期低谷其實是一件好事。一些初創公司會破產,這樣就可以進行整合。這是任何行業的自然發展。”
“如果沒有大量公共投資的注入,我們的行業將無法跨越死亡之谷。”荷蘭初創公司 Mosa Meat 的全球公共事務副總裁 Robert Jones 曾公開表示。盡管荷蘭政府已經開始下撥資金用于支持圍繞細胞農業形成生態系統,但這仍然只是滄海一粟。
食品科技投資者 Synthesis Capital 的聯合創始人兼合伙人Rosie Wardle 則表示,“我們不會投資一家純粹為培養肉行業服務的公司。但從長遠來看,我們仍然對培養肉行業充滿信心。”
1.https://techcrunch.com/2024/08/04/even-after-1-6b-in-vc-money-the-lab-grown-meat-industry-is-facing-massive-issues/
2.https://www.crbgroup.com/insights/food-beverage/cultured-meat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4-01022-w#Sec8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合成生物學最新訊息,不代表平臺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和建議,以官方/公司公告為準。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