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夕,蘇聯從德國購買了一艘技術先進的大型軍艦,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的五號艦“呂佐夫”號(已完工54%),同時還有全套設計圖紙,并且德國還答應派出技術人員負責指導后續的建造工作。這項交易盡管后來由于蘇德戰爭的爆發而中止,但不得不說在當時是蘇聯的正確選擇,為什么這么說呢?請看下面的具體分析。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聯盡管面臨諸多問題,但表達了建設強大海軍的愿望。當時蘇聯建設海軍面臨兩大問題,首先是工業基礎薄弱,特別是造船業,缺乏技術和相關設備,專業技術人員也很緊缺。其次蘇聯在建國初期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和技術上的雙重封鎖,很難獲得先進造船技術。因此,早期蘇聯海軍根本無力建造大型軍艦,直到蘇聯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后,情況才得到一定緩解。
上世紀30年代初,由于世界經濟危機(1929年)的影響,西方國家放寬了技術出口限制,蘇聯得以從國外獲得了不少先進技術和設備(從美國獲得的最多)。通過與意大利的技術合作,蘇聯海軍擁有了“基洛夫”級重巡洋艦(26型巡洋艦),不過其本質還是輕巡洋艦(配備180毫米主炮),用于近海防御作戰還行,但與列強的條約型重巡比的話,還是有一定差距。蘇聯海軍的愿景可不僅限于擁有近海防御作戰的大型軍艦,而是能遠洋作戰,真正意義上的重巡洋艦。
雙聯裝203毫米主炮特寫
PS:蘇聯海軍曾經在上世紀20年代用沙俄時代的舊船改造了一艘重巡洋艦——“紅色高加索”號,但其本質是大型海防艦,只能用于近海防御作戰,綜合性能根本不能匹敵列強的條約型重巡。
盡管蘇聯當時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實力得到大幅提高,但仍不具備獨立自主設計建造重巡洋艦的能力。從之前的合作伙伴——意大利這里購買重巡技術沒有意義,因為意大利海軍戰略是稱霸地中海,其艦船設計特點是續航力和耐波性不佳,買來也就是放大版的“基洛夫”級。所以蘇聯只能從其他列強買重巡技術,當時能獨立設計建造重巡的國家就英、美、法、日、德、意這幾個國家,其中意大利已經排除。
噸位遠超條約型重巡
英國和日本是不可能提供的,關系就不好。法國倒是愿意出售艦船設計圖紙和相關技術,但是價格談不攏。法國當時是一個強國,有不少海外殖民地,不缺資源,因此對外出售軍事裝備時要價非常高。至于當時的美國,倒是愿意的,經濟危機爆發后曾經向蘇聯出售過不少技術和設備,有民用也有軍用。不過蘇聯看中的是美國的戰列艦技術,想買美國最新式的戰列艦設計圖紙和16英寸艦炮,但是蘇聯給的價錢不夠,最終沒交易成功。所以只剩下德國可供選擇了!
1935年德國開工了“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首艦于1937年2月6日下水。“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用途是遠洋破交作戰,其特點是噸位大、火力猛、巡航力高、防御好,并且航速也不錯。而“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這些特點是蘇聯海軍所看重的,蘇聯海軍認為這就是理想中的重巡,如果能夠批量生產裝備,蘇聯海軍將擁有遠洋作戰能力,與列強海軍一爭高下。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由于德國沒有加入《華盛頓海軍條約》,因此建造重巡洋艦時沒有限制,所以“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標準排水量超過14000噸,比其他列強的條約型重巡超出40%。噸位大了,武裝和防護就有足夠空間,并且噸位大可以攜帶更多燃料?!跋E鍫柡\娚蠈ⅰ奔壟鋫涞氖?門203毫米/60倍徑主炮,射程超過30公里,比英美的條約型重巡艦炮火力強多了。并且有著較為完善的裝甲防護,最大航速達到32.5節,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強,在30年代堪稱世界最強重巡!
因此,蘇聯在1939年派出一個采購委員會去德國洽談購買業務,雖然任務艱巨,但最終與德國人達成了交易,購買到“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全套設計圖紙,并且還有一艘半成品的“呂佐夫”號,當時德國人已經完成了54%的建造。雖然價格高達1億德國馬克,但絕對是合算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單艘造價都超過1億德國馬克了,并且還包含全套設計圖紙及技術上的指導,屬于穩賺不虧的生意。至于說后面爆發了蘇德戰爭,但誰能想到呢?1939年蘇德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盟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