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生孩子,各地催生補貼卷到飛起!
3月13日,呼和浩特放出大招催生:
一胎獎勵1萬,二胎獎勵5萬(分5年發放),三胎獎勵10萬(分10年發放),更重要的是三孩及以上孩子可任選本地學校入學。
消息一出,三孩家庭喜提10萬“分期紅包”沖上熱搜,評論區卻炸出人間清醒:“每月833塊,奶粉錢都不夠” “給500萬我就敢生“。
當政策紅包與育兒成本的天平劇烈搖晃,一個更本質的追問浮出水面:生育焦慮的癥結,真的能用真金白銀一攬子化解嗎?
事實上,類似的生育補貼政策在全國各地早已屢見不鮮。
2021年,甘肅省臨澤縣鼓勵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各一次性獎勵2000元、3000元、5000元,對于二孩、三孩家庭,更是能每年得到5000到1萬元不等的補貼,直到孩子年滿三歲。
2023年,湖北省天門市推出一攬子生育補貼政策,炸開了鍋。
基因篩查免費,分娩補助、一次性生育獎勵、產假補助共8100元,還有每月1000元育兒補貼,外加鼓勵生育購房獎勵12萬元,產業工人另有購房補貼6萬元。
要知道天門的房價只有4000一平,18萬的購房補貼誠意足足,夠人們在天門買半套90平房子了。
生娃發錢的效果有多大?看看天門市的成績單吧。
到2024年,天門市終于實現了生育率兩位數增長,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達17%。
再看下隔壁韓國。
2023年12月19日,韓國仁川發布了“1 億+idream”政策,每位在仁川出生的嬰兒,從出生到18歲,可以累計獲得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5萬元)資金支持,甚至連孕婦交通費都包含了,可謂是誠意滿滿。
韓國政府如此燒錢催生,2024年韓國新生兒數量出現了9年以來首次增長。
但遺憾的是,2024年韓國總和生育率為 0.75,還是遠遠低于國際替代水平2.1,整體情況依然嚴峻。
相對于韓國依然低迷的生育率,我國的生育形勢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2023年我國生育率僅1.0,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倒數第二(僅比韓國略高)。
盡管2024年我國生育率還未公布,但從2024年的結婚率,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如今的生育形勢已經一只腳踏進ICU了。
2024年中國全年結婚對數610萬對,全年同比暴跌20.5%,創1970年以來新低。要知道,2013年至2023年期間結婚率每年才下跌約5%。
結婚率暴跌將直接拖累生育率,觸發連鎖反應,行業“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
母嬰用品、早教機構、童裝品牌首當其沖。有網友調侃:“成人尿不濕比嬰兒尿不濕好賣。”
2024 年某頭部奶粉企業銷量下降25%,部分早教機構關閉超30%門店。醫院新生兒科不足已成必然趨勢。
2025 年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一項數據揭開了中國人口的冰山一角:
2024年全國小學生人數減少251 萬,幼兒園在園人數連續四年減少,近兩年更是減少1000萬。
自去年的幼兒園關停潮之后,這場席卷全國的人口負增長風暴開始波及小學。
最近,上海某小學爆出一年級新生僅招到17人的消息,像一起驚雷炸出了整個行業的生死線。這所曾經需要搖號入學的學校,現在連湊滿20人的小班都成了奢望。
種種跡象表明,如今的年輕人正用“子宮”向時代投下無聲的反對票。
當結婚登記數跌至歷史冰點,“不婚不育、芳齡永繼”成為社交平臺熱詞,這一代年輕人對生育的消極抵抗已超越個體選擇,演變為一場集體“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低生育陷阱”的背后,是經濟壓力、社會觀念與政策滯后相互交織的復雜困局。
據育媧人口統計,每個家庭的孩子從0歲到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約68萬元,中國養育孩子的成本相當于人均GDP的6.9倍。
相較于動輒幾十萬的育兒成本而言,幾千塊的補貼只是杯水車薪。
當下的年輕人已經被高昂的住房、教育成本壓得喘不過氣,高昂的育兒成本,成了最好的“避孕藥”。
而職場歧視又讓女性陷入“生育即失業”的焦慮,有越來越多女性選擇將“不婚不育”貫徹到底。
這種系統性的生育困境,僅憑發放生育補貼或降低婚齡等單點政策,恐怕難以撼動。
以韓國為例,盡管投入2700億美元補貼并延長產假至18個月,其生育率仍僅從0.72微升至0.75,說明經濟激勵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
湖北省天門市雖然2024年通過三孩累計22.5萬元補貼帶動出生率逆增17%,但如果缺乏配套的職場保障和教育減負,這種短期效應恐怕難以持續。
破除生育困境,北歐一些國家除了發錢,還有不少生育福利。
例如,法國通過覆蓋60%家庭的普惠托育和彈性育兒假,讓生育不再是個人犧牲,而是社會共同分擔的責任;
瑞典則通過父母共享480天育兒假期來激活家庭功能,用性別平權改革來釋放女性生育潛力。
更深遠的問題在于當年輕人將生育視為“奢侈品”而非人生必選項時,整個社會需要超越“催生”邏輯,轉而營造一個能讓年輕人安心生育的社會生態。
這既包括降低住房、醫療、教育等顯性成本,也需重構職場文化,甚至重塑對家庭價值的公共認知,提振人們的生育意愿。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普惠托育覆蓋每個社區、性別平權保障母職尊嚴、生育補貼緩解經濟壓力,“生或不生”才能回歸純粹的生命體驗。
生育自由的終極答案,不是催促子宮為人口赤字買單,而是讓每個女性在擁有充足保障、平等權利和真實意愿的前提下,自主書寫屬于她的生育故事。
參考資料:
一席:《為什么我們不想生孩子了?》
半月談:《一年一萬,連發十年!呼和浩特育兒補貼上熱搜》
知乎:《世界各國的生育率為何都在下降?》
作者:銘靖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