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武嶺門斑駁的石階上,我總能在苔痕里觸摸到時光的溫度。這座浙東小城像一本浸透茶香的線裝書,翻開扉頁就是王羲之揮毫潑墨的剡溪九曲。當年書圣沿著清流溯源而上,在雪竇山腳留下的墨跡,至今仍在剡溪畔的摩崖石刻上泛著青苔的幽光。
轉過文昌閣的檐角,民國建筑群在晨霧中若隱若現。蔣氏故居的門環還留著銅銹的溫度,推開木門時仿佛能聽見當年私塾里瑯瑯的讀書聲。這座三進院落最動人的不是雕梁畫棟,而是書房里那盞永遠擦得锃亮的煤油燈——燈光穿透百年風雨,映照著《武嶺蔣氏宗譜》上工整的楷書。
雪竇寺的晨鐘驚起一群白鷺,振翅掠過彌勒大佛的金頂。這座始建于晉代的禪宗古剎,檐角銅鈴至今傳唱著布袋和尚"開口便笑"的偈語。最讓我著迷的是藏經閣里那部明代《雪竇寺志》,泛黃紙頁間記載著張蒼水、黃宗羲等文人墨客在此煮雪烹茶的故事。
暮色中的溪口老街飄起炊煙,紅幫裁縫鋪的剪刀聲混著千層餅的酥香。老師傅捏著牛角梳丈量布匹的姿勢,與黃公望當年在剡溪畔寫生的神韻竟有幾分相似。傳說這位元代畫圣晚年曾隱居四明山,或許《富春山居圖》的某個筆觸里,就藏著奉化山水的倒影。
當月光漫過茗山古道的青石板,我常在剡溪碼頭遇見夜釣的老者。他們用奉化官話講述著嚴子陵釣臺的故事,手里的竹釣竿在月光下彎成半輪新月。這些浸潤著山水靈氣的傳說,就像剡溪水底的鵝卵石,在歲月沖刷中愈發溫潤透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